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总 论,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特点: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中药与地域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天然药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堪称“天然药物王国”。截止1995年,中国辽阔的土地和海域分布着12807种中药资源,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最初的中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出产地集中在中华文明最早出现的区域。但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展,
2、中药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出产的药物才算中药”这种狭隘的观念。中医中药早在汉、唐时代就为蒙、藏、回等民族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所接受,这些国家和民族也进一步发展了中医中药理论。但是从主流和根源来看,仍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与本草的关系: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药居多,所以古人把中药称为本草。“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所以,草药、中草药、中药、本草并没有质的区别,应统一于中药的概念中。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
3、,供医生、患者直接使用的药物,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与本草的关系:有人认为中药应属于植物药的范畴,这种看法是局限的。早期的本草学著作记载了很多动物药和矿物药,随着中药的发展,中药已不仅仅局限于天然药物,有些药物甚至是来自人工化学合成,这说明以是否为植物药或者是否是天然药物来衡量中药都是错误的。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广为传播,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本草学逐渐改称中药学。,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总而
4、言之,民族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于中药这个大范畴之外的。,中药与西药的关系:中药,从整体来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始终在向前发展,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一些新的药物加入到中药的行列,其中包括一些才被发现的其他民族应用有效的,甚至还包括了西方传入的药物。认为古人延续下来的传统药物才算是中药的看法,显然存在偏颇。机械的将中国人或中医应用的药物划分为中药,外国人和西医应用的药物划分为西药的观点也是不确切的。药物本身并不具有中或西的特征,而是否天然、是否合成也不能作为区分中药西药的标准。真正决定药物属性的是临床所依循的理论。不管药物的种类、来源是什么,凡是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
5、治病的,就是中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区别于西药的基本特征。,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1)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2)以动物为师;(3)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4)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二、中药学的发展(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
6、)先秦时期 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医方280多个);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所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人文典籍诗经(100余种药物及其采集、形状、产地、服用季节等);山海经(126种药物及其产地、效用、性能等)、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法度等.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
7、、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法)。意义: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的药性理论,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有文献价值和使用价值。,(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神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总结本草学发展概况,补充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大(正文)小(注解)结合.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标志着综合性本草模式的确立。,雷公炮炙论,
8、简称炮炙论(1)成书年代:南朝刘宋时期(2)作 者:雷敩(3)内 容:介绍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涉及了水飞、蒸、煮、炙、煨、制霜等十多种炮制技术。(4)意 义: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学科的出现,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的。全书54卷,载药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这种图文并茂的编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的先例。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它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论 中药 起源 中药学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