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ppt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八章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系 林雪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二版),2,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评估和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测定;利钠肽的测定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熟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定义与分型;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应用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危险分层;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干预效果。了解:动脉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危险因素的含义;心肌的超微结构与血液供应特点;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高血
2、压的实验室检查。,3,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脏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内沿着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以便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机体各器官组织,同时将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运送到适当的器官(如肝、肾、肺)进行处理或排出体外。心脏和血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前 言,4,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循环血中与心血管疾病进程有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陆续发现,极大的推进了生物化学检验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分级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使临床医生对于病人和高危人群能够尽早实施干预措施,延缓心血管疾病进程,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前 言,
3、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K-MB,5,目录,返回总目录,6,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动脉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血管壁内膜被覆内皮细胞,还含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细胞外基质。,7,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多种舒、缩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建立一个扩血管作用的平衡。血管内皮细胞还通过分泌促凝物质和抗血栓物质建立一个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平衡。内皮细胞膜表面有许多重要受体。,(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8,平滑肌细胞构成中膜,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血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许多血管疾病的共同特
4、点是内皮细胞功能消失或被破坏,搞清楚其中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9,病理情况下的平滑肌细胞主要表现为增生、肥大或迁移至内膜。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组是一个重要生理过程。如果没有开始的基质降解,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肥大、增殖或迁移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0,(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动脉内膜的脂质、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1
5、1,(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AS的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损伤内皮细胞功能,释放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2)巨噬细胞吞噬ox-LDL形成泡沫细胞与胆固醇结晶构成脂质核心;,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示意图,12,(3)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转化成分泌型的平滑肌细胞并增殖,分泌更多的结缔组织基质致斑块纤维性增厚;(4)斑块破裂组织因子暴露,启动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导致血栓的形成。,(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示意图,13,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危险
6、因素(risk factor)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指与某种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体内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危险因素异常增加了患病可能性。,(一)危险因素的含义,1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指暴露于该危险因素者与未暴露或低于危险水平者发病概率的比值。RR1才有意义,越大则预测价值越高。“危险因素”的应用价值:对疾病早期诊断和对无症状的个体预防疾病的发展(一级预防),以及对患有该疾病的患者避免疾病的复发(二级预防)都有重要价值。,15,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
7、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6,Framingham危险评分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发作几率。非胆固醇因素包括:高危因素糖尿病;已经具有冠心病的证据(如有过心脏病发作,冠状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以导致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腹主动脉瘤和中风等。主要危险因素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40mg/dl;遗传家族史。,Framingham危险评分,17,Framingham危险评分(男性),18,Framingham危险评分(男性),19,临床上通过计数上述主要危险因素并以Framingham积分推断冠心病10年发生率和以代谢综合征为基础的预测模式在冠
8、心病个体风险预测上的准确性并不理想。循环血中与AS进程有关的新生物标志物(主要是生化标志物)的发现推进了对心血管病危险的预测。,(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炎性标志物和其它预测指标,20,1.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用检出限 0.3 mg/L 方法检测到的CRP(通常在3mg/L以下),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21,现推荐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常规监测hs-CRP,以预测AMI和冠脉性猝死等冠脉事件的发生。hs-CRP升高者需积极干预。,CRP在心血管疾病、急性栓塞事件和AS的发病中既是致病因素,hs-C
9、RP水平增高又是预测个体将来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和预测已知冠心病患者再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的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而不管cTnI/cTnT值如何。,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临床意义:,22,hs-CRP多采用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定量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等。,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参考范围:3.0mg/L,用于AS危险性评估时:hs-CRP3.0mg/L为高危;若hs-CRP 10mg/L,则可能存在其他急性炎症,应在控制后重新测定。,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3,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用能提高对冠心病危险的预测。目前大多认为联合
10、应用hs-CRP与TC/HDL-C值预测未来冠状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性是目前进行冠心病危险评估的最佳模型。,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用提高对冠心病危险的预测:,24,多因素分析显示Fg预测冠心病的能力强于LDL-C。血浆Fg的测定方法:免疫沉淀法、凝血时间基本测定法。前者的测定结果 与冠心病相关性更高。参考范围:24g/L,2.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临床意义:,25,一是再次甲基化生成蛋氨酸,这一过程需要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甲基,N5-甲基四氢叶酸转移酶的催化和辅酶维生素B12的参与。二是转硫基的过程,HCY可与丝氨酸在-胱硫醚合成酶的催化及辅酶维生素B6的辅助下缩合生成
11、胱硫醚。上述代谢途径中酶的遗传代谢障碍或是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缺乏都可引起高HCY血症。,3.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HCY生成后有两条代谢途径:,26,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它的衍生物可以引起内皮功能失调、血管平滑肌增殖、动脉内膜、中膜增厚、LDL氧化和前凝血状态。最近,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即使HCY水平中度升高,也增加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但是,HCY究竟是AS致病因子还是仅仅只是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确定。,3.同型半胱氨酸(HCY),临床意义:,27,高于上限值称为高
12、HCY血症。根据血浆HCY水平可将高HCY血症分为3型:轻度(1630mol/L)中度(31100mol/L)重度(100 mol/L),测定HCY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质谱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等。,参考范围:515mol/L,3.同型半胱氨酸(HCY),返回章目录,28,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一、心肌的超微结构,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肌浆中有肌原纤维、肌质网和丰富的线粒体。在肌原纤维中,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肌节是横纹肌收缩单位,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29,心肌结构蛋白肌钙蛋
13、白及粗、细肌丝工作原理示意图,30,细肌丝由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myosin)和肌钙蛋白(troponin)组成。肌动蛋白分子呈球状,串联形成双链螺旋状,在双链间的沟槽内,杆状的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卷曲在一起,每隔40nm有一组肌钙蛋白分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myosin)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肌节,31,肌钙蛋白,肌钙蛋白为心肌细肌丝上结合Ca2+、触发兴奋-收缩耦联的调节蛋白,由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单位、抑制亚单位、钙结合亚单位三个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肌钙蛋白I(troponin
14、 I,TnI)和肌钙蛋白C(troponin C,TnC)。,32,冠状动脉主要是在心室舒张期供给心肌血液,其上游灌注压为主动脉舒张压。收缩期,走形于心肌纤维中的冠状动脉受血管外心肌收缩的压力和心室腔内充盈压力影响,阻止了血流传遍整个心室壁,心内膜下的血管受到的挤压大于心包脏层的血管。因此,心内膜下区域心肌更容易发生缺血、梗死。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主要受心肌局部代谢产物调节。,二、心肌的血液供应特点,33,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糜烂、破裂,斑块内的促凝成分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作用,导致冠状动脉内
15、血栓形成。,定义:ACS是指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34,多数 ACS 患者的冠状动脉内血栓只引起局部或短暂的血管阻塞,导致冠脉缺血不伴有持久的 ST 段抬高,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少数ACS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栓造成大血管的完全阻塞而发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表现:,35,抗血栓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大多数 ACS患者是必要的,可以防止冠状动脉血栓扩散和复发。对于一些 STEMI 患者还应考虑立刻实施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对于无ST 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6、(NSTEAC)NSTEAC 综合征患者溶栓治疗是有害的。,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措施:,36,(1)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包括Q波MI(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和部分非Q波MI(non-Q 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ACS分型:,37,(2)非 ST 段抬高 ACS(NSTEAC 综合征),包含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非 ST 段抬高MI(NS
17、TEMI)。,UAP和 NSTEMI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似,但后者在局部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比UAP严重,能够引起不可逆的心肌损伤,表现为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水平增高。,ACS分型:,38,面对来就诊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首先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脏生化标志物判断患者是否为ACS;其次是判断患者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包括死亡和再梗死。,四、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39,(一)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损伤坏死时心肌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细胞内结构蛋白和其它大分子释放到心肌间质,从而可在血液中被检出,这类物质称为心肌损伤标志物。这
18、些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包括:cTnI/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MB同工酶、肌红蛋白(myoglobin,Mb)等,40,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二)应用生化标志物诊断心肌梗死,1.cTnI/cTnT(或以CK-MB 质量替代)是诊断MI的首选标志物。在无法测定cTnI/cTnT时,可测定CK-MB 质量进行替代。一般来说,患者入院即刻就应采血测定,对于大多数病人可在入院即刻和69h 分别采血。,41,2.心肌梗死伴有心肌坏死的判断:存在 ACS 临床表现,伴有以下情况常提示MI 伴有心肌坏死。出现症状后 24h 内至少有1 次cTnI/cTnT浓
19、度超过参考人群的第99 百分位数。连续两次 CK-MB 浓度超过性别特异参考人群的第99 百分位数(CK-MB 浓度升高/降低)。,(二)应用生化标志物诊断心肌梗死,42,3.Mb与cTnI/cTnT(或CK-MB)联合应用有助于MI 的排除诊断。,4.症状发作 6h 以内同时检测cTnI/cTnT和早期标志物Mb。,(二)应用生化标志物诊断心肌梗死,5.对于心电图呈现特征性异常的病人(如新的 ST 段抬高),在等待生化标志物结果的同时,不应耽误诊断和治疗。,43,6.不推荐测量两种以上心肌损伤的特异标志物(如cTnI/cTnT和CK-MB)来确诊MI。,7.由于总 CK、天冬氨基酸转移酶、-
20、羟丁酸脱氢酶和/或乳酸脱氢酶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差,不再被用作MI 诊断的标志物。,(二)应用生化标志物诊断心肌梗死,44,临床诊断MI的常用生化标志物血中浓度动态变化趋势,45,五、应用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1.cTnI/cTnT 是进行危险分层的首选标志物,对可疑ACS 患者均应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6 9h 进行cTnI/cTnT检测。cTnI/cTnT浓度越高,心肌损伤越复杂越严重,越容易见到血栓,冠状动脉内血流受损越严重。,2.CK-MB被确定为 ACS 患者评估中的重要预后因素。NSTEAC 综合征患者CK-MB浓度与30 天死亡率成等级正相关。,46,3.多种
21、生化标志物联用 除cTnI/cTnT 以外,测定2 个或更多病理生理学不同的生化标志物有助于加强ACS 患者的危险分层。如测定hs-CRP和B型利钠肽(BNP)或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4.部分研究显示hs-CRP 与病死率的预测关系是最强的,而与再发 MI 的关系较弱。,五、应用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47,5.AMI患者 BNP/NT-proBNP 浓度越高,病死或心衰的可能性越大。将BNP/NT-proBNP 80 pg/mL 作为临床高度怀疑ACS的决定限。BNP/NT-proBNP升高的幅度与缺血的范围成比例。cTnI/cTnT阴性、B
22、N/NT-proBNP 浓度较低的患者,其死亡率较低,对这样的患者可以采取侵入性较低的治疗措施。,6.除cTnI/cTnT 和心电图以外,对于心肌缺血可能性低的患者,测定心肌缺血标志物有助于排除ACS。,五、应用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48,心肌损伤的不同阶段与建议的ACS诊断与处理程序示意图,49,六、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干预效果,采集治疗开始时和治疗开始后90 min标本,动态观察Mb、cTnI/cTnT或CK-MB变化。实施溶栓或介入疗法后90 min,无再灌注损伤,将出现一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冲洗小峰,这是由于梗塞开通后,血流进入病变部位,将游离的心
23、肌损伤标志物冲洗入血液。若观察到心肌损伤标志物出现显著而持续时间长的新升高,表明心肌损伤加重,出现再灌注损伤或再梗死。,50,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干预效果示意图,返回章目录,51,第三节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应根据临床目的及标志物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合理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的准确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受检者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储存、方法试剂及校准物的选择、仪器的正确使用、质量控制等。,52,在临床应用之前,心脏生化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必须明确,必须清楚每种适用标本中标志物的稳定性(时间长短、温度高低范围),抗体/表位识别位点的一致性。心脏生化标志物
24、检测方法在99%分位的总不精密度(%CV)至少小于10%。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周转时间(turn around times,TATs)应保持在60分钟以内。,53,一、心肌肌钙蛋白测定,(一)心肌肌钙蛋白特点,1.三种Tn(C、T、I)的基因表达都有三种亚型,即快骨骼肌亚型(fsTn)、慢骨骼肌亚型(ssTn)和心肌亚型(cTn)。,54,cTnI亚型与两种骨骼肌亚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N端氨基酸序列的40%差异,cTnI在婴儿出生9个月之后仅在心肌中表达,而不在骨骼肌中表达,所以,cTnI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只表明有心肌损伤,而骨骼肌损伤等其他疾病均不会出现cTnI增高的现象。cTnT在骨骼肌和心肌
25、中的表达受不同的基因调控。以心肌亚型cTnT和cTnI为抗原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诊断心肌损伤特异性。,55,2.肌钙蛋白在胞浆中的存在形式 cTn主要以构成心肌肌纤维胞浆中的细肌丝结构蛋白成分存在,少量(cTnI的2.8%4.1%;cTnT的6%8%)在细胞浆中以游离形式存在。因此,心肌细胞损伤后,胞浆中游离cTnT较早释放形成第一个峰,随后细肌丝上的cTnT逐渐释放而出现第二个峰;由于cTnI在胞浆中游离的较少,所以通常只有一个峰。cTnI分子量约24 kD;cTnT分子量约34.6kD。,56,3.肌钙蛋白在外周血中的存在形式 外周血中的cTnI既有游离形式,又有不同复合物的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血管疾病 生物化学 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2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