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浙医高冯怡).ppt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浙医高冯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浙医高冯怡).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学习目标】,掌握: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熟悉:心境障碍的临床分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了解:心境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心境障碍的治疗原则。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运用护理程序对心境障碍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内容导航,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讨论与思考,1,2,3,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病因和发病机制四、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常见类型五、治疗与预后,让我一次唱个够!,一、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
2、rder),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一般预后较好,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心境障碍主要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二、流行病学,01,02,03,发病率患病率,1992年对其中7个地区进行复查显示,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为0.83,时点患病率为0.52,发病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好发于青壮年,首次发病多在1630岁之间,高发年龄在2431岁之间。男性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
3、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者,患抑郁症的危险性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者,患双相障碍的危险性高;农村抑郁症患病率比城市高;分居或离异者患病率高。不同种族间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三、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脑电生理变化,神经影像学改变,生活心理因素,(一)遗传因素,1.家系研究 群体和家族调查发现,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史者占30%41.8%,心境障碍患者亲属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且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2.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6.7%,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
4、.9%。寄养子研究也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养父母中只有12%,充分说明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神经生化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脑电生理变化,神经影像学变化,社会心理因素,(二)神经生化因素,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中枢生物胺类神经递质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被认为与心境障碍的关系最为密切。,1.5-羟色胺假说(5-HT)该假说认为 5-HT功能活动的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HT功能活动的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一些抑郁发作患者的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
5、5-HIAA)含量降低,且浓度越低抑郁程度越重。2.去甲肾上腺素假说(NE)该假说认为NE功能活动的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NE功能活动的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抑郁发作患者尿液中NE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降低,转为躁狂症时MHPG含量升高。,(二)神经生化因素,3.多巴胺(DA)假说 该假说认为DA功能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DA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抑郁发作患者尿中DA主要降解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降低。4.r-氨基丁酸(GABA)假说 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血浆和脑脊液GABA水平下降。卡马西平、丙戊酸
6、钠具有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它们的药理作用与脑内GABA含量的调控有关。,(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通过监测血浆皮质醇含量及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水平,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提示患者可能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重症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增加,提示抑郁发作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异常的基础是CRH分泌过多。,(四)脑电生理变化,睡眠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睡眠总时数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眼动
7、睡眠(REM)潜伏期缩短,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约3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脑电图(EEG)异常,抑郁发作多倾向于低频率,而躁狂发作时多为高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五)神经影像学改变,CT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脑室较正常对照组大,脑室扩大的发生率为12.5%42%,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CT异常率无明显差异。MRI发现抑郁发作患者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萎缩。抑郁症患者左额叶局部脑血流量降低,降低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伴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抑郁症患者中,左前扣带回血流量下降,并且比不伴认知缺损的患者更为严重。,(六)社会心理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的关系密切,具有易感素质的个体
8、在某些应激性事件或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容易发病。抑郁发作前92%有突发应激性事件;在最近6个月内有重大应激性事件者,其抑郁发作的危险系数增高6倍。但并非所有遭遇精神创伤或负性生活事件者都发病。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心境障碍的重要诱因。此外,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者也易罹患本病。,四、临床表现与分型,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临床上单相躁狂较少见,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提出只要有躁狂发作就归属双相障碍,认为单相躁狂最后多发展为双相,或是病程中有过轻度抑郁发作而未被发现。但临床上确实有少
9、数患者终生仅为躁狂发作,ICD-10和CCMD-3仍保留单相躁狂发作的分型。,分类(教材),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抑郁症,单次发作,反复发作,激越性,迟钝性,精神病性,心境恶劣障碍,环形心境障碍,双相型,双相障碍,混合型,双相型,快速循环型,心境障碍的分类,心境障碍的分类,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持续心境障碍,躁狂发作(depressive episode)的典型症状是“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且三者间协调一致,并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大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季节为春末夏初,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一般持续数周到6个月,平均为
10、3个月,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一)躁狂发作,01,情感高涨,02,思维奔逸,03,意志行为增强,04,精神病性症状,05,躯体症状,(一)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典型表现为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兴高采烈,洋洋得意,讲话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生动,似乎从来没有忧愁和烦恼;患者内心体验与周围环境相符合,言行富有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部分患者以易激惹的心境为主,常因某种小事而大发雷霆,好争吵,甚至出现破坏和攻击行为,但常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注解,(二)思维奔逸,患者在情感高涨的基础上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患者常自述“脑子反应特
11、别快,好像加了润滑剂”,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停不下来,讲话的内容肤浅凌乱,给人信口开河之感。注意力常随境转移,话题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有时按词汇的同音押韵或意义相近来转换话题,即音联和意联。,注解,(三)意志行为增强,躁狂发作患者精力异常旺盛,自感有使不完的劲,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整天忙碌不停,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脱离实际,不考虑后果,任意挥霍钱财、乱购物、随意将财物赠送同事或陌生人,与人一见如故,主动打招呼,没有陌生感,行为轻浮。,注解,(四)精神病性症状,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下,患者常出现幻觉和妄想,内容多涉
12、及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权力等,与其情绪相符合。自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钱财最富有、最漂亮的,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内容与现实接近。,注解,(五)躯体症状,因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故很少有躯体不适主诉,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不知疲倦,体检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以及便秘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患者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求明显减少,每日只睡23个小时且无困倦感。因患者极度兴奋,体力消耗较大,易引起失水、消瘦、甚至虚脱或衰竭。,注解,(二)抑郁发作,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的典型症状是“三低”症状,即情感低落、思
13、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发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发作至少持续2周,平均病程为68个月,并伴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二)抑郁发作,0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1.情绪低落,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即使有令人高兴的事情也高兴不起来,对孩子、亲友失去热情。可伴有焦虑、紧张、恐惧、坐
14、立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踱步等症状。患者常有特殊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如嘴角向下垂挂,两眉紧锁,两眸含泪,稍做诱导便泪如线下,弯腰垂臂,姿势和动作变化少,甚至终日坐卧不动。在情绪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无是处,毫无人生价值,有无望感、无助感、无用感和丧失感,这不仅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抑郁患者自杀的根源。,1.情绪低落,(1)对过去感到自责自罪 患者对自己的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自感罪孽深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2)对现在感到无用和无助 患者认知扭曲,对任何事情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自感一切不如别人,自己无能和无用,连累了家庭和社会,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5、3)对未来感到无望 患者预感将来的自己也一败涂地,或工作失败,或家庭不幸,或健康恶化,前途渺茫,毫无希望,感到生命已到尽头,活着毫无意义。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产生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有调查发现,抑郁者的自杀率是正常人的20倍,约有67%的患者有自杀观念,有10%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2.思维迟缓,患者的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愚笨。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减慢,语音低沉,应答及交流困难,自感“脑子好像生锈了的机器开动不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3.意志活动减退,(1)兴趣减少或缺失 对原来喜爱的各种活动和爱好不再感兴趣,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16、、不愿见人,自感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热心”,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2)精力缺乏 患者感到全身乏力,做任何事情都很费力,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原有的工作和学习,严重时个人卫生也懒于料理。(3)快感缺失 患者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偶尔参加一些活动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4)抑郁性木僵 病情严重时,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可达到木僵状态,但仔细进行精神检查,可发现其表情、姿势和内心体验是协调一致的,患者流露痛苦抑郁情绪。,4.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幻觉和妄想,如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被害妄想、贫穷妄想等,幻听主要为嘲弄性或谴责性的言语性幻听。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自知力不完整。,5.睡
17、眠障碍,(1)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 最具有特征的是早醒,表现为比平时提早23个小时醒来,之后再难入睡,在早醒的同时常伴有情绪低潮,情绪极差,睁着眼睛躺在床上,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陷入绝望,感到有根本无法逾越的困难。(2)昼重夜轻 患者感到无论是情绪还是精力,都是早晨78点钟最差,下午逐渐好转,傍晚几乎可恢复常态,但入睡后,又进入下一次循环,这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特点。,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常以头痛、胸闷气短、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腹胀、便秘以及心悸、出汗、发冷、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为主诉。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
18、但各项检查却没有阳性发现,相应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三)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指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等。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在50岁以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抑郁发作持续时间长于躁狂发作,首次发作通常继之于应激事件后,但以后的发作与精神应激事件关系不大。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易。若躁狂和抑郁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
19、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1.双相型 有躁狂、抑郁发作史,躁狂、抑郁发作均严重。典型发作起病突然,迅速表现出症状,大约有50%60%的患者躁狂发作后有抑郁发作,单纯躁狂发作较少见。2.双相型 抑郁发作重而躁狂轻,轻躁狂可发生在抑郁发作的前或后,往往仅表现轻度高兴、愉快,与周围环境协调,易被误为抑郁恢复后的正常现象。3.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 约有10%15%的双相情感障碍为此型。患者每年至少有四次以上情感障碍发作,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每次发作符合轻躁狂或躁狂发作、轻抑郁或抑郁发作,或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四)持续心境障碍,1.恶劣心境: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感到心情
20、沉重、沮丧,对工作学习无兴趣,缺乏信心和热情,对未来悲观失望,精神不振,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恶劣心境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关。,2.环性心境障碍: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心境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的程度。一般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伴或不伴有正常心境的间歇期。心境不稳定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五、治疗和预后,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与社会干预,五、治疗和预后,(1)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锂盐,是治疗躁狂症的首选药物。单药治疗躁狂症的总有效率为70%80%。临床常用碳酸锂,一般从小
21、剂量开始,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碳酸锂的治疗量血药浓度与中毒量接近,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监测血锂浓度。,抗精神病药,对躁狂时的兴奋、激惹、冲动症状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有治疗作用,且对躁动不安等症状的控制起效时间比锂盐快。,(2)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三环类(TCA)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2.心理治疗,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改变歪曲认知,建立积极的思考方式,学习新的应对方式。,认知治疗,通过
22、对个体反复训练,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矫正适应不良的行为。,心理分析治疗,通过挖掘患者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患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行为治疗,3.电休克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严重消极自杀企图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电休克治疗或改良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2次为一疗程。电休克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多数心境障碍患者预后较好,经系统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基本或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一般不残留人格缺陷。有15%20%的患者可慢性化,残留有易激惹、心情不好和躯体不适等,社会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境 障碍 病人 护理 浙医高冯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2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