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ppt
《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 南通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陈霞,炎症与免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是指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增强或调节作用的一类药物,又称抗炎免疫药,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概述,炎症和免疫的内在联系,炎症和免疫是机体对异物的两种不同反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者相互重叠,不可分割。炎症和免疫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抗炎免疫药理学(基础生物医学学科分支)。,炎症和免疫涉及了许多共同的细胞类型、化学介质与发病机制 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启动虽是特异的,即由T淋巴细胞、抗体或B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或组织的一种抗原开始,但其后激活的多种炎症细胞
2、及其释放的介质、甚至细胞因子本身的作用均无免疫特异性。一般认为,抗体与组织中抗原相互作用,主要募集中性细胞,导致急性炎症反应;组织中抗原使T淋巴细胞激活,主要募集T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非免疫性炎症反应也可能继发免疫性反应 引起非免疫性炎症反应的刺激物都是无抗原性的,如各种物理刺激和某些化学物质(油脂、简单多糖等)。较轻度的刺激只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首先是出现血管的改变和吞噬细胞的渗出和聚集,然后是由炎症细胞产物引起的一系列二次反应。由损伤和死亡的炎症细胞所释放的溶酶体酶、氧自由基、前列腺素、趋化因子、组胺等可引起二次反应。这些物质还可再启动激肽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则
3、更加剧炎症反应。如果某些刺激物质(如射线、紫外线等)能改变机体的正常组织成分,使其出现新的抗原决定簇、成为自身抗原的,则继发免疫学反应。,细胞因子在炎症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从时间上看,最初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逸出,接着是中性粒细胞靠边、壁立,由增宽的内皮细胞间裂游出,然后是单核细胞穿出微静脉壁,进入炎症区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单核细胞成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都是合成释放细胞因子的主要细胞。细胞因子在使炎症反应加重、修复或慢性化上,均起重要作用。按细胞因子来源不同,细胞因子可分为两大组,一组主要为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包括IL-2、IL-
4、4、IL-10、IFN-r等,一组为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包括IL-1、IL-6、IL-8、TNF-等。,炎症和免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故单独应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疗效均不理想,长期应用还可能加重病理过程。研究开发应用既有抗炎活性又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药物即抗炎免疫调节药将是抗炎免疫药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按药理作用特点将抗炎免疫药分为: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immunitydrugs,NSAIDs)甾体抗炎免疫药(steroidantiinflammatory-immunit
5、ydrugs,SAIDs)疾病调修药(diseasemodifyingdrugs,DMDs)。,非甾体抗炎免疫药主要用于一些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甾体抗炎免疫药即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疾病调修药分为免疫抑制药、免疫增强药和免疫调节药,对炎症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疾病调修药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又分为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以及生物制剂等。,一、非甾体抗炎免疫药,此类药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各药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却各具特点。根据其对环氧酶(COX)、脂氧酶的作用强度分为COX抑制剂、COX/脂氧酶抑制药。根据对COX作
6、用的选择性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低剂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11,历史回顾,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12,1991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
7、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 剂相继诞生了 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 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NSAIDs作用机制为抑制PG的生物合成,对抗PG的扩张血管、促进炎性介质渗出、产生痛觉过敏等作用,故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该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为:起效迅速、可减轻炎性肿胀、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但对炎性疾病过程本身几乎无作用,停药后不久可出现反跳,或症状的再现,不能使疾病真正缓解。,作用机制,膜磷脂的代谢途
8、径环氧酶(COX)的作用机制 NSAIDs对COX的选择性作用 对脂氧酶的影响 对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氧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膜磷脂,AA,COX,PGH2,PGI2合成酶(血管内皮),血栓素合成酶(血小板),TXA2,PGI2,PGG2,PGF2,PGE2,磷脂酶,PG合成酶(异构酶、还原酶),血小板聚集收缩血管,诱发炎症发热、致痛扩张血管舒张支气管保护胃黏膜,收缩血管支气管子宫,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COX-1 位于血管、胃和肾,抑制胃部COX-1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COX-2是在炎症环境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抑制炎症部位的COX-2可产生镇痛作用,膜磷脂的代谢途径,COX是一个位于
9、细胞膜上的分子量为71kD的糖蛋白,它由两个不同的基因所编码,基因编码的产物分别为COX-1和COX-2;两者结构不同,氨基酸序列有60的同源性;最近研究推测还存在其它的COX亚型,并猜想有7种COX同功酶存在,如COX-3可被对乙酰氨基酚选择性抑制。,COX-1和COX-2的特性,COX-1和 COX-2 的结构,Adapted from Kurumball et al,1996,COX-1与COX-2的结构差异,COX-1与COX-2都在通道一侧的120 位有一个极性较大,可与药物分子建立氢键结合的精氨酸残基。在通道另一侧的523 位,COX-1是一个异亮氨酸残基,COX-2 则为缬氨酸残
10、基。由于缬氨酸的分子小于异亮氨酸,因而在其旁留下了一点空隙,称为侧袋(side pocket)。具有某种特殊结构的药物分子可在此建立共价键结合。COX-2 的通道开口要比COX-1 稍宽一些,通道的末段比COX-1更具有柔性。,COX的具体作用机制,COX-1与COX-2都有一个发夹状(hairpin shaped)结构,弯曲的顶端将两股连在一起,中间是一条狭长的憎水性通道。在催化PG合成时,底物花生四烯酸自通道口旁的磷脂膜上释放出来,随即被吸入通道内,在发夹状的顶部发生扭转,插入两个氧原子,抽去一个自由基,构成PG结构中的五碳环,并转化为PGG2 与PGH2(附图),NSAIDs对环氧酶(C
11、OX)的作用机制,非特异性COX抑制剂对COX-1或COX-2的抑制作用都是瞬时发生的和可逆性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是逐渐发展的(约需1530min才能充分作用),而且是不可逆的。NSAIDs对COX-1和COX-2作用的不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不一致的原理。对COX-1的抑制作用越强,导致的不良反应就越大;而对COX-2的抑制作用越强,其抗炎、镇痛效果就越显著。,将NSAIDs对COX-1和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强弱用IC50(COX-2/COX-1)的比值来表示比值越大,说明其对COX-1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越强,该药的不良反应越大;比值越小,说明该药对COX-2的
12、选择性抑制作用越大,不良反应则较少。,NSAIDs对COX和COX作用的比较(IC50:molL-1),药 物 COX COX COX/COX 吡罗昔康 0.0015 0.906 600阿司匹林 1.6 277.0 173吲哚美辛 0.028 1.680 68布洛芬 4.8 72.8 15.16氟布洛芬 0.082 0.102 1.25美洛昔康 0.214 0.171 0.08双氯芬酸 1.57 1.10 0.70萘普生 9.5 5.0 0.58萘丁美酮 7.0 1.0 0.143尼美舒利 10 0.07 30 0.007 0.0002 两者比值越小,提示疗效越好,不良反应越小。,非特异性CO
13、X抑制剂,非特异性COX 抑制剂一般分子略小,易于通过COX-1或COX-2 的开口进入通道,与120 位的精氨酸残基建立氢键结合,从而竞争性地阻碍正常底物花生四烯酸的进入,使酶无从发挥催化作用。,特异性COX抑制剂,特异性抑制剂由于带有一个刚性侧链,且整个分子较大,难以进入开口较小的COX-1 通道,故而不能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但此类药物仍能进入口径稍大,后段略有柔性的COX-2 通道,不仅能与120 位的精氨酸残基建立氢键,而且其带有特殊基团的侧链还能伸入523位缬氨酸旁的侧袋内,在此建立共价键结合,故而仍能对COX-2产生抑制作用。,NSAIDs对COX-1和 COX-2不同作用如下图所示
14、,NSAIDs的抑制作用,COX-1,COX-2,生理性PGs合成减少,致炎性PGs合成减少,结构酶生理作用,诱导酶,致炎作用,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不良反应,NSAIDs对脂氧酶的影响,前列腺素PGs生物合成减少,花生四烯酸AA,白三烯LTs的生成增多,COX,LOX,NSAIDs作用,炎症反应,当环氧酶通路抑制后,脂氧酶通路将被加强,其产物白三烯等作用相应增加。,对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氧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NSAIDs能抑制与中性粒细胞结合的磷脂酶A2和磷脂酶C以及超氧阴离子的生成;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和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溶酶体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NSAIDs的临床应用,解热作用特点
15、: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者无影响(与氯丙嗉不同)机理:抑制PG合成有关。(PG是致热物质)镇痛作用中等度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等,对剧痛及平滑肌绞痛无效。抗炎作用 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G合成达到抗炎作用。,对肿瘤的防治作用 脑和Ai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防治心血管疾病,胃肠道损伤 肾损害 肝损害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变态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萘普生(naproxen)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phenylbutazone)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布洛
16、芬(ibuprofen)吡罗昔康(piroxicam)尼美舒利(nimesulide),常用药物举例,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常用剂量(0.5g)具有明显解热镇痛作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成复方(APC、去痛片)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大剂量(3-5g)有明显消炎抗风湿,使急性风湿热患者退热,关节红、肿、痛缓解,血沉下降,主观感觉良好,是临床首选药之一。,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acety1 salicylic acid),2、影响血栓形成,3、驱除胆道蛔虫,Aspirin,水杨酸醋 酸,胆道酸度,蛔虫厌酸退出胆道,肠道部分水解,药动
17、学 口服后迅速自胃及小肠上部吸收,约2h达血药的高峰,易为酯酶水解成乙酸和仍具疗效的水杨酸盐,后者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可分布到各组织和体液中。大部分在肝药酶催化下转变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水杨尿酸,经肾排泄。阿司匹林血浆t1/2仅20min,但其水解产物水杨酸盐在一般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代谢,血浆tl/2为35h;大剂量时,部分按零级动力学代谢,血浆t1/2可延长达530h。阿司匹林为弱酸性,当与碳酸氢钠同服时血药浓度降低,作用时间缩短。机体昼夜节律可明显影响本品药动学。早晨7时服药比晚7时服药疗效好。,花生四烯酸,PG,LT及其他代谢物,LOX,环氧酶,Aspirin,(),哮喘,支气
18、管收缩、痉挛,Ad无效,1、胃肠道反应 2、凝血障碍 3、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罕见“阿司匹林哮喘”是由于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不良反应,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中毒表现。严重者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严重中毒者应立即停药,静滴Na2CO3溶液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自尿排泄。,Reye 综合征 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Aspirin有发生Reye综合征的危险,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少见但可致死,注意事项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19、慎用或不用本品,饮酒前后不可服用。严重肝损伤、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等均需避免服用本品,手术前一周也应停药。孕妇临产前两周应予停药。糖皮质激素类可加速水杨酸盐酸的代谢,降低其血浆浓度,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停用皮质激素时,由于水杨酸盐积聚,出现中毒症状。耳鸣为本品的早期症状,若出现耳鸣,即应调整剂量。本品继续治疗2周以上,症状未见改善者,应选用其他药物。,药理作用本品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COX,减少PGs的合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并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其抗炎作用是阿司匹林的55倍,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解热作用是阿司匹林的22倍。,萘普生(naproxen)甲氧萘丙酸,m
20、ethoxypropiocin),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RA、OA,强直性脊椎炎、各种类型的风湿性肌腱炎、肩关节炎等,疗效良好。对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如痛风、手术后疼痛及产后子宫瘤等)及发热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对于患有贫血、胃肠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的病人试用萘普生常获满意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反应。注意事项: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妊娠后期、哺乳期的患者忌用本品。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病人慎用。与氧化铝、氢氧化铝等抗酸药合用可减低效力。本品与血清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合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故与华法林等抗凝药或口服降血糖药合用时应注意。心肌炎患者
21、忌用。,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传统NSAIDs存在的问题 由于OA和RA的药物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NSAIDs在此表现的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消化道的损伤、对肾功能以及血小板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和传统NSAIDs抑制PG合成的作用机制相关联,其中以胃肠道的损伤最为常见。在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人中,有1230出现胃溃疡,219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而原有溃疡病者,症状则会加重。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07000例由NSAIDs引起的严重消化道损伤和16500例与NSAIDs相关的死亡。因此,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成为其作为良好抗炎临床药物的最大障碍:而减少N
22、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成为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Needlernan等人经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假说,即:环氧化酶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1991年COX-2基因的克隆证实了这两种独特的同工酶的存在,而且它们是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而成的。COX-1在胃肠、肾等正常组织诱导产生的前列腺素可保护胃肠粘膜、平衡肾脏血流量。COX-2则促进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是炎症症状的根源。这一研究发现为新一代的NSAIDs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即如果药物只抑制炎症部位的PG的合成,而对正常组织中的PG的合成影响较少甚
23、至没有影响,就可以使NSAIDs在发挥其良好抗炎作用的同时而将不良反应降到最小。,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传统NSAIDs,如阿司匹林等,对具有保护性的COX-1的抑制程度比COX-2强。其IC50(COX-1)IC50(COX-2)为0.035;酮洛芬、双氯芬酸钠和奈普生等的IC50(COX-1)IC50(COX-2)也近似为1。美洛昔康作为第一个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其IC50(COX-1)IC50(COX-2)也仅为3,它降低了传统NSAIDs的胃肠不良反应,但其对COX-2的活性不高,所以在与传统NSAIDs同等剂量给药时它的疗效不甚理想。,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
24、研究方向 近两年面市的几种新型的NSAIDs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COX-2的高选择性或特异性COX-2抑制。罗丁(依托度酸缓释片Etodotac,惠氏立达公司)罗丁是吡喃羧酸型化合物,化学结构不同于已知的NSAIDs,有实验分析证实罗丁的COX-2选择性超过美洛昔康和塞来昔布。其疗效与传统NSAIDs相当,而对胃肠道的损害较小:国外的临床应用也表明,治疗剂量的罗丁对胃肠道的损害及对肾脏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西乐葆(塞来昔布celecoxib、辉瑞公司)塞来昔布是一种COX-2特异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COX-2阻止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及
25、退热作用。塞来昔布的IC50(COX-1)IC50(COX-2)为375。体外及体内试验表明塞来昔布与基础表达的COX-1的亲和力极弱,治疗剂量塞来昔布不影响由COX-l激话的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因此不干扰组织中与COX-l相关的正常生理过程,尤其在胃、肠、血小板和肾组织中。,非甾体抗炎免疫药COX抑制剂,万络(罗非昔布rofecoxib,默沙东公司)罗非昔布在人体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选择性抑制COX-2。至1000mg剂量亦未发现罗非昔布对COX-1呈现有意义的抑制。在以骨关节炎病人为对象的4个大型双盲随机临床试验中,以罗非昔布12.5 mgd-1和25 mgd-1与安慰剂进行对比研究,应用W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响 炎症 免疫 反应 药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2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