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与心身疾病.ppt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激与心身疾病.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第一节总 论,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应激(stress):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1936年,Selye.H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 的应答反应)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输入、中介、反应、应对)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二、心理应激的理论,(
2、一)塞里(Selye H)的应激学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H.Selye,1936)提出应激是“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Selye,1936),第一阶段:警觉或动员期警戒期(alarm stage)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机体为了应对外部刺激而唤起体内的防御能力,动员全身,表现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肾上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脉搏与呼吸加快,心脑肺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血糖升高,应激激素增加。,第二阶段:搏斗阶段(适应或抵抗期
3、)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持续暴露于有害刺激下,机体对应激源逐渐适应,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表现为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结恢复正常和激素水平保持恒定。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消除压力,适应压力,压抑或退却。表面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困扰,也可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第三阶段:衰竭期(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适应经过休整和养息康复压力源持续存在,或个体不能适应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转入衰竭阶段。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4、,当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循环、消化、免疫和身体其它系统产生显著效应时,将出现休克、消化性溃疡和对感染抵抗力下降,这些情况一旦不可逆转,将最终造成死亡。,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二)拉泽鲁斯(Lazarus)应激学说,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理论。,(三)心理应激过程模型,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四)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心理应激“系统”模型示意图,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
5、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三、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心理应激理论与医学(二)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三)应激系统模型与压力控制与管理(四)应激系统模型与婚恋适应指导,第二节应激源(stressor),一、定义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s),应激过程模型,应激系统模型,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二、生活事件(life events),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主要的应激源。,(一)按应激源的性质属性分类,1.生物性应激源(物理、化学、生物)2.心理性应激源
6、(认知与情绪波动)3.社会性应激源(社会生活情境与事件)4.文化性应激源(文化性迁移),(二)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经济事件4.人际关系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8.喜庆事件,(三)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1.正性生活事件获得性或满足性事件明显的积极情绪体验2.负性生活事件丧失性事件明显厌恶性质明显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四)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1.客观事件(objective events)2.主观事件(subjective events),三、生活事件研究,生活事件与健康和疾病生活事件致病机制研究生活事件与其它应激因素关系的
7、研究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一)生活事件的量化评估,Holmes T和Rahe R(1967)对应激事件开创了定量研究的方法。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量表列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结婚50,家庭成员患病44,轻度违纪11为最低分值。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life change units,LCU)。,研究发现,LCU与健康关系甚为密切,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一年累分在150
8、300,第二年有50%患病;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6%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如果LCU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糖尿病、结核病、工伤事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机率增高。,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应激源(环境的需求)的输入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是应激过程的中间环节。中介因素是指介于生活事件和疾病间起调节作用的因素。分两类:A、生物学的:身体素质、生理状态、遗传特性和自然环境等;B、心理社会的:认知、应对、人格和社会支持等。,一、认知评价,评价(
9、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二、应对方式,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应对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应对分类,从指向性分,问题关注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绪关注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从作用分,应对与心理病因学研究应对与其它应激因素关系的研究应对的量化研究,应对研究,三、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孔子曰:有朋自
10、远方来,不亦乐乎?-远亲不如近邻,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在应激研究领域,减轻应激作用的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的研究,社会支持与心理病因学研究社会支持与应激反应程度成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其它应激因素关系的研究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两种假说:1、独立作用模式(自尊、归属感)2、缓冲作用模式社会支持的量化研究,四、个性特征,个性与应激的关系: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个性影响认知评价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第四节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应激反应:
11、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一、应激的心理反应,(一)情绪性应激反应(二)认知性应激反应(三)行为性应激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像力减退,二、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系统(stress system)”“应激系统”包括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蓝斑-去甲肾上腺素(LC-NE)/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它们的外周效应器(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组织)。,应激相关的生理基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1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内源性阿片系统;性腺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免疫系统;“情绪脑区”。,(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DH(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四)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三、应激与疾病,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1.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2.薄弱部位假说,第五节应激的控制与管理,一、应激管理的切入点(一)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二)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三)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四)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五)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六)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二、应激易感模型,(一)生理层面的
13、应激易感性 生理是中介机制 个体差异易感性(二)心理层面的应激易感性 不同的知、情、意模式,与应激易感性密切相关。(三)社会层面的应激易感性 不同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等与应激易感性密切相关。,三、系统的应激管理方案,整体框架上群体层面个体层面具体成分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过程程序来看干预前评估干预干预后评估,第二部分应激相关的临床心理问题-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第一节 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定义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提出了“心身概念”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正式命名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
14、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ICD10建议用“disorder”取代“disease
15、”,心身症:只是躯体功能性改变。心身病:发生了躯体器质性病变。,情绪与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生心身疾病,“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医院里测量病人的血压往往要比在家里测得的数值高。实验:“作抉择的猴子”,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二)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
16、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三)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1、心理因素直接引起躯体变化:因果关系;2、心理因素影响躯体:行为危险因素造成疾病;3、心理与躯体变化相伴出现:溃疡病与抑郁同时存在;4、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的恐惧、心肌梗塞的抑郁5、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截肢后的幻肢痛,(四)临床疾病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1、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2、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脑卒中
17、住院患者50%和门诊30%出现抑郁;3、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影响心理活动:脑缺氧;4、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五)经典心身疾病 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1950年创建了美国心身医学学会,他最早提出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被称为“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六)常见心身疾病(1)消化系统: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2)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不齐等疾病;(3)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神经性厌食、肥胖病、妇科疾患等疾病;(4)皮肤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激 心身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2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