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ppt
《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游戏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游戏的特征,思考与讨论:以下儿童的行为是不是游戏?1.明明在数学区里,拿起卡片,对应卡片上的数字夹夹子,夹好之后立起来,数字小人就可以站好了,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本领很自豪。2.莉莉今天选择了玩橡皮泥,老师请她做一个小胖猪试试,并为她提供了范例,她就努力地做起来。3.浩浩一到幼儿园就拉着他的好朋友帅帅进了建构区,两个人插了一把机关枪、一把手枪,接着就对着打起来,一边嘟嘟地开着枪,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枪最厉害。,一、对游戏特征的几种解释角度,(一)从行为意向的角度解释游戏(从非游戏行为中辨别游戏)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
2、4.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性行为6.游戏不同于闲荡,从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中概括出来的上述游戏特征,是一种层层深入式的讨论,其方法是在与非游戏行为的比较中鉴别游戏,逐步地限定游戏的范围。定义的努力是凭借预先的假定,在假定所限制的范围里研究游戏,代之以更清楚的术语。,(二)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1.游戏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不同的行为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皮亚杰:实践性的、象征性的、规则性的加维和赫特:认识性的(包括探索、解决问题的行为)、娱乐性的(包括象征性的和重复性的行为)鲁宾:认知性的、社会性的,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的意义:,强调了游戏行为的丰富性和
3、多变性1.把行为看成观察的标准,使游戏的解释更加客观实际;2.对各类游戏行为分别作出解释,在证明游戏的特殊性方面更令人信服;3.对游戏各种形式的调查而产生的观点,有助于系统的综合的理论阐述;4.以不同的标准来对游戏进行分门别类的证明,给含糊不清的游戏的发展价值以专门的含义。,(三)从诱导行为的环境的角度解释游戏,观点: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要进行游戏的全面定义,不仅应包括把游戏的表现形式,还必须包括对游戏赖以发生的条件的描述。研究发现:有的环境安排几乎与游戏无关,而有的环境将唤起儿童进行游戏的意向和兴趣。,能激起儿童游戏行为的环境因素:,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
4、的材料;2.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协调(允许儿童选择游戏同伴或材料的自由);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地参与和指示游戏;4.友好的气氛使儿童感到舒畅和安全;5.把会使儿童产生疲劳、愤怒、疾病或其他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6.环境必须符合文化习俗。,从前述三个角度解释游戏,游戏可能会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二、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将游戏与非游戏区别: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只能部分地解释游戏行为。对于游戏(play),这些描述特征是实用的,而对于有规则的
5、游戏(game),却不能作出解释。对游戏行为本身,这些描述性特征也不能涵盖游戏的全部行为。,(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游戏的本质: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由游戏的本质特征,可以给游戏下一个操作性的定义: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三)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刘焱: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可以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等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游戏 理论 第三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2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