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ppt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麦病虫害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种类,病害: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虫害:蚜虫、粘虫、麦蜘蛛、灰飞虱,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根据今年小麦品种布局、田间病虫发生基数、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子综合分析,预计我市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趋势。2003、2012年为特大流行年份。2010发病普遍,部分品种严重发生。,1、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二是田间菌源充足。,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赤霉病在小麦各生
2、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原识别,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
3、菌亚门镰孢属。子囊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多个。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旋状排列于子囊内。,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冬麦区的稻桩、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4、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温度15 赤霉病即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施
5、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齐穗见花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隔5天再全面用第二次药。对矮抗58等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或生育期偏迟品种或灌浆初期遇高温高湿有利赤霉病发病的天气,要及时用第三次药。,药剂选用40%多酮 可湿性粉剂150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病虫害 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1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