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技术.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先正达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河南众人联合农化有限公司长垣县农业局技术资料 孙跃强,麦播期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麦播期病虫害是影响麦播质量和制约明年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地下害虫常会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会造成重播黑穗病、纹枯病、根腐病的发生会造成严重减产小麦检疫性病害全蚀病,造成小麦减产幅度最大,严重时可以造成绝收,麦播期病虫害种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麦播期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散黑穗病、杆黑粉病、杆枯病、黄矮病、丛矮病发生最普遍,造成危害最严重的麦播期病害种类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小麦病害纹枯病,小麦病害全蚀病,1.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小麦播种发
2、芽后开始侵染,出苗后一周就会出现纹枯病病斑,冬前是小麦纹枯病侵染的第一个高峰期,土壤湿度大的麦田,越冬前病株率接近100%。越冬期病菌休眠,随着感病组织的老化,病株率下降。返青后进入第二个侵染高峰期,病株率和严重度增加,一直持续到孕穗期,一般田块病株率30-50,严重地块100。后期易造成小麦倒伏,形成枯白穗。,小麦纹枯病早期病斑,出苗后5天的纹枯病已侵入小麦幼茎,完成初侵产染,形成了典型的病斑,为来年为害提供了充足的病菌。,小麦纹枯病,苗期发病中期扩展,纹枯病苗期感病,前期扩展后的病斑,35月份多雨、低温时纹枯病向上发展到地上部分形成病斑,造成黄叶、白穗,倒伏。,后期为害,小麦纹枯病,小麦纹
3、枯病症状茎基腐和后期病斑,小麦纹枯病地下病斑是倒伏的主要原因,中后期纹枯病在茎基部形成大病斑,茎一侧组织坏死,影响地上部生长,病斑进一步扩大后,叶片干枯,形成白穗并造成倒伏,收获倒伏,小麦全蚀病,病菌子囊菌传播土壤、粪肥及种子传播侵染小麦出苗后侵染为害返青后病害扩展,后期死亡,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传播蔓延快(03年)分蘖率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减产严重(1020、50、绝收)发病越早,危害越重毁灭性病害(河南省检疫病害),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典型的根部病害分蘖期:地上部不明显,但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重病株稍矮基部叶黄拔节期:返青迟,似干旱、缺肥状,根部大多变黑,根轴变黑,茎基表及叶鞘内有
4、黑菌丝抽穗灌浆期:成簇或点片早枯白穗,基部有“黑膏药”状,即“黑脚”和“白穗”。干旱时无“黑脚”,小麦全蚀病根部症状黑根,小麦全蚀病茎基部症状黑脚,小麦全蚀病引起的小麦枯白穗,小麦枯白穗,侵染及传播,侵染过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夏,通过小麦根部侵入,在小麦根部及土中越冬,返青后向上侵害至分蘖节和茎基部,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传播途径:土壤传播粪肥传播种子传播,流行规律,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土壤肥力低病情加重种感病品种病情加重深翻改土,病情减轻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小麦病虫害防治现状,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原则,以防为主、综合防治药剂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一施多效、一法多能因地制宜、病虫兼顾,地下害虫防治
5、,农业措施:适时耕翻、精耕细耙,降低虫口密 度、减轻危害药剂拌种:三种地下害虫混发区,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加水5公斤,拌麦种50公斤。蝼蛄重发区,可选用40%氧乐果乳油50克,加水25公斤,拌麦种25公斤。土壤处理:蛴螬发生严重区,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菌虫地灭威每亩23公斤均匀撒到犁垡上,麦播期病害综合防治,农业防治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根系病害的诊断难,农民对根系病害的认知相当缺乏:除非挖出植株否则根部的病症很难察觉致病因子经常是看不到或很难发现的首先看到的病症通常是叶部,但这已是在病原菌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很久以后的事叶部病症经常和缺失水份、营养缺乏或病毒感染类似,向上传导,大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病虫害 防治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1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