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
2、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
3、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
4、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二)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五、教学过
5、程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课前回顾: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导入新课: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板书: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 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
6、想一下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 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 第三步:设计实验 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 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
7、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 的规律。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 第五步:分析论证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知识扩
8、展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 第六部:总结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摘要*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
9、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 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学情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 如:焦距、物距和像距, 实像和虚像, 放大和缩小。规律多, 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
10、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二)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三)教学策略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 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
11、教学。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用钉子敲个小孔, 蒙上一层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 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 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学
12、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 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 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 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 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 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 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 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
13、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
14、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 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 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 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 老师这样问学生: “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 共有四种。继续追问: “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
15、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 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 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 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 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四)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启示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 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 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
16、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 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 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3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
17、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
18、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
19、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
20、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3、设计实验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
21、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 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
22、怎样做呢?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 凸透镜 成像 规律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