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docx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本章导读】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赏析】这首好了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是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心时,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是好,须是了。”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第一
2、节文学欣赏课程目标通过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文学基础知识和文学阅读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等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一、能力目标文学欣赏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如下。(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以下阅读技能:了解语篇和段落的主旨与大意;掌握语篇中的事实和主要情节;理解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句子和段落进行推理;了解作者的目的、态度和观点;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生词的意思;了
3、解语篇的结论;进行信息转换;特别是能够了解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文学欣赏的理解能力是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并使之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2)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其艺术形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反应,得到审美享受。文学鉴赏能力的要素由从事鉴赏活动所必需的鉴赏知识、技能所构成。文学鉴赏能力处在理解能力和评论能力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
4、。(3)评论能力。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该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4)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对绘画和音乐的敏感程度,与人的视听器官的先天敏锐程度有关,先天失明的人无法有绘画的感受,先天失聪的人
5、也无法有音乐的感受。而后天各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对感官的培养、锻炼的程度不同,更现实地使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这些个人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虽然和人们生理及心理的素质有关,但是在本质上是人类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在生活中和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及训练的结果。审美能力只能结合审美活动加以研究,不能把它看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成可以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丰富的东西。二、知识目标文学欣赏课程知识目标要求如下。(1)掌握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2)掌握诗歌基本知识,包括中国现代、当代诗歌欣
6、赏,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外国诗歌欣赏。(3)掌握与小说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等。(4)掌握东西方戏剧欣赏、影视欣赏知识。三、素质目标文学欣赏课程素质目标基本要求如下。(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2)具备善于与他人合作、交往、沟通的素养。(3)具备意志坚定、克服困难、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素养。(4)具备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劳动技术素养。(5)具备做人的诚信素养。第二节文学欣赏的概念、性质及特点一、文学欣赏的概念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
7、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个观念。狭义的文学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便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还能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语句作出细致的解读,领悟文字中蕴含的不尽意味。文学欣赏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欣赏艺术魅力,鉴别作品质量。二、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具有以下性质。(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因为读者的知
8、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去发现社会和自己。(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感受,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会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感和愉悦感。另外,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理想,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常常被压制。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可以尽情地表达宣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可能在书中实现,读者因此会动容、受感染。(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家创作
9、、塑造文学形象是一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是二度创造,或叫再创作,具体讲,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文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再加工、补充,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三、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欣赏具有如下特点。(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通过理解文字意思,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握作品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的面貌,进而通过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
10、应。所以说,艺术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这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读到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们会被陶渊明悠然的心态所打动,很容易想到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中。但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和物质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一些浮躁的情绪也会被克服,使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安宁、闲适。因此,现在我们读到陶渊明的诗,内心总会产生一种静谧、悠闲的感觉。(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
11、的审美认知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文学语言这个媒介,在想象中再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只有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会充分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这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等抽象思维去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特色,从而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鉴赏上的愉悦。(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地再现形象,而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
12、创造形象。比如没参加过战争的人,也能通过作家形象的描绘,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验、领略战争生活。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发现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形象,也很可能得到不一样的印象。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文学欣赏是以“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感应活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会被作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打动,引起读者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呼,为反面人物
13、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感情就是共鸣。第三节文学欣赏的过程、内容及方法一、文学欣赏的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期待、感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以下儿个阶段。1.准备阶段(1)文化储备:就是读者在欣赏前,对欣赏对象一文本的选择,这取决于读者的审美趣味、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包括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文化积淀: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审美能力: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包括直觉能力(第一印象)、想象能力、移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种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的,例如多读书,多读优秀
14、的作品。(2)期待视野:指欣赏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文体期待: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应该具有的那种韵调和艺术魅力。例如阅读小说,期望展示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意象期待:对作品深层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例如读者希望作品蕴含符合自己思想倾向的艺术境界,能流露出与自己相通的人生态度。2.发生阶段文学欣赏具有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即“言”“象”“意”,人们首先接触“言”,然后窥见“象”,最后领悟“意”。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1)欣赏注意:文学欣赏的开始就是欣赏注意的形成,也就是读者阅读
15、作品第一行、第一段、第一页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该作品,尽快进入作品的虚拟世界中。欣赏注意的形成,既是作品自身艺术魅力的结果,又是读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是一个感知形象的过程。比如,读者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一位万般愁苦的思妇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显现。3.发展阶段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即发展阶段,是对文本意蕴的深入把握,这个期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1)想象: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文学欣赏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文学欣赏需要想象,是因为:首先,文学作品是
16、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符号,需要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离不开想象;其次,作品中的空旷结构,也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空白,使之连贯、完善。巴尔扎克说:“真正读得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儿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可见,想象在意义理解中的不可或缺性。(2)情感反应:情感是文学欣赏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没有真正的情感投入,就没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共鸣和净化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共鸣: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互相沟通、交流融合,同忧同喜;也指不同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产生共鸣。净化: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
17、我教育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诗人,是指导人们对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4.延展阶段延展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到以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其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回味:阅读文学作品后的萦绕、回想状态。比如读者读罢作品仍然难以忘怀,感情仍然陷在其中。(2)融入:指阅读文学作品后,其对读者审美能力、精神风貌、人格产生影响。例如许多青年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立志投身革命,
18、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二、文学欣赏的内容文学欣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解读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二是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体验审美的情趣。在艺术欣赏中,最有欣赏价值的是意境。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具有整体性,而一般所称的意象则是单个的,若干意象才组合成意境整体。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贡献,且一直遵循着虚实相生的原则,李白望庐山瀑布就营造了一个雄伟壮丽且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学意境。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读者体味到或雄奇或委婉或悲壮或优雅的审美情趣。西方文学基于求真的模仿,因此强调意象,既注重“意”的表现,又注重“象”的刻画。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19、是意象诗的代表作。中国文学中,意境的特征是中和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源于“天人合一”的古代文化。西方文学的意象则是基于“主客两分,物我两分”的核心观念。而印度文学虽然强调意象并重,但是更突出意象的神灵性,印度文学曾提出过味、韵等欣赏概念,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超功利的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含蓄写意。含蓄,即以隐喻、寄托、借代等语言形式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体现了孤傲独立的人格,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表达了真挚的友情,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孔雀东南飞中松柏梧桐交枝
20、接叶象征着忠贞的爱情,儒林外史则更是婉而多讽等。中国文学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取决于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更受压于专制社会的淫威。西方文学则不然,率意直言颇少禁忌。彼特拉克指出,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这是一种享乐观的反映,文艺复兴的狂飙刮起了“人欲”的旋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更提出了酒神精神,为了酒神,人们在迷乱中狂欢醉舞,忘却了一切,他进而认为,现代艺术的唯一出路是恢复这种酒神精神,这与中国文学用平和、简约的手法来表现隽永深沉大相径庭。三、文学欣赏的方法1 .进入文本世界文本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是读者阅读的对象。阅读文本是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创造,由于读者的文化修养、阅读背景、阅读经验
21、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对同一个文本,读者的审美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无论如何,读者也不会把他想象成骑瘦马、挥长矛的唐吉诃德。作为审美创造活动的文学欣赏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有限创造,离开文木,文学欣赏就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所以,细读文本和会意是文学欣赏活动的基点与开始。细读文本就是从文本结构入手,从语言开始,对文本的形象、情感、结构和叙事方式、意义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审美创造的切入点,打开艺术想象空间。会意指对作品中的字词、语句的意思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意蕴、旨意的把握。(1)排除语言障碍:认识字词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层意蕴,包括隐喻、象征、用典或文化意蕴,特殊语境中的引申义、暗示义等。例如
22、在中国古诗词中,“柳”表示惜别之情,“杜鹃”“梧桐”传达凄凉伤感,“菊花”“松柏”象征坚贞、清高和高洁,“鸿雁”表达游子思乡和羁旅伤感之情,还指代书信和相思之情。(2)在理解和准确把握字词、语句意义的基础上,对整个作品的意义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包括艺术形象的内涵、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感情等。这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去理解与体悟。例如杜甫的诗歌月夜:“今夜解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很容易理解,是诗人因为战乱在外漂泊,心中充满对妻儿、对家的思念之情。如果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站在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就会发现,诗
23、人漂泊在外,不可能知道家中妻儿的情况,诗中所描写的妻子闺中独看月的情景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这里写妻子思念丈夫,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正是出于对妻子彻骨的思念,才能够如此形象、真实地想到妻子的思夫之苦,才能够想到将来团聚之日,夫妻二人能够共倚窗前,在同一片月光下互诉离别相思之苦。这样理解就深化了一步。2 .保持虚静心态,体会结构手法保持虚静心态是指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要自觉摒弃一切欲求杂念和既有经验,为欣赏营造一个凝神静气的澄澈心境。例如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如果读者从日常经验出发去看待文本中的奇幻情节,那么一定会觉得难以相信,产生武侠小说无聊、不真实的想法,这样读者就将自己逐出了艺术想象的
24、空间,从而无缘于金庸武侠小说丰富的审美内涵。体会结构手法指对作品遣词造句的仔细推敲,对表达情感和旨趣的结构手法的探究。由于文学表达的特殊需要,有的作品要依靠对语言的变形、违反常规的使用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这只靠凭第一感觉体会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探窕作品是如何传达情意的。例如杜甫的秋兴之八:“昆吾御宿自透迤,紫阁峰阴入淡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将正常的语序打破,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是有意打破语序的。秋兴这组诗是作者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所作,诗中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文学 欣赏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0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