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学).ppt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手法学).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推拿,概述常用穴位小儿推拿手法儿科常见病的推治,1,2,3,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概述,一,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在明代后期开始兴起,在理论、诊断治疗、特定穴位、手法操作等方面,形成独立体系,以小儿按摩经的问世为标志。推拿本专指小儿按摩,但是从明代起,推拿广泛地取代了按摩的概念。清代小儿推拿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注重手法操作,强调手法的平稳着实,轻快柔和,强调施术时要灵活熟练、运用自如,方能“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功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二,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推拿概述,一、小儿推拿的优点,不用针,不用药,见效
2、快,1.经济简便2.易于掌握3.安全可靠4.疗效显著,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二、小儿推拿的作用,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三、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2.禁忌 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四、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1.环境2.医者3.患儿姿势4.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5.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
3、-下肢-腰背6.手法轻而柔和7.推拿介质(润滑剂)8.每日一次9.避风寒,三,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概述,由于小儿在生理上机体娇嫩,发育迅速;病理上多外感六淫邪气,少七情内伤,且发病迅速,变化较快。所以,在穴位选择和手法操作方面,都有与成人不相同的地方。穴位的选择方面:除选用与成人相同的常用经穴、经外奇穴之外,还有许多特定穴。这些穴位呈点、线、面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这给手法治疗带来很多方便,乐于为小儿所接受。比如在严寒的冬天,可在患儿头面及两手部穴位进行操作,避免脱衣的不便和感受寒凉的刺激。,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手法操作的特点:其手法特别强调补泻。在操作上,一般分补、泻和平补平泻
4、三种手法的补泻主要与手法的轻重、操作的速度、方向有关。一般用力轻、速度慢、顺经方向为补;反之,用力重、速度快、逆经方向为泻;用力大小和手法的速度介于补泻之间,往返方向操作为平补平泻。另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之说。,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在按摩时,为减轻摩擦,避免皮肤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常采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姜汁、葱汁、红花油等。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当然,在治疗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灵活掌握。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年龄的大小,在按摩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的,按摩次数多,时间长;
5、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而且,对于每个具体手法的操作时间或次数,也有区别。一般以揉、摩、推等法为长而次数多;以按、拿、掐、捏等法为短而次数少。,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五经穴】,【位置】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 食指(桡侧缘)中指 无名指 小指(心侧缘)脾土 肝木(大肠经)心火 肺金 肾水(小肠经)【操作】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次数到3次。【运用】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常用穴(部)位,【前臂三穴】,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
6、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到次。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次数)到次。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一切实热病症。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次数)到次。,常用穴(部)位,【门穴】,天门: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启迪智力,外感头痛。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指端揉,称揉板门
7、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100到300次。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发汗,退热,镇惊止搐。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掐次;揉100次。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利尿通淋。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100到300次。,常用穴(部)位,【横纹穴】,大横纹:掌后横纹,中间称总筋,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主治:寒热往来、泄泻、呕吐、食积、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闷、喘嗽等。用双拇指自总筋向阴阳池分推,称为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自两旁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305
8、0次。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主治:食积,腹胀腹痛,气血不和,气喘,口唇破裂。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次。小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主治口唇破裂,口疮,腹胀,发热,烦躁等。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次。,常用穴(部)位,常用穴(部)位,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分布图,常用穴(部)位,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分布图,常用穴(部)位,正面穴位图
9、,常用穴(部)位,背面穴位图,常用穴(部)位,头面颈部穴位分布图,1,2,3,常例手法,基本手法,复式操作法,小儿推拿手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用拇指操作时,依靠拇指的内收和外展运动;用示、中二指操作时,依靠肘关节的伸屈运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50次。直推法操作时要有节奏,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直推法要求直线操作,不可歪斜扭曲。直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代表性手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操作,如推大肠、推小肠、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七节骨、推脊等。
10、其治疗作用常取决于应用腧穴的特性,且在某些腧穴上推动的方向还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的部位和腧穴而定。,小儿推拿基本手法,2旋推法:用拇指的指纹面在腧穴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单向环旋推动。其频率较直推法缓慢,约为每分钟200次。旋推法操作时腕、肘关节要放松,仅用拇指作小幅度的环旋推动。旋推法在体表操作,不要求带动皮下组织,用力大小介于指揉和指摩之间。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面状穴操作。与直推法相对而言多作为补法应用,如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等。,【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小儿推拿基本手法,3分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既可作直线移动又可作弧形
11、移动。前者操作时速度宜快,幅度较小,约为每分钟250300次。后者操作时速度稍慢,幅度较大,约为每分钟200次。分推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多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阴阳穴,-如分推头阴阳(坎宫)、分推手阴阳(大横纹)、分推胸阴阳(膻中)、分推腹阴阳(腹)、分推背阴阳(肺俞)等。,【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小儿推拿基本手法,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起皱。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分推手阴阳配合应
12、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小儿推拿基本手法,【运法】,在腧穴上作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缓慢轻柔的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手法,称为运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纹面在腧穴上,作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环形推动。本法实为推法的变化运用,故又称为运推法。频率约为每分钟100次。1运法仅在体表操作,不带动皮下组织。2运法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操作,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太阳等。具有宽胸理气、调理脾胃、止咳化痰等功效。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推拿 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0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