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ppt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小讨论 结合个人的经历或理解,谈一谈你的某个认识或看法是怎样得到的?你又是依据什么来验证你的认识看法正确与否的。,沈括质疑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大框架)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认识是什么?认识的本质认识如何发展?认识的规律认识的最终目标?真理,价值,教学重点 1、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2、标准,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质)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主体、客体、中介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三个环节,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多重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最为根本。实践关系决定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反作用于实践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3、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同时促进客体的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例如中国吃螃蟹的故事,西方吃西红柿的故事),(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从认识的最终源泉上来说的。(2)具体到每个人或某个人,其知识结构则往往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和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二、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反映论路线,认为认识
4、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先验论路线,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和经验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笛卡儿“天赋观念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黑格尔“绝对理念”,(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区别: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对立,即在认识论问题上是否坚持实践观和辩证法,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论。,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列宁
5、,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性飞跃,第二能动性次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两次能动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一)两次能动性飞跃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2)理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3)二者的关系 区别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两次能动性飞跃,(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A、原因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b、认识的最终目标 B、条件 a、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十六 字”),这个
6、故事来源于印度。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感性认识的局限 宰相的要求,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
7、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1222十23十24十263)。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看来,国王得给西萨班达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国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
8、,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第谷、刻卜勒和行星三定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尽的记录,还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星表上的错误一一纠正,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思维,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后来第谷的助手刻卜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地连贯起来的思索和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
9、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顿悟等方面。,文学艺术讲究创作灵感、想象力的发挥。,例如“2+5=?”的故事,一些科学理论与发明创造也离不开非理性因素:例如: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的发明、苯环结构的发现,等等。,德国著名
10、的化学家凯库勒曾长期探讨苯分子的化学结构。他曾经先后设想出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都被否定了。有一天,他睡觉刚醒,朦朦胧胧之中他仿佛看到原子在眼前晃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一个个在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咬住自己尾巴,轻盈地旋转着。他马上联想起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可能也像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最后首尾连接成环状。经过进一步的证明,他确定了苯的6边形环状结构式。,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A、必要性 a、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理性认识真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认识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0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