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ppt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培训人:XXX,1,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目 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法律与规范管理体系病源微生物,危险品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操作规程手卫生,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 法律与规范,世界卫生组织(WHO)WHO一直非常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1983年“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将传染性微生物根据其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划分为四类 将生物实验室根据其设备和技术条件等划分为四级:(BSL 1-4)相应的操作程序也划分为四级(BSL 1-4)对四类微生物可操作的相应级别的实验室及程序进行了规定 在该手册中,WHO鼓励各国针对自己国内的微生物
2、实验室制定相应 的生物安全条例,并愿为此提供指导,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1、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2、国务院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5,3、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8)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46-200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
3、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02)生物安全柜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569-2005)生物安全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170-2005),4、部门规章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文件(卫科教发200615号)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0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医疗
4、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1号)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环境保护总局(卫医发2003287号)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188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206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8号)地方性:江西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国家标准于2004年4月5日审定通过,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2008年修订,目前实施的是实验室生
5、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该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9,江西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共8章41条第一章 总 则(1-3条):目的、适用范围、原则(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明确职责、科学处置)第二章 组织管理(4-8条):省市县级卫计委、实验室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管理(9-14条):分1、2、3、4类,致病性由高至低,1、2类为高致病性,运送要不少2位受训人员参与,专用运输容器、专用交通工具,运输要审批。第四章 实验
6、室管理(15-25条):分1、2、3、4级,安全等级由低到高,使用前1个月内备案,5年有效期,到期3个内再申请备案,要在相应安全等级内开展实验活动。人员要考核培训,有健康档案,监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定期安全自查,人员定期体检,废物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专人处置。,江西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第五章 实验活动管理(26-31条):实验活动应备案且在相应安全等级的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样本处理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且有记录。第六章 实验室感染控制(31-37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实验活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
7、丢失、泄漏的,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报告、处理;发生感染应及时报告并救治,评估危害程度;发生安全事件应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第七章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38-40条):卫计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上级部门督导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处罚、追责。第八章 附 则(41条):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省卫计委负责解释。,10,11,管理体系,1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如果缺乏健全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多么高级的实验室硬件设施,都难以发挥其安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绝大多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感染事件和遗漏事故都是由管理不善而导致的。,13,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4
8、个层面构成江西省卫计委区市卫计委县级卫计委实验室所在单位、实验室,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统一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体系,15,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应当任命一名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应为 微生物学家或专业人员 有基础物理学、生物科学的技术背景 有与行政、技术、后勤的有效沟通协调,16,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的工作,(1)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术规章方面的咨询工作。(2)就技术方法、程序和方案、生物因子、材料和设备进行定期的内部安全检查。(3)与有关人员讨论违反生物安全方案或程序的情况
9、。(4)核实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了适当的生物安全培训。(5)进行生物安全继续教育。(6)对于所有牵涉到潜在感染性物质或有毒物品泄露等意外事故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及处理意见向实验室主任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7)就可能的实验室感染与医务人员进行协调。(8)在出现涉及感染性物质溢出或其他事故时,要确保清除了污染。(9)确保废弃物的正确管理。(10)确保对所有设备在修理或维护之前已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11)经常了解社区对卫生和环境问题的态度。(12)要根据国家规定,针对病原体运入、运出实验室制订适当的程序。(13)对所有涉及感染性物质研究工作的计划、方案以及操作程序,均要在具体操作实施以前进行生
10、物安全审查。(14)组织应急系统。,17,体系文件,(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2)管理手册(3)程序文件(4)说明及操作规程(5)安全手册(6)记录(7)标识系统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 7.4,18,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以四层次划分为例,19,病源微生物,危险品管理,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根据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性分四级:级:指危害性最低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级:指中等危害的生物因子,多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级:指能引起个体的严重感染,但不易在人群中传播扩散的生物因子;可用抗生素治疗级:指能引起个体和群体严重感染,难治疗,人间传染
11、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根据以上实际情况,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免疫学病原体筛检的防护标准应该是,23,危险物品共分为九大类,第1类 爆炸品 第2类 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 第4类 易燃固体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质 第7类 放射性物品 第8类 腐蚀品第9类 杂项危险品,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24,25,(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二)、气溶胶与实验室感染,26,(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前车之鉴,1、美国CDC医务人员感染HIV数据统计,27,2、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例,中国CDC实验人员感染非典病毒事故 2004年4月中国CDC病毒所腹泻病毒室两名研究生在做病毒 实验
12、时感染sars 病毒。事故调查:事故起因系该所实验人员多次违规将未完全灭活 的sars病毒从P3实验室带出至普通实验室操作而引起。台湾实验人员感染非典病毒事故 2003年12月台湾一位实验人员在 P3 实验室做病毒实验 时,因清理废弃物操作疏忽,安全程序处理不当而感染病毒。浙江省中医院一名医师因违规操作,致5名治疗者感染艾滋病病毒 2017年初,浙江省中医院一检验科主管技师因操作“封闭抗体治疗”服务项目中淋巴 细胞的收集、提纯时,严重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的职业操作“铁律”,多次使用同一 根吸管交叉吸取、搅拌、提取所操作批次人员的淋巴细胞,致5名妇女感染HIV病毒,其中两人已怀孕。2018年5
13、月28日,杭州市上城区法院于2017年12月12日判决该名医生犯医疗事故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28,亲切握手-热烈交谈-粗心与意外-,实验室感染途径,穿白褂到处走戴手套随意开手柄 台面/器皿不清洁 不做善后工作 清洁区与污染区不分,针刺、器皿破碎、离心、穿拖鞋,空气传播,手口传播,无知最危险-,29,(二)、气溶胶与实验室感染,相关文献报道:对3921例实验室相关感染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对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
14、入了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的。,30,生物气溶胶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发现,实验人员在自然呼吸中不知不觉吸入而造成感染。若治疗控制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微生物特别是高致病性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尤其是其抗原性、致病性都可能发生改变,在空气中存活力增强。可以远距离或较远距离传播,这是其与其他传播途径的显著区别,也是气溶胶传播难以预防的另一重要原因。,气溶胶的特点,31,可产生各种严重程度微生物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32,33,微生物气溶胶的控制,实验室空气传播与感染主要有三个过程:一是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二是微生物气溶胶的扩散三是微生物气溶胶人体暴露和吸入因此,要控制或减少实验室空气传
15、播和感染,要有相应得生物安全措施,以控制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三个过程。,34,微生物气溶胶的控制,安全操作规范和改进操作过程和操作技术,尽量避免操作失误。例如:用冷却接种环沾取菌液进行接种-气溶胶减少效果可达91%。,35,使用生物安全柜,各种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尽量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由于气溶胶暴露而导致的培养物的交叉感染,并能保护环境。,36,个人防护与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进行个人防护。操作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面罩、帽子和手套。对实验室以外区域应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对实验室内部则是一个气流定向流动
16、的系统,清洁区、缓冲区、低污染区、严重污染区,每个区域之间保持一定压差,防止空气倒流。,37,做完的标本可以这样处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38,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目的意义不同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介绍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防护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垃圾处置,39,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目的意义,41,(一)不同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介绍,BSL1实验室,42,43,BSL2实验室,BSL3实验室,44,45,BSL4实验室,46,BSL4实验室,47,48,(二)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
17、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喷溅物的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49,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二)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50,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可移动紫外灯红外加热灭菌器酒精灯洗眼冲淋装置,(三)防护设备设施,51,52,生物安全柜,主要
18、的保护屏障,防止生物有害气溶胶逃逸.保护操作人员-负压保护周边环境-HEPA可以保护样品-层流,53,生物安全柜,实验室操作都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直径小于5m的气溶胶、直径为5100m的微小液滴亦可能产生吸入或交叉污染工作台面的其他材料。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将有效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所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以及培养物交叉污染。,54,CLASS II 二级生物安全柜,层流负压柜 CLASSII级生物安全柜适用于1、2、3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它们可以安全的保护样品、人员和环境。CLASS II 级生物安全柜根据结构以及气流分配的不同,主要是外排气流,分为:A型(30%排在实验室内)B型 B1(70%接
19、管道外排)B2(100%接管道外排)B3(30%接管道外排)HEPA(高效微粒子空气,能99.99%地去除0.3微米以上颗粒),生物安全保护的不同产品区别,55,56,在生物安全柜上工作,理想的工作台摆放原则(清洁污染区)在工作台面上的实验操作应该按照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方向进行,57,在生物安全柜上操作,避免使用明火,用适当的灭菌措施避免使用干扰安全柜内层流的实验手段如使用中有遗洒,所有物品被拿走前必须经去污染处理安全柜必须处于操作状态时,才能彻底消毒内壁,明火:在生物安全柜内所形成的几乎没有微生物的环境中应避免使用明火。-使用明火会对气流产生影响-特别在处理挥发性物品和易燃物品时,也易造成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室 生物 安全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0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