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稿.ppt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稿.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字典词典,字典、词典的区别在于字典一般指对单字的注音、释义,词典是对一般词语、专门词语以及成语、俗语之类的解释说明。简单说,字典是查字的;词典是查词的。但是有些字典,特别是较详细的字典,如康熙字典之类,往往在举例时也会涉及到词语;而一般性的词典,如辞海、辞源等,则首先对词头的单字注音释义,所以并无绝对的界限。如果说字典偏字、词典偏词可能更为准确。,除查检字词外,辞书还有何用途,主 要 为:一、总 结 知 识。辞 书 以 条 目 形 式 储 存 最 基 础、最 稳 定 及 最 重 要 的 知 识。二、传 播 知 识。辞 书 作 为 哑 老 师,可 当 教 科 书 般 阅 读,从 中 汲
2、取 知 识。三、释 疑 解 难。为 我 们 解 决 学 习 及 工 作 的 问 题,如 不 懂 字、词、语 之 读 音、意 义 及 用 法 等。四、备 查 参 考。人 生 有 限,知 识 无 涯。当 需 要 用 到 较 少 用 或 无 法 掌 握 的 知 识 时,辞 书 能 发 挥 作 用。,但前几年词典的涵义被混乱了,以唐诗鉴赏词典为发端,并非词典,是一种面向一般读者的普及性读物,不知为何要以词典为名。,第一节:一般性的字典、词典,第二节:古代的分类词典第三节:古代的字形字典第四节:古代的音韵字典第五节:古训词典第六节:虚字字典 第七节:联绵词典 第八节:俗语词典 第九节:古文字字典,第一节
3、:一般性的字典、词典,,一般性是相对于专门性,日常使用较多,具有综合性。为人熟知的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就属于这一类。有几部可能都知道但示必很了解的字、词典。,1、康熙字典,清初 官修。2、中华大字典3、辞源4、辞海5、中文大辞典6、汉语大字典7、汉语大词典,8、中华字海9、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节,1、康熙字典,清初官修。,是当时一部大型字书。是康熙年间陈廷敬、张玉书等三十余人花费六年时间修成,共收字47035个。“典”是典要、典范之义,字典之称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始自此书。原名就叫“字典”,因成于康熙年间,于是加此年号,遂称康熙字典。原本是官修,又加有康熙名号,因此在清代地位很高,如规定为科举
4、考试的标准用字,甚至到神圣不可侵犯。乾隆时一位叫王锡侯的士人,另编了一部字贯,结果演成文字狱,本人招致杀身之祸。,今仍有人迷信此康熙字典。其实并不高明,只是以明朝万历年间梅膺祚字汇和明清之际张自烈正字通为基础加以汇集并作增订,够不上高水平。,一部好的字典,要有学术性,首先要区別每字的本义、派生义,使人查后真正能够理解并且会用。但康熙字典沒能做到,常常是把一个字的几种涵义并列起来,有时是甲=乙,乙=丙,丙=甲,对几种字义仍无法弄清楚。,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在解释字义时,引用了很多古代材料作为例句,这是必须的,但是经常出错,如书名篇名错、引文错,是因为多是出自转抄,沒有去认真复核原书。还有错字错音,
5、字典就是供查字的,这种错误就尤其严重。道光时大学问家王引之奉朝命做字典考证,仅引书错就列出2500多条,还改正了许多错字,但还只是一部分,因为怕改多了皇帝不高兴。,用途:一是收字多,超过此前任何一部字书,如字汇共收字33179个,正字通33549个,直到300年后民国时编中华大字典才超过了它。收字无论古今字、异体字、甚至习用的错字都收入,因此今天遇到一些冷僻字、怪字,別的字典里查不到,往往可在这部康熙字典里找到。,二是解释字义引用材料较多,例句多少可供参考。加上民国以来不断翻印,因此也是现在收字较多且很方便利用的一部字典。,按地支分十二集,部首排列,共214部。字下用反切法注音。最早有版本是武
6、英殿本。清末以来,有多种影印本。建国后有中华书局1963年重印本,附有字典考证,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的翻印本,很容易找到。还有一种在书眉上增加各字小篆体的本子,叫增篆康熙字典,大概是清末人做的,有错,不足据。有电子版。,相关的研究著作研究康熙字典的著作,如清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等。,2、中华大字典,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是一家较大规模的私营出版商,看到当时清朝将亡,使用几百年的康熙字典也将失去权威地位,预计新编一种超过康熙字典的新字典,将会大有销路,于是赶编赶印了这部中华大字典,打算取而代之。,与康熙字典相比,一是收字略有增加,为48200多字;二是改正了一些错误。仍然是按地支分集,21
7、4部首,反切注音,比康熙字典增1000多字,校正其中错误2000多条。在编排体例上,参照西方词典并有改革,在使用上较古代辞书更为方便。全书单字按部首编排,仍为 214部。收字除本字外,兼列籀古省或俗伪诸字,近今方言、翻译新科学术语均在收列,亦兼收词语。,虽有一定改进,但总体看,很多内容转抄自字典,实际上只是字典的修订本。由于当时康熙字典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影响根深蒂固,久已为人们所习用,所以中华大字典并没有能够如愿取代康熙字典,销路并不理想。最早印本为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1978年重印,以后新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出点校整理本,增加汉语拼音注音和篆字,3、辞源,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初年
8、编印的一部查词的工具书。早期的本子是上下二册,后还出过续编一册,对原本进行补充。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上编成,编排也按十二地支分集,214部首排列,注音用反切和直音。与康熙字典不同在于每字除注音、释义、引用例句外,还在该字头后增添大量词语,包括一般性词语、专门词语和成语。因与原字典不同,重点在词,所以名为辞源。多人分工合作而成,如专门词语,分为政治、经济、历史等等,按照分工分别制成卡片,然后分部首笔划江集成书。,仍有不足,没有能从根本上克服和改进康熙字典的缺陷,讲字义还是没能区分本义派生义,仍存在引书错误、引文错误、释义错误或不清等,有些解释比原词还难解。所以仍够不上高学术水平之作。,出版年代较早,
9、面貌陈旧,加之错误之处较多,虽一再增改,但是难以从根本上克服其不足。建国后进行了彻底重编,与辞海分工,1958年组织重新修订,根据与辞海分工的原则,将辞源定性为专门阅读古籍和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只收古汉语词汇、成语和文史方面词语,删除原本中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词目,从而成为一部文史类百科综合性词典。,仍按原十二地支分集和部首排列,全用繁体字。共收近13000字,近10万词条。分部首、汉语拼音检字,四角号码检字检词。汉语拼音、注音、反切 3种方式标音。比起原本,有很大改进,但仍有错。商务印书馆1979年81年出版,四册,不太方便使用。1988年出版合订本。,4、辞海,民国时中华书
10、局编印。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两家规模较大的出版商,互相竞争。商务出版辞源以后,由于与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不同,十分畅销,为商务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中华书局眼红,于是也编了一部同类性质的辞海,与商务争夺词典市场。,辞海后来居上,压过了辞源。开始也是上、下册,后来改出合订本。从内容、体例上,与辞源类似,但由于晚出,占据优势。在辞源基础上重编,订正了辞源的错误,改进了某些不足,如出处,原辞源仅注书名,辞海又增加了篇名,所收词目也有增加尤其是新词汇收得更多。但学术方面水平也不太高。,解放后也进行了彻底的修订,收近15000字,9万多条目,与新版辞源的区别在于二者各有偏重,辞源偏古,辞海偏今,古代
11、词语较少,大量收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词语,词目释义以介绍基本知识为主,多收古今中外人物和地名、事件、成语、典故、著作、团体组织、各学科名词术语等。辞海收词贯通古今中外,广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词汇。采用简化字,汉语拼音注音,解释用语体文,综合性更强,是一部一般意义的百科词典,更适合一般读者利用。按部首排列,附拼音检字。,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分上、中、下三卷,后出合订本。在正式出版之前,另还出版一套根据学科分类的分册,共20种,实际上是一套专科或专门词典。有的一种分为几种,如历史即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四册。从事某专业的学习,使用更为方便。,5、中文大辞典
12、,是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至1968年编辑出版。虽名为辞典,其实也兼为字典。全书共40册,收单字49905字,收词37万多条,约5000万字,在已出版同类书中未有其匹。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如“一”字头下,就收有3000多词条,在辞源、辞海里查不到的词,往往在此书中可以查到。还有一个优点是区分了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具有学术性。,中文大辞典第八册,释义引文也都注明了出处。但是多抄自旧版辞源、辞海和日人编的大汉和辞典,也有错误。,6、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是国内所编的一部大规模的字典,是目前已出的评价最好的一部大型字典。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有关专业工作者协作集体编写,成立了专
13、门机构“编辑委员会”,从1975起,先后有300多人参加编写工作。全书收录单字54678个,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之一。,凡古今文献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在该字典中找到。收字超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字典等以前的字典。简繁体均收,为反映汉字形体变化,每一字下还兼收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该字典以部首编排。,在传统的214个部首的基础上,酌情删并为200个部首。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例证丰富典
14、范。正文7卷,每册前有“总部首目录”、“部首排检法说明”、“新旧字形对照举例”、各卷“部首目录”和“检字表”。第8卷是各种附录、分卷部首表、全书笔画检字表和补遗。是一部单纯的字典,没有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由湖北和四川两家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先出了八卷本。1992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册,1995年,又出版了3卷本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和三卷本对个别字头在形、音、义方面的讹误在次作了必要的订正。,7、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与上述汉语大字典差不多同时开始编写,两种有分工,一是字,一是词。也是集体编辑。由上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五省一市的专家学
15、者联合编纂。有400多人参加编写。是目前世界上收录汉语词汇数量最多的大型语文词典。,它从历史原则出发,广泛收集先秦至当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材料,包括古今词语、俗语、成语、典故及古籍著作中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和比较常见的百科词语等。汉语大词典“以字带词”,共收单字字头22000个左右。所收汉字字头,仅限于有音有义并有书证可引的单字。对于虽有音有义,但只见于字书、韵书而无书证可引的单字,或虽有书证,但音义未详的汉字,均不予收录。,这样,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有了明显的分工和区别。对所收录的单字,既标注现代汉语读音,又用韵书、字书反切标注中古、近古音。所引例证,均注明时代、作者、书名、篇名或卷次章节,
16、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以反映发展脉络。在收词原则上,确定了复词和词组的界限,详细制订了复词及其变体、俗语和典故、借词和译词、方言词和专科词等词汇收录的范围,避免了海外有些词典片面求全、收词太滥等缺陷。,在释义方面,汉语大词典义项齐备,古今兼收,对词义概括与辨析清楚,同时义项的编排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汉语大词典同样将正文单字按200个部首归并集中。每卷前有该卷“部首表”、“难检字表”、“部首检字表”。“附录索引”卷有“单字笔画索引”和“单字汉语拼音索引”。不熟悉汉字部首的读者,可通过“附录 索引”进行查找。,但同样要注意,汉语大词典采用繁体进行编排,在用笔画进行查找时要
17、按繁体计算。共收词目约37万条,与前二种不同,兼收古今,甚至一些当代作家作品中的词语也作为词目收入,而且从条目上看,超过了源、辞海的总和,是目前收汉语词汇最全的一部大型词典。,98年又出二卷简编本。80至90年代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原为十二卷本,后来又出了三卷缩印本,1997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了该词典的缩印本。共3卷。1998年出版了汉语大词典简编本。简编本分上、下两册,收单字2万余个,复词熟语20万余条,全书1500万字。在立目、释义、举证等方面精心筛选,保留了汉语大词典中最精粹的内容。,此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还与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了汉语大词典光盘(1.0、2.0版)。该光盘有男女
18、声单字发音,有20多种检索途径,可进行超文本查询,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检索途径多等方面的优势2.0版改进了解1.0未收释文中的例证和书证,改进了光盘使用者不能全面认识和了解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一个遗憾。,传统辞书会被光盘或网上辞书取代吗?光 盘 或 网 上 辞 书 虽 具 备 体 积 小、装 载 知 识 信 息 量 大、查 检 方 便 等 优 点,但 不 可 取 代 传 统 辞 书。因 传 统 辞 书 用 纸 印 刷,在 任 何 时 候 都 可 阅 读 使 用,不 受 客 观 条 件 如 阅 读 器 或 电 力 所 限 制。,8、中华字海,冷玉龙主编。,收楷书汉语单字85568个。主要由两部分
19、构成:一部分收自现存汉语辞书,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集韵、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中的全部汉字;,另一部分是历代工具书失收而应该收录的字,其中有佛经难字道藏难字、敦煌俗字、宋元明清俗字、方言字、科技新造字,以及当今还在人名和地名中使用的字字。此外,流行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俗字,方言字以及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通行的汉字,书中也予以收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学术性不太强,以多取胜。虽然如此,为汉字的进一步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后重印。,9、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
20、的传统。各种类书体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的形式,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欧法、德、英、意等国先后编辑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以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这种书。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片配备、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辑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辞书辞海。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
21、全书的要求。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许多缺点,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准备在出第二版时,再按现在各国编辑百科全书一般通行的做法,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而按
22、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百科全书历来被人们誉为微型图书馆、工具书之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卷,每卷标出学科名称,囊括66个学科,内容涵盖了哲学、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如哲学、法学、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共74卷,共收条目77895条,共计12568万字,图表49765幅。卷数和字数超过现在外国一般综合性百科全书。每一学科的条目还是按字母顺序排列,同时附加汉字笔画索引和其他几种索引,以便查阅。,全书各学科的内容按各该学科的体系、层次,以条目的形式编写,各学科所收条目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各该学科的基本知识,适于高中以上、相
23、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使用。这种百科性的参考工具书,可供读者作为进入各学科并向其深度和广度前进的桥梁和阶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至1993年出版。后续出版简明版和精华本。1999年出电子版,共24张光盘。,网上辞书网上辞书内容以电子数字编码形式,透过网络传送,由出版机构提供在线即时服务。9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国语辞典、粤音韵汇等网上辞书相继面世。,对这些所谓具有权威性的大型字典词典,在使用时应当注意:一是不要迷信。因为包括字典词典在内再好的书都是人做的,只要是人做的就不可能尽善尽美,何况这种大部头书是多人合作,参编人水平不一,而即使水平再高,因涉及面广,也难免不出错
24、,如汉语大字典前言中即说:“错误难免,欢迎指出,以便修订。”辞源在解释“中书令”官名时,说见“中书”条,但实际上并无中书条。,二是不能作为史料直接引用。工具书就是工具书,做研究工作不能直接依据,有人作论文引用辞源、辞海之类,遭人耻笑。即使其中引用材料,在转引时也要复核原书,避免出错。,三是注意简繁字。以上几部,除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多用繁体字,不识或不熟练可能就无法使用。如笔划检字,无法数笔划。此外,还应了解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如左“阝”为“阜”,在“阝”为“邑”等,否则在哪一卷都查不出。,第二节古代的分类词典,是古人编的讲字义的词典。汉字讲形、音、义,学习、治学不仅应了解汉字今形、今音、今
25、义,还应了解古形、古音、古义,起码应当具备一些初步的知识。古人分为字书、韵书、训诂,因最早与古代注经解经有关,故附入经学,统称为“小学”,即认字是也。如今非小学,是专门学问汉语言学,讲字形为文字学,讲字音为音韵学,讲字义为训诂学。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有“训诂之属”,所收之书以今天标准看为分类编排的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编辑方式。,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在一般认为应成书于秦汉间。其中很多解释与传西汉毛公注诗经的解释相同,也可证此书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原无作者主名,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字典 词典 文史 工具 书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