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ppt
《消化系统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化系统疾病,学习内容: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病;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与各类型的特点;肝硬变的病理变化及门脉高压症的表现;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第一节 慢性胃炎 第二节 溃疡病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四节 肝硬变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第一节 胃炎概念:胃炎:胃粘膜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最常见,肉眼:病变呈多灶性和弥漫性,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炎性病变仅限于粘膜浅层,固有腺体保持完整;粘膜浅层可有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2、,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关于萎缩性胃炎描述错误的是A.B型萎缩性胃炎好发于胃窦B.A型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 C.B型与HP感染关系密切D.C型与幽门螺杆菌有关E.我国以B型萎缩性胃炎多见,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变特点是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一)分型(1)A型(少见)病变在胃体和胃底,与自身 免疫有关,常伴有恶性贫血(2)B型(单纯性)病变在胃窦部,与自身免疫 无关,不伴有恶性贫血,(二)病理变化 肉眼:胃粘膜变薄而平滑,皱壁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粘膜呈灰白色或灰黄,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慢性胃炎时部分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型上皮,称为A 胃粘膜上
3、皮化生 B 胃粘膜上皮萎缩 C 肠上皮化生 D 不典型增生 E 不完全再生,镜下:1)在粘膜全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2)胃固有腺体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轻、中、重三级。3)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或肠上皮化生,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病,是以胃、十二指肠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人群中患病率为10%,多见于2050岁的成年,男多于女。,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有关溃疡病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局部溃疡的形成是胃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B.好发部位在贲门部C.溃疡直径多在2cm之内D.溃疡表面有炎性渗出E.以
4、上都不对,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胃粘膜防御屏障功能的破坏是粘膜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的主要原因。粘膜防御屏障-粘液屏 障,细胞屏 障 上皮细胞快速的再生能力 健全的粘膜血液循环 粘膜合成前列腺素,(一)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 HP能分泌尿素酶、蛋白酶、磷酸 脂酶,破坏胃粘膜的防御屏障。(二)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等。刺激胃粘膜,抑制粘膜 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粘膜血液循环。(三)胃酸分泌增加 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吸烟、高钙血症;卓-艾综合征综合征患者。(四)应激和心理因素,胃酸胃蛋白酶,正常粘膜,表面粘液分泌碳酸氢盐分泌到粘液粘膜血流上皮再生能力前列腺素产生完整的
5、上皮屏障,HP感染NSAIDS吸烟酒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胃返流,溃疡形成,出血,幽门狭窄,穿孔,癌变,愈合,缺血休克胃排空延迟,防御机制受损,损伤性因素,防御性因素,损伤增加,图 消化性溃疡形成机制,二、病理变化(一)胃镜(肉眼)下 1胃溃疡 多位于胃小弯侧,近幽门多见,约75%分布在胃窦部。,肉眼:1.胃溃疡的外形和大小;圆 椭圆 2cm以内 2.溃疡边缘;整齐 3.溃疡周围粘膜;皱襞放射状 4.溃疡底部;平坦,贲门侧深幽门侧浅 5.溃疡一般较深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2十二指肠溃疡其形态与胃溃疡相似;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和后壁,偶见于球部以下,称为球后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较胃溃疡为浅,
6、直径多在1cm以内。,溃疡病溃疡底部的组织学改变是A.炎性渗出B.组织坏死C.肉芽组织形成D.瘢痕组织形成E.以上均对,(二)光镜下:溃疡底部分为四层:1.渗出层:最表层有一薄层炎性渗出物,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纤维素。2.坏死层:坏死组织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又称炎症层。3.肉芽组织层:位于坏死层下。4.瘢痕层:肉芽组织老化而成,胃溃疡镜下所见,瘢痕组织内的小动脉增生性内膜炎。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断裂,有时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下列那项是错误的A 呕血和柏油样便 B 脱水和酸中毒 C 幽门梗阻 D 穿孔 E 癌变,胃溃疡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A.梗阻B.
7、穿孔C.出血D.癌变E.粘连,近年来认为溃疡病并发癌变率约为A.5B.4C.3D.2E.1,三、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 2.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约1035%,潜血、柏油样便、呕血 穿孔:5%,(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休克幽门狭窄:3%,呕吐: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幽门部伴炎性水肿、或受炎症刺激,可发生功能性幽门梗阻。癌变:1%,十二指肠溃疡极少癌变。,四、病理临床联系(一)上腹部疼痛 与进食明显有关的上腹部节律性疼痛(神经纤维增生)(二)嗳气及反酸(幽门梗阻时胃排空受阻,胃内食物发酵)(三)恶心及呕吐(溃疡高度活动、疼痛明显伴有幽门梗阻)(四)X线钡餐检查-龛影,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概念
8、: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3亿以上,我国有1.2亿,其中约有1/4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脏疾病。,图17-1,一、病因及传染途径,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图17-2,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HBsAg(+)表示感染乙肝病毒HBsAg(+)HBeAg(+)HBcAb(+)大三阳HBsAg(+)HBeAb(+)HBcAb(+)小三阳(可无传染性)HBeAg(+)和/或HBcAb(+)表示正在复制HBsAb(+)表示已产生抗体,乙肝两对半:,许多研究表明:HBV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性损伤。HBV抗原在肝细胞内复制后,
9、其中一部分整合 于肝细胞膜,并在细胞表面表达部分抗原,这些 病毒抗原作为靶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发 挥淋巴细胞毒作用,溶解、破坏肝细胞膜及与其 结合的病毒抗原。,如病毒毒力相同:免疫反应过强的人则发生重型肝炎,免疫反应正常的人发生普通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发生病毒性肝炎易慢性化,缺乏细胞免疫功能或免疫耐受的人往往成为不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二、基本病理(一)肝变质性病变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肝细胞内水分增多)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胞浆内水分脱失浓缩)3.肝细胞溶解坏死(1)点状坏死(2)碎片状坏死(3)桥接坏死(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10、 4.毛玻璃样肝细胞(细颗粒状HBsAg),胞浆疏松化肝索拥挤,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含水量增多,气球样变肝细胞明显膨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样。,嗜酸性小体(凋亡),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小体 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红染,呈嗜酸性变;或胞浆进一步浓缩,细胞变圆,核碎裂、溶解消失,呈嗜酸性小体,肝细胞点状坏死,坏死灶内炎症细胞浸润,灶状肝细胞坏死,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嗜伊红染色的、细密均匀的颗粒,不透明,似毛玻璃样,表面抗原免疫组化肝细胞胞浆内HBsAg(DAB显色),(二)渗出性病变 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三)增生性改变 1.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 2.肝星形细胞
11、(贮脂细胞)增生 3.肝细胞再生,(一)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无黄疸性肝炎 多由乙型肝炎、一部分为丙型肝炎 黄疸性肝炎 病变略重、病程较短,多见于甲型、丁型、戊型肝炎,三、临床病理类型(普通型、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基本病变,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肝细胞嗜酸性变B.肝细胞溶解坏死C.肝细胞水样变性D.肝细胞气球样变E.肝细胞再生,1.病变特点肝细胞变性广泛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显著而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少量嗜酸性小体。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急性普通型肝炎 肝细胞松化,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点状坏死,气球样变,2.临床病理联系 由于肝C弥漫的
12、变性肿胀、使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肝肿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肝C 点状坏死,C内的酶释入血中血清转氨酶升高 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加之毛细胆管 受压或胆栓形成黄疸 3.结局 多在半年内恢复,其中乙型肝炎有5%10%,丙肝5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概念:病毒性肝炎持续在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灶状、带状、中度碎片状及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示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使肝界板破坏(碎片状坏死),汇
13、管区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且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区间形成纤维条索连接。,(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较少见,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按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或电击型)(1)病变特点:肝细胞呈严重广泛的大块的坏死。肝窦扩张、充血并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炎细胞浸润。残留的肝细胞很少有再生现象。,肉眼: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色黄,被膜皱缩,质地十分柔软。(急性红色/黄色肝萎缩),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大片坏死溶解,仅小叶周边有部分肝细胞残
14、留,并发生脂肪变性()。扩张的肝窦充血(),急性黄色肝萎缩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切面红褐色,有红、黄相间的斑纹状,似脾样改变,急性重型肝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合并肝癌 C 消化道大出血 D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E 肝功能衰竭,(1)临床病理联系:严重黄疸:大量肝细胞的迅速溶液坏死,导致胆红质大量入血而引起严重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解毒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对各种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发生障碍。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和氮质血症。本病死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既有亚大块的肝细胞坏死,又
15、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再生的肝细胞失去依托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失去原有小叶的结构。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小叶周边部小胆管增生并有胆汁淤积形成胆栓。,肉眼: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坏死后性肝硬化假小叶较大,大小不均,纤维间隔宽,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浸润。,结局:部分患者可治愈,多数将发生肝功能 不全或逐渐过度为坏死后性肝硬变。,小结:,1、肝炎病毒的类型:HAV、HBV、HCV、HDV、HEV、HGV2、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以变质性改变为主3、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急性(普通型)肝炎: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显著而坏死轻微。慢性(普通型)肝炎:轻、中、重急性重型肝炎:肝细
16、胞呈严重广泛的大块坏死。亚急性重型肝炎:亚大块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幻灯片 3,肝脏有新旧不等的大片肝细胞坏死,并有大小不等的再生肝细胞结节,见于A.急性普通型肝炎B.急性重型肝炎C.慢性活动型肝炎D.慢性持续型肝炎E.亚急性重型肝炎,第四节 肝硬化,概念: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被破坏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病变为A.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再生,肝弥漫纤维化B.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纤维化C.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系统 疾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