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ppt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polypeptide antibiotics),(16元环),一、大 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素,是一类具有14 16元大环内酯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14元环),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14元环),(15元环)(16元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一)体内过程,1.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酯化物,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2.分布:较广,可透
2、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胆汁中浓度最高,3.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二)抗菌作用 1.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相似:,略广:,2.抗菌机理,(三)耐药性 特点:(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 酯类仍敏感;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 仍敏感;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 也
3、耐药;,耐药机制:1.改变靶位结构:23S rRNA腺嘌呤甲基化 2.降低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3.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 药物泵出菌体外 4.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四)临床应用 1.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 过敏的患者;2.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喉带菌者首选 3.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 菌病、梅毒等的治疗,(五)不良反应 1.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伪膜性肠炎:口服
4、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麦迪霉素(midecamycin)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特点:(与红霉素比较)1.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2.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3.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或略低;4.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5.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罗他霉素(rokitamycin),特点:(与第 一代 大 环 内 酯 类相比)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酯 林可霉素 多肽 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