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名家教学实录.doc
《《草原》名家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名家教学实录.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草原名家教学实录 草原名家教学实录1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生:(齐读)草原。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执教者亲临草原, 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风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鲜空气,体验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与热情,就成了执教这一课的宝贵资源。这里展示的照片(还有后面的有关介绍的感受),都是一般学生所未曾见过和体验过的。当电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时,它才姓“教”,而不姓“电
2、”。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2.自主研读。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评:读书一定要整体感知。一开始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
3、读哪一段”和老师通过分析把课文肢解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是任何课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玑。执教者在巡视时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即引导学生去发现最传神、最传情的句子、词语去体会,这也是一种学法的暗示和渗透。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
4、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生:视线模糊不清。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董老师动脑了。古人说“野茫茫”,老舍却说“并不茫茫”,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悬念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思考。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
5、家发现了吗?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生成性”资源啊!学生读错了,很可惜,但聪明的老师知道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倘若学生没读错呢?没错老师肯定也得提出来。一个“清”字用得多准确,多传神
6、啊!(学生齐读)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读书,“勒”字发音不准)师:(板书“勒”)这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发音,跟老师读。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且是小学语文,就要实实在在。抓好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因其真实、朴实、扎实而更美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这里可以讨论一下。但我不赞成动辄讨论,因为
7、阅读、作文是“个性化行为”(课标语),谁读了谁有,谁写了谁有,谁读了谁有。学语文不同于学理科。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当然执教者也有她的苦衷。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师:什
8、么纸?生:宣纸。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轻声自由读)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
9、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 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生:我有一个问题。师:(意外)你说!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生:(在书中找)“绿”“翠”“碧”。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了不起,教师也很机敏。即使学生不提,教师也
10、要讲。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草原还荚在它的色彩上。教师心里有,才能点到点子上。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
11、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董老师把写“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巧妙、自然。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这一点我非常赞成。语文教学要读要写,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当然,读写结合要找准结合点,要顺理成章,不可牵强附会,也不一定课课都写。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师:“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
12、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一曲赛马,把学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音乐绝对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运用恰当。师: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学生自由读)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2.指名朗读,学习“远迎”。师: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远迎”这一部分?(指名读)“飞”字读得特别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生:马的速度很快。生:蒙古人民热情。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
13、我们飞过来?生:衣服漂亮。师: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生:还可以看出来迎接的人很多。师: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呀,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全班齐读)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总评总起来说,董琼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道。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首先取决于执教者。只有执教者发现了关
14、,读出味来了,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读出味道来。其次读写结合好。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
15、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草原名家教学实录2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生:草原。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师:他说的对不对?生:对。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生;
16、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生:还有
17、,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师:写了没有?生:没有。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师:哪句话?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师:就这一句吗?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师:讲下去。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
18、对?生:对。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生:行。师:继续说。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师:对不对?生:对。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生:
19、对。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生:可以。师:这篇*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
20、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生:我想问,*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生:对。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生:我想问,*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生:好。师:谁还有
21、问题?生:这篇*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第一课时第二部分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
22、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生:有。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生:*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生:我还想问,在*第二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名家 教学 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