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ppt
《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政治复习资料,背多分,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一、辩证唯物论:2、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
2、点。,一、辩证唯物论: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一、辩证唯物论: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一、辩证唯物论: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绝
3、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一、辩证唯物论: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冒险盲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一、辩证唯物论: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客
4、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2、
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否定联系的存在,主观臆造联系。,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4、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具体联系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有条件的。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
6、件性。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必须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的本位主义。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6、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
7、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认识角度:学会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实践角度: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优化,力求系统的最佳效应。,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论(如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8、内因也不能撇开外因单独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现实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个人成长要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顺境不陶醉,逆境不悲观。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现实要求: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盲目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防止消极量变、促进积极量变)。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需要改变事物性质时)。坚持适度原则(需要保持事物性质时)。现实要求:个人成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或不去防范于未然;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10、忽视度的把握,不注意“过犹不及”,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1、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人为地制造矛盾,激化矛盾。,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不可分割。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11、,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或斗争性,事物都不能存在和发展。方法论: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原理 方法论 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