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及杂环化合物.ppt
《含氮及杂环化合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氮及杂环化合物.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9 含氮及杂环化合物,9.1 硝基化合物,两个NO键的键长相等。硝基的结构可用共振结构式表示如下:,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式为:,或,含氮化合物有硝基化合物、胺、季銨盐、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叠氮化合物。,9.1.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征,2,9.1 硝基化合物,9.1.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征,硝基化合物的异构体是亚硝酸酯,其中C原子与O原子相连:,亚硝酸酯具有和硝基化合物不同的化学性质。,3,9.1 硝基化合物,9.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硝基化合物的相对密度都大于1,硝基化合物难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等有机溶剂。脂肪族硝基化合物是无色而具有香味的液体,大部分
2、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都是淡黄色固体,多硝基化合物在受热时一般易分解而发生爆炸。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都有毒性。,硝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16601500cm-1和13901260cm-1区域分别出现硝基的NO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HNMR谱中,硝基的吸电子作用使邻近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脂肪族硝基化合物中,-H的化学位移值为4.3 4.6ppm,-H的化学位移值为1.31.4ppm。,硝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I)大于羰基。硝基化合物的-H的酸性强于羰基化合物的-H。硝基与芳环相连时,共轭效应也表现为强吸电子共轭效应(-C)。,4,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
3、.1.3.1-H的酸性,硝基化合物有较强的酸性:,例如:CH3NO2(pKa=10.2),CH3CH2NO2(pKa=8.5),CH3CH2CH2NO2(pKa=7.8),硝基烷烃能跟NaOH作用生成盐:,RCHNO2存在下列异构现象:,5,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2 还原,硝基化合物被催化氢化(H2/Ni)或在强酸性系统中被金属如(Fe,Zn,Sn)还原。例如:,6,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2 还原,氧化偶氮苯,偶氮苯,氢化偶氮苯,N苯基羟胺,亚硝基苯,7,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4、,9.1.3.3 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含有-H原子的硝基化合物在碱催化下,能与羰基化合物起缩合反应:,8,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三硝基烷烃不与亚硝酸作用。,9.1.3.4 和亚硝酸的反应,第一硝基烷烃与亚硝酸作用,生成结晶的硝基肟酸。硝基肟酸溶于NaOH溶液中,得到红色的硝基肟酸钠盐溶液。,第二硝基烷烃与亚硝酸作用,生成结晶的N亚硝基取代的硝基化合物,产物溶于NaOH溶液中,生成蓝色溶液。,此反应可用来区别伯、仲、叔这三种硝基化合物。,9,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
5、影响,10,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氟代烷不容易起亲核取代反应,但对硝基氟苯中的氟都容易被亲核试剂所取代。,(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1,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一些其它的强吸电子基也能起到硝基的作用,例如:,离去基团可以是X,OR,NO2,CN等。这类反应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式中 L,Nu 在硝基的邻对位;L为X,OR,NO2等;Nu为OH,SH,ROH,RONa,胺,碳负离子等。,12,9.1 硝基化合物,
6、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反应机理:,反应中间产物是称为Meisenhemer络合物深紫红色的盐。,13,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芳环上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能线图,14,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1)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只有当硝基处在离去基团L的邻对位时才对其相应的Meisenhemer络合物更有效地起到稳定化作用。如五氟硝基苯与氨反
7、应,只有邻、对位上的氟原子能被取代。,15,9.1 硝基化合物,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2)硝基对苯酚酸性的影响,三硝基苯酚其酸性已接近无机酸,它可以与NaOH,Na2CO3,NaHCO3作用。,16,9.1 硝基化合物,9.1.4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9.1.4.1 烷烃的硝化,产物为混合物,较难分离。在工业上将这些混合物不分离,作为混合溶剂。,9.1.4.2 芳烃的硝化,在更强烈的条件下,还可以合成二硝基化合物和三硝基化合物。三硝基化合物是猛烈的炸药。,17,9.1 硝基化合物,9.1.4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硝基甲烷可以用等摩尔量的氯乙
8、酸钠和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共同加热制备。反应过程中首先生成硝基乙酸钠中间体,在蒸馏过程中失去二氧化碳而变成硝基甲烷:,9.1.4.3 亚硝酸盐的烃基化,无机亚硝酸盐跟卤代烷进行亲核取代反应(SN2)可以分别生成亚硝酸酯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用非质子性溶剂可减少亚硝酸化。过量的亚硝酸盐化合物加尿素来除去。,18,9.2 胺类化合物,9.2.1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特征,胺分子中,如果含有两个以上的氨基,则根据氨基的多少称为二元胺,三元胺。,9.2.1.1 分类,氨分子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产物分别称为第一胺,第二胺和第三胺,或称为伯胺、仲胺、叔胺。,铵盐或氢氧化铵中的四个氢原子都被烃
9、基取代,称为季铵盐或季铵碱。,胺分子中的氮原子与脂肪烃相连的称为脂肪胺;与芳香烃相连的称为芳香胺。,19,9.2 胺类化合物,9.2.1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特征,9.2.1.2 命名,简单胺的命名,先写出连在氮原子上的烃基的名称,再以胺作词尾。例:,芳香仲胺或叔胺,在取代基前冠以“N”字,以表示这个基团是连接在氮原子上。例:,20,9.2 胺类化合物,9.2.1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特征,9.2.1.2 命名,“氨”,“胺”,及“铵”字的用法:在表示基时,如氨基,亚氨基,则用“氨”字;表示NH3的烃基衍生物时用“胺”,而季铵类化合物用“铵”。,结构比较复杂的胺,将氨基当作取代基,以烃或其它官
10、能团为母体,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列,将较优基团后列出。例:,季铵化合物可以看作是铵的衍生物来命名,例如:,21,9.2 胺类化合物,9.2.1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特征,9.2.1.3 结构特征,胺分子中N原子是sp3杂化态。胺分子具有棱锥形结构,孤电子对在棱锥形的顶点:,芳香胺分子存在p-共轭作用,它们的偶极矩方向与脂肪胺的方向相反,大小相近。,脂肪胺的偶极矩比相应的醇小。,电负性大小次序为:O N C。,22,9.2 胺类化合物,9.2.1 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特征,9.2.1.3 结构特征,简单胺的两种锥形排列可以迅速相互转化,因此,胺是无旋光性的。,季铵盐是四面体结构,当N原子上连有4个
11、不同的基团时,存在着对映体。,9.2.2 胺的物理性质,伯胺和仲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比较高。但第三胺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较低。,胺都能与水形成氢键,低级胺能溶于水。但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烃基的比例加大,其溶解度迅速降低。,许多胺有难闻的臭味,有些胺毒性较大,某些芳香胺有致癌作用。应该注意避免芳胺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而中毒。,23,9.2 胺类化合物,9.2.2 胺的物理性质,红外光谱:伯胺在34003200cm-1出现两个尖锐的中等强度吸收峰,它们对应NH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仲胺在35003300cm-1出现一个NH伸缩振动较为尖锐中等强度吸收峰。叔胺在此区域无吸收峰。,1HNM
12、R谱:-H化学位移值为23ppm,-H的化学位移值为1.11.7ppm。脂肪族伯、仲胺的N上H化学移值为0.54.0ppm。芳香胺的N上H化学位移值为2.55.0ppm。N上H化学位移具体位置与溶剂的性质、溶液浓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均影响分子间氢键的形成。,24,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1 碱性和成盐,胺显碱性,可作为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芳香胺容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胺能发生氧化反应。,胺与大多数酸作用生成盐。,随着氮原子上R的增加,碱性增强。,在气相中,碱性顺序为:氨 甲胺 二甲胺 三甲胺。,在溶液中,碱性顺序为:氨 三甲胺.甲胺 二甲胺。,胺的
13、碱性弱,它的盐和氢氧化钠等强碱作用时会放出游离的胺:,利用以上性质可以将胺与其它有机化合物分离。,25,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1 碱性和成盐,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碱性降低;苯环上有供电子基,碱性增强。脂肪胺 氨 芳香胺,季铵盐的氮原子上没有质子,与氢氧化物反应形成季铵碱。季铵碱的碱性与NaOH相当。,季铵碱与酸中和生成季铵盐:,芳胺的碱性比脂肪胺弱得多。,芳胺碱性强弱次序为:,26,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2 酸性,N,N-二异丙基锂,空间位阻使它只能与质子作用,不发生其它的亲核反应。这种能夺取活泼氢而又不起亲核反应的强碱性试
14、剂,称为不亲核碱。这种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特别有用。,胺的酸性很弱,pKa值约为34,因此它的共轭碱是一种很强的碱性试剂。,胺的烃基化反应,往往得到一级、二级、三级胺和季铵盐的混合物,实验室合成意义不大。但此法用于工业上生产胺类。,9.2.3.3 烃基化反应,27,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4 酰化反应,第一、第二胺能作为亲核试剂跟酰氯、酸酐、酯作用生产酰胺:,第三胺不能生产酰胺。,28,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4 酰化反应,对于伯胺、仲胺和叔胺的混合物也可以用上面的反应进行分离。,苯胺的酰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用于保护氨基:,胺与苯磺
15、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TsCl)的酰化反应称作兴斯堡(Hinsberg)试验。可用于鉴别伯、仲、叔胺:,第三胺的氮原子上没有氢原子,不能与苯磺酰氯反应。,29,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5 与亚硝酸的反应,伯、仲、叔胺对于亚硝酸的作用各不相同。脂肪族胺与HNO2反应的情况为:,利用上述反应,可以区分1、2、3脂肪胺。,30,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5 与亚硝酸的反应,在5以下,芳香重氮盐可发生许多在合成上很有价值的反应。,芳香胺与HNO2的反应:,利用三类芳胺与HNO2作用生成的产物不同,可以区别芳香族第一、第二、第三胺。,伯胺与
16、HNO2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脂肪族伯胺与HNO2反应,总是迅速放出N2,但芳香族伯胺与HNO2反应形成的芳香重氮盐在5以下能稳定,在5以上反应如下:,31,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一般胺的氧化反应没有重要实用价值。然而下列两类氧化反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9.2.3.6 氧化反应,胺类化合物容易被氧化。不同类型的胺,氧化产物不同。例如:,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氧化物是重要的医药品和自由基捕捉剂。,32,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6 氧化反应,芳胺也容易被氧化。苯胺氧化时,主要产物是苯醌。三级芳胺及其铵盐对氧化剂不太敏感。,叔胺氧化物
17、在温和条件下通过Cope消除反应热裂解成烯烃。,该反应经过了一个环状中间体,形成立体专一性的顺式消除产物,(霍夫曼产物),产率较高。可以将叔胺氧化和Cope消除反应结合起来,用叔胺制烯烃。,33,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7 芳胺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反应,苯胺与溴反应难以停留在一取代阶段,甚至在水溶液中苯胺与溴迅速反应生成2,4,6-三溴苯胺白色沉淀,这个反应可用于苯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苯胺乙酰化后溴代能生成对位取代物:,磺化反应,34,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7 芳胺的亲电取代反应,硝化反应,为什么不用苯胺直接硝化?,制备间
18、硝基苯胺的方法:,第三胺可直接硝化:,35,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7 芳胺的亲电取代反应,付-克反应,芳香胺中的氨基用酰基保护后,可进行付克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叔胺可直接进行付-克及Vilsmeier反应:,36,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8 季铵盐和霍夫曼消除反应,叔胺与卤代烷反应得到季铵盐,季铵盐和碱作用不能释放游离胺,但与湿的Ag2O作用,可转变为季铵碱。,季铵碱加热到100150会分解。,如果烃基中含有大于或等于两个碳的链时,季铵碱加热分解得到烯烃。,季铵碱加热分解得到烯烃的反应称为霍夫曼消除反应。,37,9.2 胺
19、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8 季铵盐和霍夫曼消除反应,霍夫曼消除反应的特点:,(1)季铵碱的热分解产物:形成不饱和碳原子上连有烷基最少的烯烃,这称为Hofmann规则。,当-碳原子上有芳基时,则主要生成能与苯环共轭的烯烃。,(2)当季铵碱的N原子上连有两个以上可变为烯烃的基团时,主要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烯烃。,下面的反应进一步证实以上两个特点:,38,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8 季铵盐和霍夫曼消除反应,N与-H在同一平面的反式Newman投影式有下列三种:,霍夫曼消除反应的特点:,三种构象都符合反式共平面的构象,但后两种构象中CH3与+N(C
20、H3)3之间的排斥作用较大,因此,主要是由前一种构象消除形成烯烃,得到Hofmann产物,(3)Hofmann消除反应过程是共平面的反式消除过程(与氧化叔胺的热消除不同)。,消除反应速度:顺式 反式,(4)季铵碱的Hofmann消除产物与反应的反式共平面消除机理一致。,(5)季胺碱热消除变为烯烃的反应可用来测定胺的结构。,39,9.2 胺类化合物,9.2.3 胺的化学性质,9.2.3.8 季铵盐和霍夫曼消除反应,具体过程如下:,例: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5N)与CH3I反应形成(C9H18NI),该化合物B与Ag2O作用后,加热变为化合物C(C9H17N),该化合物C可再与CH3I反应,转
21、变为D(C10H20NI),D与Ag2O作用后,加热变为1,3-环庚二烯,试推测A、B、C、D的结构。,分析:A的不饱和度,=1+,F=1+,只能加一个 CH3,说明为叔胺。从B进行Hofmann消除,N仍在分子中,说明含有,结构。第二次Hofmann降解后,产物为一个碳环化合物,说明该化合物有两个环。,40,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芳香一级胺与卤代烃的反应也比脂肪胺与卤代烃的反应慢,芳香二级胺反应更慢,因此,反应可停留在二级胺阶段:,9.2.4.1 卤代烷与氨或胺的反应,卤代烃与脂肪氨或胺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产物是1、2、3胺及铵盐的混合物。,当芳环上连有很强的吸电子基时,
22、能发生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普通的卤代芳烃与强碱NaNH2可以发生如下亲核取代反应:,反应是消去加成历程,中间体是苯炔。,41,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2 Gabriel合成法,邻苯二甲酰亚胺中两个酰基与氮原子成键,使N上只留下一个可供烃基取代的氢,这样可避免N上多烃基化。并且两个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N上H在碱作用下较易离去,有利于与卤代烃发生亲核取代反应。,Gabriel合成法是制取纯净的第一胺的方法。,反应过程为:,42,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2 Gabriel合成法,N-烃基磺酰胺有似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结构特点,与卤代烃有类似
23、的反应得到仲胺。,通过里特反应也可以合成伯胺。,43,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3 还原法,1、硝基化合物还原,常用的化学还原剂有:Fe+HCl,Sn+HCl,SnCl2+HCl,Zn+HCl,HCl可用H2SO4、HAc代替,催化还原可用Ni,Pt、Pd等催化氢化。,多硝基化合物可用碱金属(或铵)的硫化物或多硫化物选择性地将其中一个硝基还原为氨基。,当苯环上有醛基等易被还原的基团时,应选择较温和的条件将硝基还原为氨基:,44,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3 还原法,2、酰胺、肟和腈的还原,酰胺,N-烃基酰胺,N,N-二烃基酰胺被LiAlH
24、4还原分别得到一级、二级、三级胺。,肟被LiAlH4、Na+C2H5OH或催化氢化的方法还原成伯胺。而肟可由醛酮制备:,腈可由LiAlH4或催化氢化还原成1胺:,腈的催化氢化有少量第二胺和第三胺生成,因为生成的1胺(或2胺)和中间体亚胺作用所致。,45,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3 还原法,3、醛酮的还原胺化,醛酮与氨反应生成亚胺,亚胺经催化加氢生成伯胺。在类似条件下,伯胺使醛酮转化为仲胺;仲胺使醛酮转化为叔胺:,反应过程为:,46,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3 还原法,反应过程如下:,3、醛酮的还原胺化,将伯胺、仲胺和甲醛及甲酸进行还原
25、性甲基化制备叔胺的反应称为Eschweilar-Clarke反应:,47,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4 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1)酰胺的Hofmann重排反应,反应机理为:,在重排过程中,烃基碳原子的构型不变。,48,9.2 胺类化合物,9.2.4 胺的制备,9.2.4.4 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以上三个反应,分别用羧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通过不同途径,但都经过了一个共同的中间物酰基氮烯,重排为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比原料少一个碳的一级胺。,(2)克尔提斯重排(Curtius),酰基叠氮化合物,异氰酸酯,重排反应过程为:,(3)希密特反应(Schmidt),4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杂环化合物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