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ppt
《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单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4.1引言,(1)复合材料单向板是宏观均质、线弹性、正交各向异性,无初应力的。(2)各组分材料是均质、线弹性、各向同性的。(3)增强材料的形状和在基体中的分布是规则的。(4)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在界面处应变连续,不发生相对滑移。(5)复合材料与组分材料均处于小变形状态。,图4-1单向板代表性体积单元,图4-2编织单向板代表性体积单元,E1的确定:,混合率表达式与试验的吻合程度8090%,并联模型,4.2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刚度,4.2.1表观弹性模量E1的确定,12的确定:,W/2,混合率表达式,4.2.2表观泊松比的确定,f,m/2,E2的确定:,串联模型,
2、与试验值相比,较小,由于纤维随机排列,兼有串联和并联的成分,基体模量正化,4.2.3表观弹性模量E2的确定,4.2.4表观切变换量的确定,图4-6 随纤维体积比的变化情况,图4-7代表性体积单元承受剪切,夏米斯和森德克把求刚度的微观力学方法分成许多类:网络分析法,材料力学法纤维提供所有纵向刚度,基体提供横向剪切刚度及泊松比比较保守,但仍有人用,缠绕复合材料独立模型法,用能量极值原理的变分法精确解,统计法,离散单元法半经验法和微观结构理论,4.3.1能量原理,4.3用弹性力学能量原理分析刚度的上下限,弹性力学的极值法Paul首次提出用弹性力学的极值法来讨论度多相材料弹性模量的上、下限分析合金(均
3、匀分布和没有优先方向)复合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基体的性能用m表示,弥散相的性能用d表示,满足上述条件最简单的关系是:,时,混合率得出复合材料模量的上限,假设复合材料组分对复合材料刚度起的作用正比于它们的刚度和体积含量,从复合材料的柔度1/E必须附和Vm=1时为基体的柔度 1/Em和Vd=1时为弥散材料的柔度得到柔度的混合率,由此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为下限,对于单向拉伸试验:,应变能可以写成以下两种形式,最小余能原理:(应力)物体表面作用着力(力矩),令 满足应力平衡方程和指定的边界条件的应力场,即容许应力场,令Uo是由应力应变关系式:,和应变能表达关系式,得出的在 下的应变能,而且由规定载荷引
4、起的物体的实际应变能U不超过Uo,不一定满足位移连续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4.3.2下限的确定,对于单向载荷试件,满足该载荷和应力平衡方程的内应力场为:,应变能可写为:,最小势能原理(应变)物体表面作用力为零外的表面有给定的位移,令 是任一满足指定位移边界条件的相容应变场,即容许应变场,U*是由应力应变关系式:,和应变能表达关系式,得出的在 下的应变能,因此,由规定的位移得到的物体中的实际应变能U不超过U*,应力平衡方程和指定的边界条件的应力场,4.3.3上限的确定,使单轴向试件承受一个伸长L,是平均应变,L是试件长度,相应于试件边界上的平均应变的内应力场为:,给定应变场下,基体的应力为:,弥散
5、材料的应力为:,代入应变能方程得到应变能表达式:,由于,泊松比是未知的,因此E的上限也是未知的,按最小势能原理,应变能表达式U*必须对不确定的常数求极小值,以确定E的界限,即:,时,由于基体和弥散相是各向同性的,总是正值,时,U*相应于以泊松比为函数的最大、最小或拐点,U*为绝对极小值,如果,Paul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各向同性复合材料,也可以用来解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材料力学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一致,4.3.4、的上下限,若对于代表性的体积单元承受的宏观应力为,其余的均为零,可用同样的方法讨论表观弹性模量的上、下限。,玻璃/环氧复合材料,上限,下限,E,Em,Ef,Vf,4.4用弹性力学精确解法
6、分析刚度,哈欣和罗森的纤维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和复合材料圆柱体模型,规则的空心纤维六角形阵列,哈欣和罗森的纤维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和复合材料圆柱体模型,不规则的空心纤维随机阵列,纤维方向模量可用混合率横向模量的表达式十分复杂,精确解利用弹性力学知识,求出精确解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但可以用其结果来比较材料力学方法的正确性多用圣维南半逆解法来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合材料的几何形状和纤维、基体的特性,独立模型,仅研究一个插入物复合材料圆柱体的插入物的体积含量和复合材料中全部纤维的体积含量是相同的,与纤维的具体阵列无关,实际纤维阵列示意图相互接触和不接触,C=0 孤立的纤维和树脂接触,C=1 孤立的基体纤
7、维接触,对于考虑纤维接触的弹性力学方法,蔡得到了垂直于纤维的模量,修正的混合律K:纤维不同线系数0.91,哈尔平-蔡方程(Halpin-Tsai)近似表达比较复杂的微观力学结果的内插法很简单容易设计能概括虽说是有限的但是比较精确的微观力学结果有可能将各种学派统一起来确定比较困难,M:模量E2、G12、23:与纤维几何形状、填实几何形状和载荷形状有关的的复合材料中纤维增强作用的量度,表4-1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弹性常数实验值与计算值比较,4.5用接触时的弹性力学解法分析刚度,4.6用半经验法预测刚度,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刚度,其代表性体积单元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致使计算值与实验值差别较大。用弹性力
8、学精确解法给出的计算值接近实际,但公式太复杂,不便于工程应用。为此,可在理论分析公式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由实验确定的经验系数,修正理论公式使其尽可能的简化并与实验值相吻合,这就是半经验法。,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的预报,还没有达到研究刚度预报那样的接近问题实质的水平强度准则:宏观的强度预报,不是破坏模型,微观强度分析:材料微观破坏的机理描述材料的强度,与材料的局部性能和应力状态有关,与材料的整体性能和整体应力状态关系相对较小,材料的不均匀性影响较大而刚度的情况相反材料发生破坏,总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而后引起整个材料的破坏,4.7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4.7.1均匀强度纤维,考虑因素组份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刚度 强度 力学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