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主要问题,转轨经济的定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历史贡献激进改革与休克疗法俄罗斯的私有化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两种体制改革的比较,一 转轨经济的定义 转轨经济(Transition Economy)指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现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经济体。通常主要指俄罗斯、东欧及中亚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苏联领导人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模式的理解并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性质出发,通过艰苦摸索于19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之后,这套体制被推广到所有战后
2、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二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国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政府作直接管理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运行。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只能按国家计划行事;拒绝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资源配置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以及企业的产供销等具体经营活动都听从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在否定经济生活中商品货币关系和企业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靠行政命令,运用行政手段管理整个国民经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50100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从1926年起,苏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3、,整个国民经济尤其重工业以超前速度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仪表和新兴化学工业等部门,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对当时苏联所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肯定,也为苏联最终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提高了物质保证。,三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贡献与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严重破坏,但战后只经过从1946年开始的短时间调整,其生产便得到恢复和发展。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及其它东欧各国战后初期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应该说,这种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苏联东欧各国50年代
4、中期以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在物质技术基础刚建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确保战略任务的完成,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弊端在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几乎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忽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经济个体之间缺乏竞争,严重阻碍效率的提高,造成巨大浪费;指令性计划对经济管理过于集中,统得过死,企业生产经营几乎毫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战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分工
5、越来越细,企业联系日益密切,信息流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种体制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实际上,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苏东国家就在不断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各种改革,但并未取得什么大的突破。而另一方面,由于“冷战”格局的存在,又迫使苏联不得不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其中,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和问题。,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战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东欧国家所进行的数次改革,由于缺少创新的改革理论的指导,而仅仅对原有体制作局部改进和修补,所以不仅未能成功,反而暴露和积累起大量的经济社会矛盾。,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虽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
6、目标、原则和方案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但却迟迟未能付诸实施,而当时苏联官方和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人又主张,政治改革应先于经济改革,提出所谓“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等政治口号,造成这些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政治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加剧,使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矛盾越积越深。,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政局开始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急剧动荡。1991年底,飘扬了70多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下来,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最终解体。此后,原苏东各国均宣布摒弃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种十分动荡的条件下,急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也就是采取激进式转轨模式。,五 原苏东国家的激
7、进式改革与所谓“华盛顿共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普遍采取的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模式强调破坏旧体制并把迅速实现私有化看成是 破坏旧体制的有效工具,也就是强调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新体制。其在目标上主张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在方法上主张象上帝在7天之内创造天地万物那样,实施创世纪式的改革策略,也就是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系由美国哈佛大学年轻经济学家杰弗雷.D.萨克斯于1985年所提出的一套主要是针对当时玻利维亚恶性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激进经济纲领。,1985年,玻利维亚经济极其严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高通胀物价上涨率从1984年的1248上
8、升到1985年的11749:二是沉重的外债负担1985年底外债总额40亿美元,利息支付占出口创汇的43。面对这种严峻局面,萨克斯提出: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政府开支,限制向公共部门提供贷款,冻结公共部门职工工资;大大降低财政赤字,停止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立刻停付外债本息,并与外国政府举行债务谈判。这套激进“休克疗法”在波实施不到两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通涨率从5位数降到15,政府财政收入好转,赤字基本得到控制,国有企业开始扭亏为盈,改革取得成功。萨克斯也被视为世界上反通胀的最大权威。,实际上,这些国家所实行的激进式改革都源于所谓“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
9、nsensus)一般是指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精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旨在克服一些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危机的一整套政策建议,包括创造蓬勃发展的私营部门、做出经济结构调整、出售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措施。在1990年初,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转轨政策颇受国际金融组织和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的推崇。,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广义的休克疗法也称华盛顿共识,即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称为东欧转型的支柱。萨克斯认为东欧国家应该采取果敢而迅速的行动施行一步到位的激进转型战略,包括:政府努力建立一种由市场因素决定的价格;取消对私营经济活动的限制;通过私
10、有化和对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约束来控制国有企业;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渊源新自由主义即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经济自由主义。其“新”意和核心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的说就是贸易自由化、市场定价(“使价格合理化”)、消除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稳定”)和私有化。有学者认为华盛顿共识的本质内涵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后华盛顿共识(PostwashingtonConsensus)从90年代中期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及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总结东欧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认为“华盛顿共识”(即休克疗法)存在诸多缺陷,如忽略了市场经济制度基础
11、的建立及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对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前没有进行商业化,在“解除管制经济”时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缺少竞争机制,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能力低下,缺乏支撑新兴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运作的非政府组织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则认为,私有化、自由化和财政稳定化只是手段,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才是目的,“华盛顿共识”混淆了目的和手段。,“后华盛顿共识”,为东欧国家摆脱转型误区、稳步推进改革、注重制度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后华盛顿共识”强调制度基础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改革司法制度并提高效率,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地方政府职能,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完善金融体系,关注公平
12、增长等。,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激进、渐进改革成本比较埃奇沃方框图,图中左下角的原点表示的是作为改革出发点的计划经济;图中右上角的原点表示的是作为改革终点的市场经济;连接这两个原点的对角线表明的是改革的成本与收益刚好相等的状态,如果把对角线上方的区域定义为改革的收益或剩余,那么位于对角线下方的区域就代表改革的成本。,如前所述,由于激进改革是从破坏旧的体制开始的,因而其初始的改革成本是非常之高的,这样,激进改革的轨迹线从一开始就将位于对角线之上方那个成本高于收益的区域之内。随之而来的改革进程若是能够顺利地进展,那么这一轨迹线将有可能掉头向下,然后穿过对角线,进入对角线之下的低成本区域运行;返之,若
13、是激进改革的开局失利,即所谓的“休克疗法”遭到失败,那么改革的轨迹线将会以更陡的斜率在高成本区域运行,这反映在上一个图形中的RR线将不再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而是一条先下降、再走平,甚至继续缓缓下行的曲线。俄罗斯及一些采取激进改革的东欧国家在初期的“休克疗法”遭到失败后所出现的持续不断的经济负增长足以证实我们以上的分析是可以成立的。,反观中国的渐进改革,我们不仅在改革初期投入的成本是低的,而且随着知识的积累与新旧体制的顺利转换,最初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就得越来越容易解决了,因此,中国渐进改革的成本是不断趋于递减的。这样,中国渐进改革的轨迹线始终运行在对角线之下的低成本区域,且有不断向右
14、下角成本原点靠扰的趋势。再从改革收益的角度来看,渐进改革的绩效也要比激进改革好的多。,渐进改革的缺陷,渐进改革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完全的规则;模糊的产权与极为普遍的道德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经济转型的成本趋于提高,进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克服渐进改革的这些缺陷,或者减少以上这些问题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可采取这样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必要的时候引进局部的激进改革方法;二是加强政府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干预。,就第一个措施而言,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改革领域,只要条件允许,就应使改革的速度适当加快。例如,在大多数人对某项改革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就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此项改革得以完成,至少也应当制
15、订一个十分明确的时间表,防止为照顾少部分人或个别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使改革变得遥遥无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渐进改革并不是绝对排斥激进改革的,就象今天的匈牙利等国家的改革进程。假如我们采取总体上的渐进改革与局部的激进改革相结合的方法,或许可使渐进改革的上述缺陷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克服。,就第二个措施而言,政府应通过加快经济立法、继续硬化国营企业的预算约束以及鼓励市场竞争等干预措施,尽可能地把由渐进改革的上述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在对渐进改革的缺陷进行政府干预时,一定要防止政府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做法来对付以上各种问题,否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改革的成本。
16、,最后,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渐进改革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但它是可以在改革中加以克服的,而针对东欧大多数国家而言,激进改革所产生的问题则会把改革本身断送掉。所以,基于两种改革方法所存在问题的这一本质区别,我们仍然认为,虽然渐进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还是要比激进改革方法优越许多。,渐进改革并不是绝对排斥激进改革的,相反激进改革也不是完全排斥渐进改革的,只要能使国家的宏观经济保持平衡的状态,就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积极的作用。这里刚好有两个国家波兰和匈牙利,它们的实践过程恰好是说明了这个问题。以下以匈、波两国为例,分别介绍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在实践中的调整。,匈牙利,由于有30多年的改革基础,经济
17、形势相对较好,因而政府采纳了“渐进式”改革方案。波兰的经济形势则恶劣得多,在1989年已陷入经济危机,外债负担过重、生产停滞、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等,因此采用了激进式的”休克疗祛”。,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主张“渐进式”改革,他的主要观点是(1)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功能良好的市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允许并鼓励人格化的所有制而非机构持股,主张按照市场原则出售、出租或卖给外人,不搞无偿奉送。“私有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步一步地变化是私营部门发展的特征。用骑兵进攻的方法建立私有财产是不可能的。”(2)强调保持“强有力的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恢复预算平衡,加强企业的硬预算约束,制定完善的社
18、会保障政策。同时强调“政企分开”、杜绝政客与商人形成互利关系,确保透明。,1990年,匈政府出台了民族复兴纲领,提出采取“渐进过渡”方式,目标模式是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相结合、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欧洲福利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剧变前70%以上商品已由市场定价)和外贸自由化,逐步使福林贬值并实现自由兑换,制定私有化法和国有资产出售祛等法令,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领导私有化工作,强调私有化的“公开性、竞争性和监督性”,以直接向国内外出售国有企业的方式实现私有化。,“渐进式”改革虽使匈避免了经济的剧烈动荡,但无法避免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企业间债务扩大等问题,尤其是匈右派的安托尔政府一味扩
19、张财政,在执行货币财政政策中的紧缩不力,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赤字不断增加,1994年已高达4500亿福林,占GDP的8.6%,使继任的霍恩社会党政府吃尽了苦头。为此,1995年,匈不得不在剧变5年之后进行“休克补课”,即在“渐进式”改革中融入了适当的激进措施。实施紧缩经济战略,压缩国家行政开支,缩减社会福利支出,实行货币贬值和严格的财政金用政策。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从1997年开始,匈经济逐步复苏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波兰,1990年首先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拉开了“休克疗法”的序幕。政府制定的波兰稳定化纲领提出,第一步是采取稳定经济和遏制通胀的措施,回笼货币,紧缩银根;大幅度削减对食品
20、、原材料和能源的补贴,取消税收减免,以消除预算赤字;价格自由化,使90%以上的价格实现市场定价;在经常项目下实行兹罗提部分兑换,同时实现外贸自由化;实施限制性收入政策,通过惩罚性税收限制工资过快增长。第二步是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祛、国民投资基金会及其私有化祛、再次私有化祛等一系列法令,以出售、招标、租赁、大众私有化等方式实现私有化。,“休克疗法”使波兰治理“超级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稳定了宏观经济环境,但工农业生产持续下滑,外债大幅度增加,失业率骤增,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被政府对“休克疗法”进行及时调整,实行“波兰战略”,将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渐进的自由化及私有化政策相结合
21、,实现了从“没有疗法的休克”到“没有休克的疗祛”的转变。此后,被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失业率和通胀率均大幅下降,财政状况得到改善,被西方媒体称为“欧洲正在腾飞的一只雄鹰”。,转型经济中的国家,转型经济中的国家将同时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领导经济转型;其二是改革政府就领导经济转型而言,国家的基本任务是要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更具经济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国家又必须承担起以下两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制度创新;第二,稳定经济;,制度创新涉及到建立所有权、开放市场、发展自由企业、开展自由贸易和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的内容。而稳定经济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失业与通货膨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
22、度创新与稳定经济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保证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连续性,而伴随着成功的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而来的经济效率的提高与经济的有效增长又可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改革政府,然而,要使国家能够在经济转型时期顺利地完成以上两个方面的任务,不对政府本身加以改革是不可想象的。在转轨前的东欧国家的政府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政府,它具有太多的控制,而缺乏想象力。它的无所不包的职能窒息了社会可能发生的创新活动。因此,改革政府是实现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与经济的先决条件。,改革政府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高政府的能力;第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23、为此,就要转变政府的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东欧各国的经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需要作为领导改革主体的政府与需要改革的制度环境改革的客体,同时进行改革的过程。,体现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转轨观,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是在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主张政府干预的新学派,是西方宏观经济的学科前沿。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由于内部的各种理论观点缤纷繁杂,同时与以托宾、索洛等为代表的,也曾称过“新凯恩斯学派”的名称有相近之处。因此,只有确定“国家干预”的理论特征中,才能区分哪些人和哪些理论和观点属于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重要特点是把“国家干预”论建立在否认古典两分法基础之上的,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4、有非瓦尔拉斯特征的经济理论,就属于新凯恩思学派。,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关系的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国家干预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信息,以及不完备的市场而导致市场失效问题的普遍性基础之上的。,市场失效论是早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就已有的理论。传统市场失效论认为:市场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收入分配等,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但斯蒂格利茨的新市场失效论不仅包括这些内容,而且有更深层的含义,即现实中的所有的市场都是不完备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在此情况下,个人行为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外部效应,该效应是其他人所无法预料的。这就是有名的格
25、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基于此,政府干预市场并把干预范围集中在较大、较严重的市场失效是合理的。同时从这一原理出发,斯蒂格利茨也否认“分权化”、“私有化”即产权的初始分配是获得帕累托效率的唯一途径。而这一点直接否认了流行的“科斯定理”,所以有时斯蒂格利茨也把该定理称为“基本的非分权化定理”。当存在与市场失灵相关的经济组织、相关的交易费用时,如外部性,政府就应直接干预市场交易,而不必“产权界定”。为此,斯蒂格利茨把政府看作是为“解决外部性目标而设立的集体性组织”,根据斯蒂格利茨本人总结出的一套关于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他试图对经济转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这些探讨已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已有所表述。但更系统的
26、研究则体现在其另一部代表作社会主义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1998)在该书中,他针对经济转轨问题明确指出:“在此我想进一步从新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中吸取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转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不是要弱化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他提醒处于改革的国家不要把“市场”与“政府”对峙起来,而应该在二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斯蒂格利茨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模型的严厉批判基础之上的.,不完全的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和不完全的竞争,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现实、更是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现实。因此,经济转轨理论对待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关系问题必须慎
27、重,对此斯蒂格利茨提出具体的思路是:,(1)政府政策第一个目标是确保竞争。政府必须尽量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进入壁垒,应制订有效的反托拉斯措施,同时对幼稚工业加以保护也是必要的。(2)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是确立“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将决定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例如,完善法律体系,强调契约在市场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以合适方式管理金融体系。(3)价格改革是第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价格要反映资产等生产要素的真实价值,如果没有价格自由化,就不可能形成市场激励机制。(4)宏观稳定与微观转型有机结合。政府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是合理的、必须的,但这种政策必须同微观转型结合起来,即注意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28、滞。同时由于转型经济中市场发育不足,宏观经济政策不应只注意以紧缩政策控制有效需求,更应强调供给的重要性。(5)政府要注意增量改革,即创新制度和新企业。,(6)关于私有化。私有化不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唯一途径,确立竞争机制比私有化更重要。在公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中,同样面临激励问题,政府在公有企业部门改善经理的激励机制完全具有可能性,实行私有化和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同样能有效地完成效率目标。这表明私有化可以进行,但应放到次要的位置。“某些自由市场主义认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正确,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结论没有科学根据。(7)公平和效率能同时兼顾,转轨国家政府不要放弃维持
29、公平财富分配的优势,同时政府应是非集权化而是民主化的政府。,通过斯蒂格利茨的这些建议可以归纳出其转轨理论的核心内容:价格自由化、要素市场自由化是改革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稳定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宏观经济稳定要同微观转型结合起来,因此,政府要控制改革的速度和节奏。私有化和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可以并存,并同时进行,私有化不是经济改革的成功基础。这些观点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有严格的区别,是反映新凯恩斯主义思想的经济转轨理论。,俄罗斯私有化,一、俄罗斯对私有化的界定二、俄罗斯私有化的几个阶段三、俄罗斯股份企业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四、The economic problems in Russia,一、俄罗
30、斯对私有化的界定,(一)初始的界定1991年俄罗斯对私有化一词所下的定义和解释体现在俄罗斯联邦所有制法和俄罗斯联邦私有化法俄罗斯联邦所有制法对私有化的定义是:“把国家所有制或市政所有制的企业、财产综合体、房屋、设施和其他财产转让,变成公民和法人私有制。”俄罗斯的私有化既包括把国有企业的资产转为私人所有,也包括把它转为法人(股份公司、集体企业)所有。从实践来看,私有化的内容更为广泛,既包括把国有资产转为私人所有,也包括把它转为非国有成份法人所有;既包括国有企业全部资产或大部分资产的转让,也包括小部分资产的转让;既包括国有资产的产权重组,也包括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变化。,(二)1997年以后的界定,
31、1997年7月21日俄罗斯颁布了第二部私有化法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市政资产私有化原则法。该法对私有化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对于本联邦法律的目标来说,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的私有化,是指把属于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主体或市政机构所有的资产(私有化对象)有偿转让,变为自然人和法人所有。”2001年12月21日俄罗斯又颁布了第三部私有化法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私有化法,新法于2002年3月21日起生效。新私有化法保留了1997年私有化法对私有化概念的定义,指出:“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的私有化,是指把属于俄罗斯联邦、俄联邦主体、市政机构所有的资产有偿地转让,变为自然人和(或者)法人所有。”,后两
32、部私有化法同第一部私有化法的比较关于私有化定义的共同点是,都指把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转让给自然人和法人所有不同点是第一部私有化法提“变为私有”,后两部私有化法去掉了这一提法。三部私有化法表明俄罗斯对私有化的认识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明确了私有化概念内涵的广泛性,它绝不是仅指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而是指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第二,强调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只能按有偿的原则转让,否定了转轨初期无偿分配国有资产的做法;第三,对股份制的性质重新界定,不再认为股份制是属于私有制的范畴,明确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二、俄罗斯私有化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4年,证券私有化,199
33、1年12月29日,叶利钦签署关于国家和地方所有企业加速私有化的法令1992年10月1日,向每一俄公民发放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按当时面值计算为32美元。或四个月的平均工资。企业职工可以用之购买企业股票,居民可将其存入投资基金,由投资基金去购买或经营股票,允许出卖变成现金或赠与他人。,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方案,大中型企业私有化时政府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三种方式:第一种,职工可无偿获得25%无投票权的普通股,同时还有权以票面价值30%的折扣购买10%有投票权的股分,企业经理人员还可按票面价值购买有投票权的股份。选此方案的企业占私有化的17%;第二种,企业职工有权按政府定价购买51%的股份,实际执行中
34、75-80%的企业选择了这一方案;第三种,企业职工有权按票面价值30%的折扣购买20%有表决权的股份,如果职工愿意承担企业改造任务并签订合同后,可以按此优惠条件再购买20%有表决权的股份,只有2%的企业选择了这一方案。,第二阶段1997年6月以来现金私有化,1994年6月后,开始以货币购买企业阶段,俄认为开始了“投资时代”。本阶段重点是吸收本国和外国资本,对企业进行重建和改造,,普京推进的私有化 I,2000年3 月普京执政后,强调决不能再搞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而应走自己的改革道路普京道路的公式是: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就具体经济体制而言是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实
35、行混合所有制,保持国家有限干预,重视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普京推进的私有化 II,2001年12月21日,俄颁布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私有化法;2002年7月,普京签署了土地私有法案;2003年8月,俄政府制定并通过了一份私有化计划,规定了俄今后3年私有化要实现的目标即有1063家国有公司在2004年实行私有化,并计划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的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继续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政府所持的50%以上的剩余股份计划于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三、俄罗斯股份企业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
36、第一、内部人持股比例高1995年高达54.8%。并且内部人中随着职工股票的不断出卖,其比重大幅下降,而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在大幅上升;第二、在持股的外部人中,金融机构持股较少80-90%的股份企业没有外部金融机构持股。而美、德、日,股东构成中,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股东比重为44%、48%、29%。这反映俄金融体系还不成熟,企业缺乏战略投资者;,第三、工业企业的股份集中程度高于发达国家。俄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重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5-10%;第四、国家仍占较大股份比重,新型市场主体和增长机制逐步形成,目前,俄罗斯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比例已经从1991年的8020改变为2003年
37、的2080。这些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对增加就业、稳定市场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社会产出、提高投资经营效率、扩大中产阶级队伍、保障经济社会稳定等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内消费和投资增强,一是消费增加。转轨以来,俄罗斯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家庭收人不断减少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政府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金,使得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资金相当有限。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和人们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增加。2001年7月,俄罗斯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增长87,高于2000年平均水平和2000年7月的79。扣除退货膨胀因素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大约为105,从而拉动了消费需求。,其中,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
38、大约为12”。统计显示,2001年零售贸易、住房和汽车的购买力在增强。奔驰、宝马、沃尔沃是俄罗斯人员喜爱的几种进口车,只要有最新款的车型推出,在莫斯科立刻就能见到,甚至有的俄媒体称,奔驰车在俄罗斯的销量比在整个欧洲还多。2001年前几个月俄零售贸易额增加了8。大城市的居民消费的增长更加明显。,外资投资增加,2001年上半年,俄罗斯投资呈增长态势,比2000年上半年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I月的709亿卢布增加到2001年6月的128亿卢布。同时,流入俄罗斯的外资也在增多。至2001年8月俄罗斯共吸引外资3384亿美元。,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俄共吸引外资668多亿美元,比2000年
39、同期增长40。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2509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405;有价证券投资238亿美元增长37倍,其他方式的外来投资394亿美元”。俄吸引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燃料动力工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机器制造业,同时,对木材加工和造纸业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大的外国投资者是德国和荷兰的企业。,今日俄 罗 斯,外交底气更足,俄罗斯是世界上惟一的核大国兼能源大国,手中占世界总量1/10的石油储量和1/3的天然气储量比核武器更有威力;俄提前偿还所欠发达国家的部分外债,增强了经济决策的独立性,这些都让俄罗斯制订和执行外交政策时底气十足。,居民生活满意度高,按照目前俄罗斯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年收入稍高于1
40、000美元),这个群体大约保持在2000万人,不足全国人口总数的15%。这个比例数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2005年8月,普林斯顿国际民意调查机构公布的全球首都居民生活状况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9%的莫斯科市居民在近7年以来收入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莫斯科市居民富裕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东欧国家首都居民的富裕速度。莫斯科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比欧洲绝大部分城市更舒适。调查显示,61%的莫斯科人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水平。只有纽约市民满意度高于莫斯科人。根据普林斯顿民意调查机构早先的调查,2003年只有41%的市民满意自己的生活水平,在7年前这个数字仅仅只有17%。另外,38%的俄罗斯市民认为未来家
41、庭状况会更好,只有15%的城市居民觉的情况将恶化。43%的居民认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态势“很好”或者是“非常好”。这样高的比率仅次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位于世界第二位。简单的用人均GDP指标衡量,俄罗斯已经是一个殷实的中等经济发达国家。,根据俄罗斯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俄罗斯实际GDP增长率为7.1%。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强劲的国内需求以及石油、天然气等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2004年俄罗斯的私人消费增长了11%,推动国内需求增长10.4%。由于石油等能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居高,俄罗斯能源类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大幅增长了47.5%,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2004年,俄罗斯服务产出呈逐季度增加之势,
42、由1、2季度6.8%和7.8%增加至3、4季度的8.4%和8.3%;而商品的生产却逐季度减少,其中工业生产由1、2季度的7.4%和7.2%下滑至3、4季度的5.2%和4.8%。2004年俄罗斯全年投资支出增长10.8%,但季度数据显示由于对石油部门投资的减速导致投资呈逐步下滑的趋势。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1.7%,超过了政府10%的既定目标,但低于2003年12%的水平。,2005年增长率为6.4%。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也分别从2004年的7.3%与3.1%降至4.4%与1.7%投资、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工资、零售商品流转额、通胀率与进出口总额等,2005年与2004年基本上保持相同的水平。,目前俄罗
43、斯经济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俄罗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石油,政府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对经济增长进行预测,致使国际油价的起伏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晴表;二是,俄罗斯的工业生产在2005年下半年减速,存货增加迅速,如果这些制成品不能销售出去,将有可能在未来使俄罗斯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减少。,俄为了实现强国地位的目标,一直在努力摆脱资源型经济结构,即改变经济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模式,但在2005年经济原材料化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很弱;二是设备严重老化,在2004年已有6080%的设备需要更新,而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更新设备是不可能的;三是科技人员大量外流,苏联解体后,流失近80万科技人员,其中20多万顶尖的科学家移居西方。,目前,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上仅占0.3%。以上情况,决定了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俄可供出的产品主要是能源等原材料产品。这就使得俄罗斯经济往往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材料特别是能源产品的行情。俄经贸部长格列夫谈到这一问题说:“政府不应躺在石油美元上高枕无忧。”西方对此也评论说:“由于原油价格起伏不定,俄罗斯经济容易陷入繁荣与萧条的变化之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