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微生物药物的药物化学.ppt
《各类微生物药物的药物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类微生物药物的药物化学.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各类微生物药物的药物化学,直接来源于发酵的抗生素的发展,抗生素品种从化学结构类别包括:-内酰胺类:青霉素G、青霉素V;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福提霉素、核糖霉素、西梭米星、小诺霉素、春日霉素、巴龙霉素、青紫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泰乐菌素、维及尼亚霉素、阿弗米丁;四环类: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环肽类:杆菌肽、环丝氨酸;糖肽类:万古霉素、博莱霉素;,直接来源于发酵的抗生素的发展,抗生素品种从化学结构类别包括(续):多肽类: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多烯大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杀假丝菌素;聚醚类:盐霉素、莫能霉素;
2、蒽环类:柔红霉素、阿克拉霉素;醌类:丝裂霉素C;甾体类:羧链孢酸;核苷类:阿糖腺苷、嘌呤霉素、多氧菌素、日光霉素;安莎类:利福霉素;其他:灰黄霉素、新生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氯霉素、赤霉素、有效霉素(井岗霉素)。,抗生素按化学结构的分类,-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其他类,1、-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 单环-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特点,分子内有一个四元的-内酰胺环,除了单环-内酰胺外,该四元环通过N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和,青霉素的稠合环是氢化噻唑环,头孢菌素是氢化噻
3、嗪环。除单环-内酰胺外,与-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羰基-位碳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合环不共平面,青霉素样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8个旋光异构体中只有绝对构型为2S,5R,6R具有活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4个旋光异构体,绝对构型是6R,7R。-内酰胺类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还与酰胺基上取代基的手性碳原子有关,旋光异构体间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中,先在细胞质中合成肽链,然后在细胞质膜外合肽聚
4、糖。该过程需要转肽酶的作用。-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阻断转肽过程。低浓度时,-内酰胺类抗生素使菌体生长成丝状。高浓度时,-内酰胺类抗生素使菌体形成无壁的原生质体或球形体。在低渗透压溶液中,菌体破裂死亡。-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生长较旺盛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对处于静止期的微生物则无作用。,-内酰胺类抗生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包括青霉噻唑蛋白、青霉噻唑多肽、青霉噻唑聚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青霉素类,青霉素G 青霉素X 青霉素
5、V,青霉素F 双氢青霉素F,青霉素N 青霉素K,青霉素类,青霉素,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2S,5S,6R)-3,3-Dimethyl-6-(2-Benzylacetamido)-7-oxo-4-thia-1-azabicyclo3.2.0 heptane-2-carboxylic acid青霉素GPenicillin G,青霉素的化学性质及特点,酸性条件下:,碱性条件下:,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的缺点: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及过敏反应半合成青霉素类分类: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青霉素
6、与-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耐酸青霉素,天然青霉素中青霉素V可以口服,不易被胃酸破坏。说明具有耐酸性质,虽其抗菌活性低于青霉素G,但其耐酸的性质值得注视。青霉素V的结构与青霉素G的差别是6位酰胺基上是苯氧甲基,为吸电子基团,可降低羟基上的电子密度,从而阻止了侧链羰基电子向-内酰胺环的转移,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根据同系物原理设计合成了在酰胺基位引入O、N、X等电负性原子的衍生物。,阿度西林 非奈西林 丙匹西林,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 萘夫西林,耐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系列,美西林,匹美西林,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青霉素N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哌拉西林 阿
7、帕西林 美洛西林,广谱青霉素,替莫西林 福米西林,匹氨西林,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 Amoxicillin,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2S,5S,6R)-3,3-Dimethyl-6-(R)-(-)-2-amino-2-(4-hydroxyphenyl)acetamido-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acid trihydrate)。羟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的构效关系,6位的侧链主要决
8、定其抗菌谱。改变其极性,使之易于透过细胞壁可以扩大抗菌谱。例如,在芳环乙酰氨基的位上引入极性-NH2、-COOH和-SO3H的亲水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基团的亲水性越强有利于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并能增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力。在分子中适当的部位增加立体障碍的基团,如在侧链引入立体因素较大基团和在6位引入甲氧基或甲酰氨基。因其立体效应降低对钝化酶的结构适应性,保护-内酰胺环不被-内酰胺酶进攻,而得到耐酶抗生素;青霉素噻唑环上的羧基是基本活性基团,虽然可被硫代酸或酰胺取代但活性降低,当羧基被还原为醇时,失去抗菌活性。对其羧基可利用前药原理进行结构修饰,以增加口服吸收和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青
9、霉烷酸分子中的三个手性碳的构型对其活性是至关重要的,但噻唑环上的两个甲基不是保持活性的必要基团。,半合成青霉素的方法,6-氨基青霉烷酸,半合成青霉素的方法,酰氯法:酸酐法:,半合成青霉素的方法,DCC(DCC: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法:固相酶法:用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将其固定在一定的空间内,催化侧链与6-APA直接缩合,此法工艺简单,收率高。但保证酶的催化活性是关键问题。,-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 单环-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天然头孢菌素是从青霉菌近源的头孢菌属(Cep
10、halosporium)真菌中分离出含有-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嗪环的抗生素;天然的头孢菌素有三种化合物,即头孢菌素C、N和P。头孢菌素P抗菌活性中等,但耐药性强;头孢菌素N抗菌活性较低;而头孢菌素C的抗菌谱广、毒性较小。但由于抗菌活性与其半合成头孢菌素的活性无法比拟,所以在临床上几乎没有应用。,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稳定性,酸性条件下:3-羟基头孢菌素 头孢内酯,碱性条件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7位酰胺基取代基是抗菌谱的决定基团,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可扩大抗菌谱并可提高抗菌活性、-内酰胺酶稳定性。7位氢原子以甲氧基取代可增加-内酰胺环的稳定性。环中的S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将其改为碳或氧可提高抗菌
11、活性。3位取代基即可提高抗菌活性,又能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性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前体,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前体,7-ACA全称: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氨基头孢烷酸。化学名称:(6R,7S)-3-(Acetyloxymethyl)-7-amino-8-oxo-5-thia-1-azabicyclo4.2.0oct-2-ene-2-carboxylic acid7-ADCA全称:7-amino-3-desacetoxy cephalosporanic acid,7-氨基-3-脱乙酸头孢烷酸。,头孢菌素类的半合成,亚硝酰氯法:,硅酯法:
12、,头孢菌素类的半合成,青霉素扩环法:,头孢菌素类的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噻啶(Cefaloridine),头孢匹林(Cephapirin)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第一代头孢菌素虽耐青霉素酶,但不耐-内酰胺酶,主要由于耐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球菌的感染。,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头孢拉定(Cefradinel),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丙烯(Cefprozil),头孢雷特
13、(Ceforanide)头孢替坦(Cefotatan)氯碳头孢(Loracarbef),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在化学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对多数-内酰胺酶稳定,抗菌谱较第一代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为第一代强,但抗革兰氏阳性则较第一代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唑肟(Ceftiz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噻腾(Ceftibuten)头孢地尼(Cefdinir),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泊肟酯(Cefpodox
14、ime proxetil),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更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活性强,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比第一代差,部分药物抗铜绿假单胞杆菌活性较强。,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其侧链的化学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以2-氨基噻唑-甲氧亚胺基乙酰基居多,由于亚胺基双键的引入,使其具有顺反异构,顺式体的侧链部分与-内酰胺环接近,因此具有对多数-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性,而反式体的侧链部分与-内酰胺环距离较远,对-内酰胺酶多不稳定性。,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Cefpirom)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唑兰(Cefozopran)头孢瑟利(Cef
15、oselis),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第四代头孢菌素在化学结构上的特征为在7位连有优异第三代头孢菌素共有的2-氨基噻唑-甲氧亚胺基乙酰基侧链和3位存在的季胺基团。其季胺基团与分子中羧基形成内盐。具有较低-内酰胺酶亲和性与诱导性,可通过革兰阴性菌外膜孔道迅速扩散到细菌周质并维持高浓度,对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合力强。因此其抗菌活性更强,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并且对-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酶和染色体酶稳定,穿透力高。,半合成头孢菌素构效关系,7位侧链引入亲酯性基团,如苯环、噻吩、含氮杂环并在3位引入杂环,可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如第一代的头孢菌素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和头孢
16、匹林。7位酰胺的位引入亲水性基团SO3H、NH2、COOH,可扩大抗菌谱得到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来星等,此类药物对绿脓杆菌的外壁有很高的渗透作用,此基团的引入既可增加了口服吸收,也极大地改变抗菌活性对酶的稳定性。若同时用CH3、Cl或含氮杂环取代基替代3位上的取代基,除改进口服吸收外还可使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绿脓杆菌都有效。,半合成头孢菌素构效关系,带有7-为顺式-甲氧亚胺基-2-氨噻唑的侧链可提高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增强了对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渗透,从而扩大了抗菌谱。这主要由于发现引入肟后,甲氧基可占据靠-内酰胺羰基的位置。阻止酶分子对-内酰环的接近。而使药物具有耐酶、广谱的性质。7位侧
17、链肟型的甲氧基改变成羧基,可避免交叉过敏,如将头孢噻肟改造成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口服后血药浓度高,持续时间长,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3位改造,如乙酰甲氧基被CH3、Cl等基团取代可增强抗菌活性,并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对细胞的渗透性等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为了克服头孢菌素半衰期短,代谢不稳定,对-内酰胺酶缺乏稳定的缺点,除在7-氨基上引入不同的酰基外,在3-甲基位置上以多种硫代杂环取代乙酰氧基。其硫代杂环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如环的大小、位置、杂原子的类型数目、芳香性和亲水性等均与其抗菌活性活性有关。用带有酸性功能基的杂环替代乙酰基,使蛋白结合力增强,在血浆中半衰期长,成为长效抗生素。,半
18、合成头孢菌素构效关系,2位羧基是抗菌活性基团,不能改变,为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利用前药原理可制成酯,改善了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在体内迅速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而释放促原药发挥作用,延长了作用时间。第四代头孢菌素品种逐渐增多,其特点是3位含有带正电荷季铵,正电荷增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力。并对-内酰胺酶显示低亲合性。7位引入甲氧基的衍生物为头霉素类,由于甲氧基的空间位阻作用,阻滞内酰胺环与酶分子接近,增加了药物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提高对厌氧菌的活性。但如果继续增大烷氧基的体积,将极大减少其抗菌活性。,半合成头孢菌素构效关系,5位S用生物电子等排体-O-、-CH2-取代时,分别称为氧头孢
19、菌素和碳头孢烯类。碳头孢烯为一类新的-内酰胺抗生素,由于立体位阻作用使药物耐-内酰胺酶,具有广谱、耐酶、长效的性质。-CH2-取代S原子后,还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氧头孢菌素由于氧原子比硫原子体积小,两面角小,使母核环张力增大,所以其抗菌活性增强,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显著并且还改善了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半合成头孢菌素构效关系,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相同;对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艾希菌、肺炎杆菌的抗菌活性比广谱青霉素强;抗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的活性不如青霉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沙雷菌无效;对青霉素酶稳定,但易被头孢菌素酶分解。,第一代头孢菌
20、素的特征,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微弱;抗革兰氏阴性菌如流感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增强;某些品种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和头孢替坦对厌氧菌有效;某些品种如头孢孟多和头孢替安对青霉素酶稳定,但可被头孢菌素酶分解,但头孢呋辛对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都稳定。,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征,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不如第一代和第二代,但头孢唑喃和氟氧头孢除外;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优于第二代,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扩展到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和拟杆菌;头孢哌酮、头孢他丁、头孢咪唑和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孢菌也有效;对大部分-内酰胺酶(包括TEM
21、-1、TEM-2和SHV-1等质粒介导的广谱-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超广谱-内酰胺酶分解。头孢米诺、头孢替坦和头孢拉腙等在7位上具有甲氧基的头霉素类衍生物对大部分-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内酰胺酶都很稳定。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比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优,其除具有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外,还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一些耐药菌有效,故也被称之为超广谱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征,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可通过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孔道迅速扩散到细菌周质并维持高浓度;具有较低的-内酰胺酶亲和性与诱导性,对染色体介导的和部分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稳定。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
22、活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增强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特别是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活性。,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征,各代头孢菌素特点比较,不同头孢菌素有不同的抗菌特性:就抗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而言,以第一代最优,第二代、第四代次之,第三代最差;对革兰阴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假单孢杆菌等,抗菌最强的是第四代,依次是第三、二、一代。若用来治疗革兰阳性菌,宜用第一代,而阴性菌就应选用第四代。,各代头孢菌素特点比较,不同头孢菌素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头孢唑啉钠(先锋霉素)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中抗菌作用强,药物浓度较高的品种,因此,常用于较重感染者的治疗;头孢拉定(先锋霉素,第一代),抗菌作用虽
23、然较差,因其毒副作用较小,故常用于老人、小儿、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一般感染;头孢曲松钠(第三代)因其在肝、胆系统及脑脊液中的浓度高,故特别适用于这些部位的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者的感染;而头孢他啶(第三代)更适用于铜绿假单孢杆菌、沙霉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的感染。,非经典的-内酰胺抗生素和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氧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烷砜类抗生素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 单环-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沙纳霉素 亚安培南,构效关系发现在4位引入取代基,其空间位阻增加,可对肾脱氢肽酶的稳定性增加,但抗菌活性明显下降。而在3位引入亚氨基,
24、不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对肾脱氢肽酶的稳定性。将对沙纳霉素的氨基进行化学结构修饰上得到亚安培南(Imipenem),提高了其化学稳定性。它通过细菌孔道扩散,对大多数-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亚安培南的抗菌活性和抑酶作用均比沙纳霉素强,尤其对脆弱杆菌、绿脓杆菌有高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的次甲基的夹角比硫原子小,加之C-2与C-3间的双键存在使二氢吡咯环成一个平面结构;而青霉素的氢化噻唑环成向外扭曲状。这一结构特征使得沙纳霉素不太稳定,也给分离纯化带来了困难。在碳青霉烯的3位有一个端基为氨基的侧链,会向-内酰胺的羰基进行亲核性进攻,导致其开环失效。6位的氢原子处于S构型,这和青霉素的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类 微生物 药物 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