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ppt
《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4章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概 述,Thus the differential transcription of different genes largely determines the actions and properties of cells.,生命的一个基本现象,哪些基因被转录,转录的效率如何。,mRNA类型,mRNA数量。,蛋白质的类型,蛋白质的数量。,特定细胞的功能和属性。,第一节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生物的DNA:单个裸露的DNA 不编码占5%转录和翻译同一时间、地点进行 转录水平调控为主,兼有翻译水平调控,根据基因表达产物可划分:组成型蛋白:基因表达不
2、受时期、部位、环境 影响组成型表达。调节型蛋白/适应型蛋白:基因表达受时期、部位、环境影响非组成型表达。一种生物的整套遗传密码可以比作一本密码字典,该种生物的每个细胞中都有这本字典。为什么基因只有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细胞内和应该发挥作用的时间才能呈现活化状态?结论:必然有一个基因调控系统在发挥作用。,基因调控主要在三个水平上进行:.DNA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一、转录的起始 转录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RNA合成的酶系;2、RNA合成起始和终止信号,即DNA分子上的特定序列。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实现转录调控,改变细胞的表型,从而实现细胞生
3、理状态和环境的变化。,(一)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大肠杆的的RNA聚合酶:由5个亚基组成,即2,有时还有2个 亚基。以2组成的酶称全酶。亚基与其他亚基结合较松弛,易从全酶上解离;其余部分2称为核心酶(core enzyme)。,在大肠杆菌中还发现一种新的因子,称为因子,因此将含有亚基的全酶称为全酶I,含有亚基的称为全酶。二者的不同在于:全酶可以利用双链DNA为模板合成po1yA)。亚基作用:参与启动子的识别和结合以及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异构化。细胞内哪条DNA链被转录、转录方向与转录起点的选择都与亚基有关。,离体实验表明:全酶所转录的RNA和细胞内所转录出的RNA,其起始点
4、相同,序列相同,若仅用核心酶进行转录,则模扳链和起始点的选择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同一段DNA的两条链都被转录。由此可见:亚基对识别DNA链上的转录信号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核心酶和启动子之间的桥梁。因子的取代在细胞发育和对环境应答的反应中起主导作用。如在枯草杆菌中就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因子(P227表91),核心酶的亚基作用:对RNA聚合酶的功能至关重要,参与RNA合成、终止信号的识别。由于亚基与RNA的前体核昔三磷酸具有很高亲和力,推测它可能参与底物的结合,以及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亚基作用:可使聚合酶结合到模板DNA上。亚基作用:游离状态,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参与全酶同启动子的牢固结合
5、。,RNA聚合酶体积很大,横跨近60个碱基,而解旋的DNA区域可能不到17个碱基。当聚合酶按53方向延伸RNA链时,解旋的DNA区域也随之移动。靠近3端的DNA不断解旋。同时在5端重新形成DNA双链,不断将RNA-DNA杂合链中的RNA链挤出。,(二)启动子(promoter):转录的起始是基因表达的关键阶段,启动子就是连接在基因3端上游的DNA序列,其长度从100 bp到200 bp不等,是转录起始时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特定部位,但其本身并不被转录。,在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是一个转录单位,通常将mRNA开始的一个核苷酸定为o点(即+1)。由此向右常称为下游(downstream),其核苷酸
6、依次编为正序号;起始点左例称为上游(upstream),其核苷酸则依次以负号表示,紧接起始点左侧的核苷酸为-1。,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含有同源序列。整个启动子包括两个部分:其上游部分是CAP-cAMP结合位点,下游部分是RNA聚合酶的进入位点。(P228-229),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CAP,代谢分解物基因激活蛋白,二、转录的终止(一)终止子及其结构:1、概念:DNA上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一段序列称为终止子(terminator),是一个基因的末端或是一个操纵子的末端的一段特定序列。2、类型:强终止子和弱终止子强终止子:不依赖于Rho蛋白质辅助因子
7、而能实现终止作用,这类终止子属于强终止子;弱终止子:依赖于Rho蛋白糖助因子才能实现终止作用,这类终止子属于弱终止子。蛋白质辅助因子称为释放因子,通常称为因子。,所有原核生物的终止子共同的序列特征:即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结构,因而所产生的mRNA可形成茎环状的发夹结构,它可使RNA聚合酶的移动停止或减缓。回文结构中富含GC对,在回文序列的下游常有68个AU对,因此这段终止子转录后形成的RNA具有与A相对应的寡聚U,是使RNA聚合酶脱离模板的信号。,依赖子因子的终止子 其回文序列中GC对含量较少,回文序列下方没有固定结构,其AU对含量也较低,因而是弱终止子,必需有因子存在时才发生终止作用;
8、这也就是说依赖于因子的终止子由于其茎环结构常较短,在没有因子时这种茎环结构不稳定。即如果没有因子存在RNA聚合酶会继续转录下去,这就称为通读(read through),当因子存在时,转录才能终止。,在强终止子中,由于其DNA模板上富含GC而使转录出的RNA上富含C和G,于是RNA与模板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成为DNARNA杂合分子,从而阻碍DNA聚合酶的前进而有利于终止。(二)因子辅助终止作用的机理,(三)基因表达的极性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原核基因表达时,其转录出来的mRNA随即进行翻译,这时整个mRNA都覆盖着核糖体,因子无法接近mRNA而RNA聚合酶早已越过前面的基因的依赖因子的终止子,
9、所以转录实际上并不停止而是继续转录后续基因。如果在某一基因的依赖于的终止子之前发生无义突变,核糖体便从无义密码子上解离下来,翻译停止,核糖体不再进入到mRNA上无义密码子以后的位置上。于是就可以自由进入RNA并移动,直到赶上停留在终止子上的RNA聚合酶。结果使RNA聚合酶释放,不能再转录下游基因。,概念:基因表达的极性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同一转录单位里,由于一个基因的无义突变,阻碍了其后续基因表达的效应就称为基因表达的极性现象。除了无义突变可以导致极性现象外,插入序列IS1、IS2等DNA片段插入到操纵子的基因中也会发生极性现象。,因子也可发生突变,其效应的基本性质是使终止作用出现故障。突变常可
10、抑制极性效应,这是因为其突变很可能减弱了对无义密码子后面的中间终止子的作用,这样翻译的终止并不会使转录也停顿,且远离无义突变的DNA区段还可以被重新覆盖的核糖体继续翻译,(四)抗终止作用 因子的作用可以被抗终止因子所抵消,这样,RNA聚合酶便可通过终止子(依赖于因子的)继续转录后面的基因。这种现象称为抗终止作用(anti一termination)。,抗终止作用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见于噬菌体的时序控制。噬菌体基因在裂解过程中的表达分前早期、晚早期和晚期3个阶段进行,其早期基因与晚期基因以终止子相隔。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胞,首先借助宿主的RNA聚合酶转录前早期基因,由此获得的表达产物N蛋白是一种抗终止因子
11、,它与RNA聚合酶作用使后者越过左右两个终止子继续转录,实现晚早期基因表达。,三、原核生物RNA的加工(P233-235)四、SD序列与翻译效率核糖体结合保护降解法:测定mRNA 上核糖体起始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在抑制多肽链伸长的条件下,当翻译起始时,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位点已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于是加入核酸酶使未与核糖体结合的 mRNA的区段降解,而有核糖体结合区域则受到保护。,在细菌中受核糖体保护的起始序列约3540个碱基长,其中包含起始密码子AUG。在起始密码子上游约47个核苷酸之前还有一段富含嘌吟的5AGGAGG3短小序列,它可以与16S rRNA3端的 3UCCUCC5区段完全互补。m
12、RNA上的这段序列称为 Shine Dalgarno 序列(简称SD序列)。,SD序列与16S rRNA序列互补的程度以及从起始密码子AUG到嘌呤片段的距离也都强烈地影响翻译起始的效率。不同基因的mRNA有不同的SD序列,它们与16S rRNA的结合能力也不同,从而控制着单位时间内翻译过程中起始复合物形成的数目,最终控制着翻译的速度。,第二节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一、操纵子与操纵子模型操纵子学说/操纵子模型:F.Jacob、J.Mond(1960)E.coli lac operon(1965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操纵子:核酸分子上调控基因转录活性的基本单元,由结构基因、操作子(O)和启
13、动子(P)组成。转录、翻译、合成蛋白 结合调节蛋白 结合RNA聚合酶,操纵子(operon)模型,调控蛋白的作用机制,注:R:Regulator P:Promoter O:Operator 正调控系统中的正调控蛋白又被称为无辅基诱导蛋白(apoinducer)负调控系统中的负调控蛋白又被称为阻遏蛋白(repressor),二、正调控与负调控调节基因 RNA 调节蛋白 正调节蛋白+操作子 结构基因转录、表达 基因失活,结构基因不表达(正控制/正调节)负调节蛋白+操作子 结构基因转录、表达 基因失活,结构基因组成型表达(负控制/负调节),根据调节蛋白基因突变失活所产生的后果,可分:隐性的组成型表达
14、负控制系统 结构基因处于不可诱导状态正控制系统 根据辅因子(小分子)结合后调控效果,可分:开启调控系统中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 诱导 关闭调控系统中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 阻遏,操纵子调控系统的基本类型,可诱导负控制系统可诱导正控制系统可阻遏负控制系统可阻遏正控制系统,正调控与负调控并非互相排斥的两种机制,而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需要,有的系统既有正调控又有负调控;原核生物以负调控为主,真核生物以正调控为主;降解代谢途径中既有正调控又有负调控;合成代谢途径中一般以负调控来控制产物自身的合成。,如: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的调控需要三种酶参加:.-半乳糖酶: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渗透酶:增加糖的渗透,易于摄取
15、乳糖和半乳糖.转乙酰酶:-半乳糖转变成乙酰半乳糖大量乳糖时:大肠杆菌三种酶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分钟即可达到千倍以上,这三种酶能够成比例地增加.乳糖消耗完:这三种酶的合成也即同时停止.,三、细菌的乳糖代谢可诱导系统,1.乳糖操纵子的负调控(negative control),从1946年起及随后的10年,Jacques Monod、Joshua Lederberg、Francois Jacob以及Andre Lwoff 对乳糖代谢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乳糖代谢的可诱导性(induciable),当培养基中有葡萄糖(glucose)时,细菌中代谢半乳糖(galactose)的酶
16、非常少。,(2)乳糖代谢系统的基因组成,乳糖(lactose)既是底物(substrate)又起到了诱导物(inducer)的作用。,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当培养基中有乳糖(lactose),而无葡萄糖时,细菌中专门代谢乳糖的酶类就迅速增加。,Joshua Lederberg为了研究乳糖代谢的三个酶的基因,分离了大量的突变体(lac-),并经过遗传作图发现它们是紧密连锁的:Z-Y-A,同时发现它们是被同时诱导转录的。,操纵子(operon):,与乳糖代谢有关的几个酶的基因成簇(cluster)排列,形成一个共同的调节单位操纵子。,由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和上
17、游相邻的控制区(regulatory region)组成。,lacZ:,编码-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四聚体,分解乳糖。,i)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乳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苷酶,lacY:,编码-半乳糖苷透性酶(permeasae)。,膜蛋白,将半乳糖转运到细胞中。,lacA:,编码-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transacetylase)。,把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转移到-半乳糖苷上。,二聚体。,ii)控制区,乳糖是如何诱导相关的酶合成的?,a.安慰诱导物(gratuitous inducer),IPTG(isopropylthiogalactosi
18、de)是乳糖的类似物,能诱导乳糖代谢酶合成,但不会被分解。,IPTG的发现说明:诱导并不一定需要乳糖。,没有乳糖,代谢酶照样合成(不需要诱导)。,遗传作图发现:,这种突变(lacOc)的基因紧密连锁在结构基因的上游(operator region)。,另一个组成型突变(lacI-)作图的结果是在离结构基因不远处。,b.组成型突变(constitutive mutants),(3)操纵子模型(Operon Model),1960年,Jacob和Monod提出了操纵子模型,说明乳糖诱导代谢是一个负控制(negative control)。,获1965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操纵子模型对乳糖诱导
19、效应的解释,i)要点:,lacI 编码了一个阻遏物(repressor),与结构基因附近的一个“假想”位置(命名为operator site)结合(binding),抑制了结构基因的启动子(promotor),从而抑制结构基因的转录。,该阻遏物能变构(allosteric)。即它还能与乳糖结合,改变构像而丧失了与operator DNA结合的能力,结构基因才能够转录表达。,ii)操纵子的组分,实际上,真正的诱导物是乳糖的异构体(isomer)异乳糖(allolactose)。,iii)操纵子的工作过程,iv)组成型突变,lacOc,lacI-,动画演示,Lac操乳糖操纵子.avi纵子,Lac操
20、纵子O突变,Lac操纵子I突变,Lac操纵子I超突变,对模型的遗传学验证,根据操纵子模型的原理,可以预测:,i)模型预测,a.lacI基因产物是个可扩散的(diffusible)蛋白。,b.O区(operator region)在调节过程中起作用,但不编码产物。,c.O区必须紧靠结构基因。,ii)PaJaMo实验验证,Pardee、Jacob、Monod设计了历史性的实验来检验他们的模型的预测是否正确。,a.实验原理,大肠杆菌的F因子(F factor)转化。,F 因子是E.coli 的一种质粒(plasmid)。F+菌株能通过结合(conjugation)把它的F 因子传给F-细胞。并且还能
21、把染色体的部分DNA也带过去。,b.实验过程,通过F因子,给lacI-或lacOc的突变菌输入野生型lacI或lacO基因,观察其对-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实验1:,组成型突变lacI-lacZ+,F菌株F lacI+lacZ-,乳糖诱导型菌,说明F菌株的lacI+能弥补原菌株的lacI-缺陷。,即:lacI对lacZ是反式作用(trans-acting)。,组成型突变lacI+lacOc lacZ+,F菌株F lacI+lacO+lacZ-,组成型表达,实验2:,说明F菌株的lacO+不能弥补原菌株的lacOc缺陷。,即:lacO对lacZ是顺式作用(cis-acting)。,实验3,la
22、cI超突变(lacIs)编码的阻遏物不能与乳糖结合,所以总是结合在O区的DNA上,使lacZ不能表达。,野生型lacI+lacZ+,F菌株超突变F lacIs lacZ+,组成型不表达,说明超突变lacIs 编码的阻遏物能作用于野生型菌操纵子的O区。,利用超突变:,(4)操纵子模型的意义,Jacob和Monod1961年发表的操纵子理论是遗传学的的一个里程碑(landmark)。,他们所做的酶活性诱导测定对当时的生物化学同行来说都是个难题。,用遗传分析结果推论出分子生物学模型。,提出了蛋白质与DNA结合的概念。,描述了“阻遏物”的调节因子概念(尽管并不知道它是蛋白质还是RNA)。,当时人们刚知
23、道mRNA,对转录的细节一无所知。,(5)阻遏物的分离和鉴定,阻遏物的含量极少,每细胞不超过10份。,直到1966年,Walter Gilbert和Benno Muller-Hill从lacI的超量突变菌株中,利用透析(dialysis)的方法,通过IPTG与阻遏物的结合作用,分离到了这个蛋白质。,Gilbert及其同事又用放射自显影证明它能与lacO DNA结合。,分离,鉴定,放射性标记的阻遏物能与野生型O区结合,放射性标记的阻遏物不能与突变型O区结合,Lac 阻遏物的空间结构,两个binding domian:,四聚体聚合区,C,N,一个四聚体聚合区,阻遏物与DNA的结合,i)电镜观察,L
24、ac repressor,ii)X-ray分析,两个单体结合在一个完整的lacO区;,四聚体可以结合两个lacO。,iii)DNA测序分析,阻遏物所结合的DNA有26bp(-5+21)。位于RNA多聚酶结合部位的下游内部。,GTGGAATTGTGAGCGGATAACAATTT,ATG,mRNA,protein,RNA pol binding site,repressor binding site,对称轴,2.乳糖操纵子的正调控(positive control),Jacob-Monod 模型没能回答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E.coli 在既含有葡萄糖(glucose)又含有乳糖的(lacto
25、se)的培养基(medium)中不启动lac 操纵子的转录?,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emerged from molecular studies carried out long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operon theory.,(1)正调控因子(positive regulator),在有些启动子上,RNA pol结合后并不能启动转录。必须一个激活因子(正调节因子)的帮助才能打开DNA双链。,CAP(cAMP activator protein)是lac operon的正调节因子。,(2)CAP的作用原理,cAMP与CAP结合,激活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基因 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