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 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2、理解诗题。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
2、步感知诗人的心情。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4、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
3、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5、理解后两句。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三、熟读背诵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四、默写全诗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4、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2、自由吟读。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二、试讲诗意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三、深入体会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四、品味对偶的表
5、现手法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五、体会名句的引用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
6、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六、布置作业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2、背诵第5课【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庐山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2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
7、容:学习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_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
8、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1、请结合课文注
9、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二、自学古诗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生自学,师巡回指导三、理解古诗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谁能试着读一读?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
10、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
11、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更具有条理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
12、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四、领悟诗情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出示课件5:地球),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出示课件6: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
13、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五、古诗赏析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诗、庐山独夜。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三首古诗。六、升华主题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出示课件8.七、快乐作
14、业。附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南宋诗人陆游,
15、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出示课件:课题。2、提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二、展示学习成果(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我会读、写生字词。(出示课件)莫、腊、浑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如:腊、浑
16、等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出示课件)4、我会完成课后思考题。(出示课件)(二)学文悟情展示1、我会读。按节奏读古诗。(出示课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2、我会悟(1)悟文本(出示课件)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吗?(出示课件: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出示课件)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吗?(出示课件: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2)悟写法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
17、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三)创作性展示1.展示个性感受前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后两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学了这首诗,我们从中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课件)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2、会读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吗?(出示课件)3、展示心得体会。三、知识拓展延伸(出示课件)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四、作业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板书设计游山西
18、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_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20、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
2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
22、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_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_者迷,旁观者清”的人
23、生哲理。四、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4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
24、习。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25、一)理解第一、二句诗。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理解第三、四句诗。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
26、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
27、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 第二首诗。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2、导入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2、各组汇报交流。(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28、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
29、摘抄或写体会。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5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绝句这首诗。教学步骤 :(一)导入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二)自学绝句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
30、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2.教师范读。强调多音字:行(hng)泊(b)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白鹭(l):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东吴(w):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鸣:这里指鸟叫。翠柳:绿色的柳树。青天:蔚蓝色的天空。含(hn):包含。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1)指名读诗句
31、。(2)练说每句诗意。(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1)指导朗读。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读。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三)体会写法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
32、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五)布置作业1.练说诗意。2.默写全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背诵绝句。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2.交代学习方法。(1)今天,
33、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2)出示“五读法”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1.揭题,解题。(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1)一读通,咬准音。正字:朝(zho)还(hun)重(chng)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
34、),猿(左右结构)(2)二读懂,知大意。朝:早晨。辞:辞别、离开。还:返回。啼不住:不停地叫。轻舟:轻快的小船。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3)三读精,解词义。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
35、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指导朗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第二层是写
36、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
37、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顺水行船(客观);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五)板书设计教案点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