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课件.doc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求甚解》教学课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求甚解教学课件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1一、教学目的: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2.安排两课时。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
2、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中,_、_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二)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3、,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三)解释词语:会意:会心。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死抠:k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四)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4、1自然段)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议论的核心。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
5、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
6、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五)布置作业:练习二、三、五不求甚解教学课件2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指导学生整理*的结构提纲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理清*写作思路教学难点:理清*写作思路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指导学生理清*的思路。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理清*写作思路教学难点:初步理清*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1、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7、导入。2、题解: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二、作者介绍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说的这样委婉?五、问题讨论“不求甚解”最早是谁说的?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完整地来理解这句话吗?“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容易吗?那么真正的会意容易吗?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六、小结板书设计不求甚解马南村
8、作者:原名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话。好读书(前提)不求甚解(要诀)会意要虚心不求甚解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指导学生理清*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写作思路2、理清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清*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所学内容。二、问题讨论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
9、么关系?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呢?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7、*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四、拓展延伸。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班门弄斧”辩“滥竽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
10、,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敢于向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五、作业1、复习:抄写字词。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结构提纲:驳立提出错误观点引原文阐释关系揭示正确含义举例说明引例子进一步说明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不求甚解教学课件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11、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广博。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3.理解论证思路,了解文艺随笔的特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导入“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和贬义。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邓拓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阅读课文仔细阅读课文,读懂每个句子,勾画疑难。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一、领会*主旨1.“不求甚解”的出处。2.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加上标点并翻译。3.作者认为“不
12、求甚解”包含哪两层意思?据此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第4段)主旨: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不是说读书不需要认真,马马虎虎,粗知大意即可?作者在哪一段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述?第7段作了补充论述,使论证严密。二、学习论证方法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1)举例论证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B.举诸葛亮的例子,论证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注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时,是否只是列举事例?第5段的句和第6段的句能否删除?这些语句紧扣作者观点对事例加以分析论
13、证。写议论文,不可只列举事例。(2)道理论证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的态度。除引用外,仍有分析论证。三、理解论证思路1.梳理思路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2.燕山夜话的写作“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邓拓燕山夜话是作者(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的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3.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
14、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四、拓展延伸1.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一谈。不求甚解教学课件4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
15、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求甚解 教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