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Company Logo,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特质论与情境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特质论强调个体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而情境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否认具有跨时间和稳定性和跨情境的普遍性的特质。二者争论的结果是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林顿和卡丁纳)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2、(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戴维波普诺)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沙莲香),(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1)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社会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而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原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会
3、受到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本尼迪克特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他认为这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课本225、226),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玛格丽特米德在萨摩亚群岛进行原始社会人类青春期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研究。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她指出萨摩亚的青少年从未经历过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危机”。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课本225)2.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
4、人)进行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两性角色的研究。,在阿拉佩什人中、男女角色同美国人差不多,讲礼貌、很文雅、不轻易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和、对家庭负责人。在蒙杜古马人中,不论男女都非常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有女性、不管小孩;女人也表现出粗鲁、嫉妒、自私、攻击性、缺乏母性。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的气质刚好与一般社会相反。妇女性格开朗,做事精明,管理生产,操持家务;而男人则多愁善感,喜欢打扮,爱好艺术,不管生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二、林顿
5、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1)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主要是父母的育儿方式)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2)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代表人物:林顿与卡丁纳理论来源:弗洛伊德、博厄斯主要观点:文化塑造人格;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具有能动作用;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一)文化与制度,文化,是
6、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性态度等。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文化一方面促进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限制个体需要,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制度,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思想和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它,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制度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一)文化与制度,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卫生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初级制度是儿童必须面对的基本规范
7、,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仪式与信仰、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人格,是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个成员都有共享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与结构,就是所谓的基本人格类型与基本人格结构。,(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文化的基本制度正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
8、化的基本制度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每个人具体的人格需要具体地分析其所处的环境和早期经验,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解释。,(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人格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与适应性文化。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了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投射作用: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不同,在遇到挫折时投射与不同,因而通过不同投射创造出不同的次级文化制度,以缓解紧张。所以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例如,祈雨。
9、,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背景相脱离”。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沙利文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研究。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和自我动能是人际关系的方式,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所谓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
10、特性,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能量转换指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行为,可外显可内隐。自我系统是人格中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在个人心中的形象;,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一)人格意象(人格化),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沙利文也关注焦虑,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很快婴儿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那就是选择性不注意。但是,象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一样,焦虑的暂时缓解是有代价的,由于对有关信息
11、的关注越来越少,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这种策略的另一后果是人们很快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这一过程被沙利文称为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的形成非常重要。他认为,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好的我(good 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坏的我(bad 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非我(not me)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按照沙利文的观
12、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除了对自己的人格化,人们还会形成对他人的人格化、对事物的人格化、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 能带来满足或安全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对事物的人格化 如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使它们具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像对待人一样。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 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往往是人格化的形象。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意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意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3、二)人格发展阶段,(三)精神病理学和人格治疗,精神疾病是由于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则是人际关系困境造成的。沙利文很少从遗传、机体或生物的方向去解释精神病。沙利文对精神病医学的具体贡献在精神分裂症方面。他反对当时医学界关于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彻底治愈的观点,主张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可能是早年与一个“坏母亲”的关系,也可能是以后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使个体产生严重焦虑,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将幻觉人格化为某种实体,不能将幻想或梦与现实区分开来,人格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的自信自尊遭到严重的破坏。既然精神分裂症是由失败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治疗措施就首先要
14、创设良好的人际情境。治疗师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交谈、梦的分析等治疗技术,使患者恢复健康的人格。沙利文采用他的治疗理论,取得了成效,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权威。,第二节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一、默里简介二、默里的人格理论(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三、默里的研究方法(主题统觉测验TAT),(一)提出者:Henry Murray,主题统觉测验(TAT)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具有多种的思想来源: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力观提出心因性需要;勒温的场论接受其环境压力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与压力交互作用理论。,(一)提出者:Henry Murray,默里发展了自己的动机理
15、论:核心概念需求:是大脑中一种可以被刺激所激活的力量。一旦被激活,会产生持续不断的活动直到它被克服或满足为止。默里对需求作了多种类型的分类:活动需求:指向活动过程的需求;效果需求:指向活动目标的需求;,(二)Murray的人格理论,默里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需要与压力。所有行为源于特定的需要;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人在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行为。,默里对人格的界定:有目标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人格的动力结构是需要。需要具有目的性,使原有紧张情境向解除紧张的情境转化。,(二)Murray的人格理论,1.心因性需要,需要既有本能需要,又有心因性需要;默里非常
16、重视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心因性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的。莫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课本P232),1.心因性需要,面对困难情境:屈服、自暴自弃贬抑的心因性需要;克服障碍、磨炼意志成就的心因性需要;面对人际交往情境: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友好性交谈交往;冷落、排斥他人,对他人不关心拒绝;伤害、轻视、责怪他人攻击;,1.心因性需要,面对权威和有压力的情境:抗拒影响和压制,否认权威自主性;尊重并愿意随大流,与领导合作顺从;面对责备与惩罚情境:通过报复和还击拒绝承认失败抵抗;展现反社会或非习俗冲动避免责备避免责备;,2.压力,只了解需要还不足以预测行为;为了预测行为,引入了压
17、力概念。压力是与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以维持整洁的行为为例:有极强的秩序需要者,经常整理房间物品;秩序需要一般者,会在出现适当压力时进行整理,例如:有人要来,或者房间实现太乱了,等等;,2.压力,默里区分了两种情境,及其压力:现实情境及压力:即现实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虚拟情境及压力:个体在该情境中觉察到的压力(知觉)压力又可以分为两种个体的压力:个体对当时情境所持的独特看法和感受;双方认可的压力:一群个体对同一环境所持的共有的看法或感受。压力体现了个体的主动理解,比压力更重要。,3.默里的人格结构论,默里认为人格有4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自我理想。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互作用 郑雪版 人格 心理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