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与二泉映月.ppt
《二胡与二泉映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胡与二泉映月.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胡与二泉映月,武威第三中学 张武,二胡的产生与发展史,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到了宋代已有了马尾的胡琴,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二胡,二胡的构造,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琴筒、琴托、琴皮、,琴杆 琴轴,弓子,千斤 琴马,二胡分类,依据制琴产地可分为三类苏州琴上海琴北京琴依据琴筒形状可分为四类圆筒二胡 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圆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名家名曲,阿 炳: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良宵 光明行刘文金: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陈耀星:战马奔腾、
2、陜北抒怀,阿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江苏无锡人。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22岁时父亲去世,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阿炳的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阿炳,阿炳故居,阿炳故居,阿炳夫妇及物品,阿炳的乐器,阿炳与二胡,由于阿炳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
3、。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也从此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阿炳与二泉映月,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的创作里程,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4、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
5、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轶闻趣事,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胡 二泉映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