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
《第五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糖 类 代 谢,生物体内的糖类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单糖的生物合成(糖异生)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简介),一、糖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作为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通过氧化释放大量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淀粉、糖原是重要生物能源。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如作为蛋白质和脂类、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合成的碳骨架。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糖。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糖可与蛋白质、脂类以共价键结合形成肽聚糖(或糖蛋白)或糖脂,存在生物膜中,担负着大分子及细胞间的相互识别。(glycobiology),二、糖的分类(据分子的
2、大小分类):单糖:在温和条件下不能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 寡糖(双糖):水解时每个分子产生2-10个 单糖残基多糖:能水解成多个单糖分子,属于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可达到数百万。,糖的分类 单糖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庚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己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甘露糖、山梨糖),吡喃葡萄糖,呋喃果糖,半乳糖,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还有以结合形式存在的纤维二糖。蔗糖是由-D-葡萄糖和-D-果糖各一分子按、(1,2糖苷键)键型缩合、失水形成的。它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双糖,1,2,非还原糖,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缩合、失水形成的
3、。其糖苷键型为(14)。麦芽糖分子内有一个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具有还原性。,1,4,半乳糖,葡萄糖,乳糖:是还原糖,存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及高等植物的花粉管及微生物中,多糖 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贮藏多糖。用热水处理淀粉时,可溶的一部分为“直链淀粉”,另一部分不能溶解的为“支链淀粉”。,淀粉,直链淀粉中葡萄糖以-1,4糖苷键缩合而成。每个直链淀粉分子只有一个还原端基和一个非还原端基。遇碘显蓝紫色,分子量在10000-50000之间。,碘与直链淀粉靠范德华力结合,支链淀粉中葡萄糖主要以-1,4糖苷键相连,少数以-1,6糖苷键相连,所以支链淀粉具有很多分支。
4、遇碘显紫色或紫红色。,分子量在50000-100000,支链淀粉,糖原 糖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贮藏多糖,相当于植物体内贮存的淀粉,也叫动物淀粉。高等动物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糖原。其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糖原,遇碘显红色,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蔗糖+H2O 葡萄糖+果糖 66.5-20.4,一、蔗糖的酶促降解,1、蔗糖酶途径,2、蔗糖合酶途径,ADPGGDPGCDPGUDPG,作为多糖合成的底物,淀粉的水解 淀粉的磷酸解,二、淀粉的降解,淀粉的水解,-淀粉酶-淀粉酶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直链淀粉 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
5、+低聚糖的混合物 支链淀粉 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极限糊精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1、-淀粉酶(-amylase),是淀粉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 麦芽糖+-极限糊精-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2、-淀粉酶(-amylase),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淀粉酶不耐酸,pH3时失活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活性广泛分
6、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唾液和胰液中,-淀粉酶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主要存在植物体中,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蔗糖+H2O 葡萄糖+果糖 66.5-20.4,一、蔗糖的酶促降解,1、蔗糖酶途径,2、蔗糖合酶途径,ADPGGDPGCDPGUDPG,作为多糖合成的底物,淀粉的水解,-淀粉酶-淀粉酶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水解-1,6糖苷键,将及-淀粉酶作用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1,6糖苷键。,3、R-酶(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催化麦
7、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4种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4、麦芽糖酶(-葡萄糖苷酶),(二)淀粉的磷酸解,磷酸化酶转移酶与脱支酶,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直链淀粉 G-1-P 支链淀粉 G-1-P+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酸化酶极限糊精。,1、磷酸化酶,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支酶共同作用将支链淀粉彻底降解为G-1-P。,转移酶,磷酸化酶,G-1-P,2、转移酶与脱支酶,脱支酶,
8、三、糖原的降解,糖原主要为动物肝脏和骨骼肌中的贮能物质,且易动员。在肌肉中贮存糖原是为了肌肉收缩提供能源,而在肝脏中贮存糖原是为了维持血糖平衡。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转移酶、脱支酶催化进行。糖原+Pi 糖原+G-1-P(n残基)(n-1残基)糖原以颗粒状存在细胞质中,颗粒中除了有糖原外还有催化其合成与分解的酶及调节蛋白。脑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需要葡萄糖140g。转移酶、脱支酶在同一个肽链上的两个催化酶。,G-1-P,糖的分类及降解,蔗糖的降解(蔗糖酶或转化酶)淀粉的降解:淀粉的水解-淀粉酶-淀粉酶 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 淀粉的磷酸解淀粉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支酶。糖原的磷酸解:磷酸化酶和转
9、移酶、脱支酶单糖的降解,小结,第三节 糖酵解,定义: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1940年被阐明。(研究历史)Embden,Meyerhof,Parnas等人贡献最多,故糖酵解过程一也叫Embdem-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一、糖酵解过程二、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三、糖酵解的意义四、糖酵解的控制五、丙酮酸的去路,一、糖酵解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共分4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若干反应:,(1)第一阶段: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2+,1,2,3,2+,ATP,提高糖的能量水平糖磷酸化后
10、不能穿膜,底物,2+,2+,1,2,3,在所有细胞内都有己糖激酶,对六碳糖均起作用.在肝脏中有葡萄糖激酶,调节G水平.磷酸果糖激酶是变构酶。从兔子中分离出三种同工酶。其他二价阳离子也可作为激活剂,但体内选择镁离子。,(2)第二阶段: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4,5,但在体内反应朝向3-磷酸甘油醛方向进行.异构酶催化的反应是很快的.,(3)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 2-磷酸甘油酸(氧化和磷酸化偶连),6,7,2+,8,ATP,NADH+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碘乙酸通过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巯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砷酸盐(AsO3-4)破坏1,3-二磷酸甘油酸的形成,Pi,2、3-二
11、磷酸甘油酸是辅助因子2、3-二磷酸甘油酸是辅助因子。是辅助因子2.3-二磷酸甘油酸是变位酶的辅助因子。砷酸盐(AsO3-4)是解偶联剂。有砷酸盐存在是反应照常进行,但不能形成高能磷酸键。,(4)第四阶段: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9,10,ATP,Mg2+与烯醇化酶紧密结合,而F-与Mg2+结合,则氟化物是该酶的抑制剂,H2O,pH=7,11,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合成ATP的过程。,葡萄糖+2Pi+2ADP+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有氧时,2NADH进入线粒体(苹果酸穿梭)经呼吸链氧化又可产生5分子ATP,再加上由
12、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形成的2个ATP,故共可产生2+5=7分子ATP(沈同第三版)无氧时,2NADH还原丙酮酸,生成2分子乳酸或乙醇,故净产生2分子ATP,二、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1、糖酵解是存在一切生物体内糖分解代谢的普遍途径 2、通过糖酵解使葡萄糖降解生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尤其对厌氧生物是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3、糖酵解途径为其他代谢途径提供中间产物(提供碳骨架),如6-磷酸葡萄糖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底物;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合成脂肪 4、是糖有氧分解的准备阶段 5、由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的异生途径基本为之逆过程,三、糖酵解的意义,细胞对酵解速度的调控是为了满足细胞对能量及碳骨架的需求。
13、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限速酶:在系列代谢反应中,若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比较慢,则其后的反应也随之减慢,将前面这一反应较慢的步骤称为限速步骤,催化该反应的酶称为限速酶。,四、糖酵解的调控,糖酵解的控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酶,酵解速度主要取决于该酶活性,因此它是一个限速酶。ATP:ATP是该酶的变构抑制剂,细胞内含有丰富的ATP时,此酶几乎无活性。柠檬酸:高含量的柠檬酸是碳骨架过剩的信号,柠檬酸通过增加ATP对该酶的抑
14、制作用而起抑制作用.丙酮酸激酶的调控:抑制剂:Ala、ATP、乙酰CoA、长链脂肪酸激活剂:F-1.6-2P ATP:变构抑制该酶活性。Ala:变构抑制该酶活性。丙氨酸是丙酮酸接受一个氨基形成的,丙氨酸浓度增加意味着丙酮酸作为丙氨酸的前体过量。F-2.62P由6-磷酸果糖来,所以又称之为前馈激活.别构调节 非竞争性抑制和能荷调节 变构调节,其它糖进入糖酵解途径,五、丙酮酸去路,(有氧),(无氧),1、酵母等微生物将丙酮酸转化为 乙醇和C2O,由葡萄糖转变为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葡萄糖+2Pi+2ADP+2H+2乙醇+2C2O+2ATP+2H2O,五、丙酮酸的去路,无氧条件下,动物细胞中不存在
15、丙酮酸脱羧酶。,2、丙酮酸生成乳酸,葡萄糖+2Pi+2ADP 2乳酸+2ATP+2H2O,动物在激烈运动时或由于呼吸、循环系统障碍而发生供氧不足时。生长在厌氧或相对厌氧条件下的许多细菌,无氧条件下,乳酸脱氢酶有绝对立体异构的选择性。,3、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CoA,参加TCA循环(柠檬酸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4、转化为脂肪酸或酮体。当细胞ATP水平较高时,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下降,乙酰CoA开始积累,可用作脂肪的合成或酮体的合成。,丙酮酸的有氧氧化及葡萄糖的有氧分解,(EPM),葡萄糖,丙酮酸脱氢酶系,丙酮酸的去路,(有氧),(无氧),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16、乙醇+C2O,乙酰 CoA,丙酮酸,乳酸,乙酰 CoA,糖酵解途径,(有氧或无氧),糖酵解(EMP),一、糖酵解过程二、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三、糖酵解的意义四、糖酵解的控制五、丙酮酸的去路,复 习,磷酸丙糖生成阶段,丙酮酸生成阶段,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而后经一系列氧化、脱羧生成CO2并再生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柠檬酸循环,亦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简称TCA循环。由于它是由H.A.Krebs(德国)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三羧酸循环在
17、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一.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三.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计量四.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六.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转变为乙酰CoA,这是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纽带:丙酮酸+CoA+NAD+乙酰CoA+CO2+NADH+H+,(一)、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反应不可逆,分5步进行,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一个十分大的多酶复合体,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三种不同的酶及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FAD,NAD+,CoA 及Mg2+六种辅助因子组装而成
18、。,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内容,缩写 肽链数 辅基 催化反应丙酮酸脱氢(羧)酶 E1 24 TPP 丙酮酸氧化脱羧二氢硫辛酸乙 E2 24 硫辛酸 将乙酰基转移到CoA 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E3 12 FAD 将还原型硫辛酰胺 转变为氧化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NAD+H+,丙酮酸脱羧酶,FAD,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CO2,乙酰硫辛酸,二氢硫辛酸,NADH+H+,TPP,硫辛酸,CoASH,NAD+,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形成酶复合体有什么好处呢?,中间产物在氨基酸臂作用下进入酶活性中心快速准确!(硫辛酰赖氨酰臂),1992年,science杂志上
19、报道了E2立体结构,丙酮酸氧化脱羧的调控,由丙酮酸到乙酰CoA是一个重要步骤,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所以此体系受到严密的调节控制:1、产物抑制:乙酰CoA抑制乙酰转移酶E2组分,NADH抑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组分。抑制效应被CoA和NAD+逆转。(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2、能荷调节:丙酮酸脱氢酶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3、可逆磷酸化作用的调节(共价修饰):丙酮酸脱氢酶E1的磷酸化状态无活性,反之有活性。4、砷化物与E2中的辅基硫辛酰胺形成无催化能力的砷化物。5、Ca2+激活丙酮酸脱氢酶E1,(二)乙酰CoA彻底氧化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的生成阶段,草酰乙酸 再生阶段,氧化脱 羧阶段,复 习
20、,磷酸丙糖生成阶段,丙酮酸生成阶段,丙酮酸的去路,(有氧),(无氧),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乙醇+C2O,乙酰 CoA,丙酮酸,乳酸,乙酰 CoA,糖酵解途径,(有氧或无氧),糖酵解的控制,丙酮酸氧化脱羧的调控,由丙酮酸到乙酰CoA是一个重要步骤,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所以此体系受到严密的调节控制:1、产物抑制:乙酰CoA抑制乙酰转移酶E2组分,NADH抑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组分。抑制效应被CoA和NAD+逆转。(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2、能荷调节:丙酮酸脱氢酶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3、可逆磷酸化作用的调节(共价修饰):丙酮酸脱氢酶E1的磷酸化状态无活性,反之有活性。4、砷化
21、物与E2中的辅基硫辛酰胺形成无催化能力的砷化物。5、Ca2+激活丙酮酸脱氢酶E1,TCA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草酰乙酸,C-CH3,S-COA,O,CH2,COO-,HO-C-COO-,COO-,CH2,柠檬酸合酶,+,H2O,COA,单向不可逆 可调控的限速步骤 氟乙酰CoA导致致死合成 常作为杀虫药,三羧酸,HO-CH,COO-,CH-COO-,COO-,CH2,柠檬酸异构化成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H2O,H2O,顺乌头酸,在pH7.0,25C的平衡态时,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90:4:6,柠檬酸,异柠檬酸,TCA第二阶段: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
22、A合成酶,由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NAD+,NADH+H+,H+,CO2,TCA中第一次氧化作用、脱羧过程 异柠檬酸脱氢酶为第二个调节酶(存在线粒体中的酶对NAD+专一性高;而对NADP+专一性强的酶即在线粒体中也在细胞质中)三羧酸到二羧酸的转变,草酰琥珀酸,-酮戊二酸,Mg 2+,-酮戊二酸氧化脱羧成为琥珀酰CO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COASH+NAD+,+NADH+H+CO2,TCA中第二次氧化作用、脱羧过程-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相似-酮戊二酸脱氢酶E1琥珀酰转移酶E2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TPP、硫辛酸、COA、FAD、NAD+
23、、Mg2+,-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调控,产物抑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受琥珀酰COA和NADH抑制;高能荷抑制Ca2+激活不受磷酸化影响,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酸,并产生GTP(琥珀酰COA 合成酶),GDP+Pi,GTP+HSCOA,TCA中唯一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步骤 GTP+ADP GDP+ATP,TCA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草酰乙酸,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FAD,+FADH2,TCA中第三次氧化的步骤 丙二酸为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开始四碳酸之间的转变,琥珀酸脱氢酶,HC,COOHCH2COOH,嵌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组分,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糖类 代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