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doc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2、作者(编者)对这两
3、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同;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不同;1、故事内容相异2、说明对象不同3、一个强调
4、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五、延伸阅读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六、布置作业完成点击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 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2、 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教学准备: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一、交流信息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
5、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2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来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二、了解寓言特点领会故事内容1提问:什么是寓言?2*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1自由回答.2集体交流复习旧知识以引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三、补充内
6、容加强理解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循表夜涉”: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思。1齐读。2自由交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讲了三则寓言故事。五、作业 兴趣题:选择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创作一集动画短篇或创作有连读几个画面的连环画。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3教学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3、把握*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教学难点:理
7、解*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二、介绍吕氏春秋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8、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3、翻译课文四、比较阅读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有什么相同之
9、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写作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D、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E、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2、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a、针对的错误: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认为事物是不会发展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b、语言特点:前者设问句,后者双重否定句。3、你认为作者写这两篇*的用意是什么?4、你认为文中所说的道理到现在还有显示意义吗?
10、你能结合当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吗?五、拓展迁移1、阅读循表夜涉,归纳异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2、通过练习课堂复习文中字词3、扩写文中两则故事其中的一则,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义。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4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2)弄懂寓言故事(3)解释默写(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
11、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教材分析:一、 了解“寓言”“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二、 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
12、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三、 思路结构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四、 写作特色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教学安排一、导入 新课(3分钟)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 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2) 守株待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吕氏春秋 春秋 教学 实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