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ppt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梁惠王上下.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梁上下),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
2、结果是不同的。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答:,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3、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2)分析上面
4、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1)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
5、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
6、。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答:,3、(1)D(喻证法)(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王说曰:“诗云:他
7、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
8、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
9、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4.(1)D(“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
10、指出过错就高兴。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做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答:,5答案(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梁惠王 上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