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睡眠与觉醒.ppt
《第12章 睡眠与觉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 睡眠与觉醒.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睡眠与觉醒,人类一生中1/3的时间将在睡眠中度过吃饭和娱乐也会占据另外的1/3时间在剩余1/3的生命中童年和各种教育占据1/3老年时期占据另外1/3因此,只有大约1/9的生命,大约不足10年时间,可以用于有效的工作,本章内容,睡眠的时相及其特点觉醒和睡眠的神经机制睡眠的功能睡眠觉醒关系失调,第一节 睡眠的时相及其特点,一、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生理特征,根据人类睡眠时出现的脑电图(EEG),眼动图(EOG)和肌电图(MEG)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人睡眠过程分为两个时相: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和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FWS)。,慢波睡眠又称浅
2、睡(light sleep),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 NREM)和同步睡眠(synchronized sleep);快波睡眠又称深睡(deep sleep),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和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PS)。成年人的慢波睡眠又可分为1-4个期相,它也有深浅之分。,觉醒与睡眠中常见的脑电图,波(8-13次/秒),波幅为0-50微伏,在清醒闭目不思考时出现。波(14-30次/秒),是觉醒时的兴奋脑波,典型的低幅快波。波(4-7次/秒),慢波睡眠1-2期出现。波
3、(0.5-3次/秒),波幅为20-200微伏,典型的高幅慢波,慢波睡眠3-4期出现。梭形波(大约14次/秒),为一组形似纺锤的波,在慢波2期出现。k-复合体,由一个正相波和一个负相波组成,在慢波2期出现。,觉醒与睡眠中常见的脑电图,次/秒,慢波睡眠1期:波,入睡开始慢波睡眠2期:波背景上出现梭形波和k-复合体,浅睡过程 慢波睡眠3期:波20%-50%慢波睡眠4期:波50%以上,深睡过程,慢波睡眠各期主要的脑电波,人在清醒状态、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时的EEG模式,两种类型睡眠时电生理反应的比较,慢波睡眠,快波睡眠,EEG高幅慢波(同步化波),EEG低幅快波(去同步化波),EMG肌肉有一定紧张度,E
4、MG肌肉完全松弛,EOG无明显眼动,EOG有快速眼动(50-60次/分),二、成人整夜睡眠过程,1.过程 一夜交替4-6次,平均周期约90分钟 觉醒 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1 2 3 4 3 2),睡眠期相,2、各期睡眠的时间分配:,慢波睡眠 1期 5 2期 49 3期 8 4期 14快波睡眠 24,两种睡眠状态的周期性交替:,一夜中慢波睡眠与REM睡眠周期性交替4-6次,每一周期约90-120min。两次REM睡眠间的时间间隔渐短,但每次的REM睡眠持续时间渐增加。青年人,REM睡眠占总睡眠的20-25%睡眠较深时期(时期3、4)主要在睡眠的前半段,较浅的睡眠时期和REM睡眠主要在睡眠时间的后
5、半,故清晨人易醒来.,觉醒状态只能进入SWS;SWS或REM均可直接觉醒。但REM自动觉醒可能性更大;,觉醒与两种睡眠状态的关系,决定睡眠质量主要在于慢波睡眠4期和快波睡眠所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比如临床上,对失眠的药物治疗原理主要是改变慢波睡眠的4期和快波睡眠在睡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三、睡眠的生理与生化改变,慢波睡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率下降、唾液分泌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脑温下降、全脑血流比安静时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生长素分泌在慢3-4出现高峰;少数人报告有梦,内容平淡,概念性思维性强,生动性弱。,特征:休闲的脑和可动的躯体,快波睡眠 植物性神经系统呈现出不规则的短暂变化,表现
6、为:心率与血压活动不平稳、脑血流量较安静时为多、脑温回升至觉醒水平,心绞痛和支气管哮喘易发;眼球快速运动脑桥、丘脑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层出现周期性高幅放电,称为PGO波。在惊觉时也有,可能代表对新异刺激的反应;80%的人报告有梦,内容生动离奇,知觉性强,视觉尤为突出。,特征:活跃的脑和麻痹的躯体,概括起来说,慢波睡眠是相对安静的睡眠,而快波睡眠则是相对活跃的睡眠;快波睡眠时脑的活动增强,代谢率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自主功能增强,但由于肌紧张减弱或消失,使其“运动”功能丧失,而慢波睡眠一般呈现出相反的状态。,第二节,觉醒和睡眠的神经机制,17世纪,人们才开始研究睡眠的脑机制。早期的理论认为睡眠是一
7、种被动的过程。近期,研究者开始深入到脑的内部,发现睡眠不是觉醒状态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一个主动过程。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发生和维持与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及其它一些脑区域的神经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脑内神经化学递质的动态变化有密切关系。,一、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1.要点:睡眠的本质是起源于大脑皮层广泛扩散的内抑制;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皮层下脑结构扩散中存在一定的时相,构成了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梦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普遍抑制的背景上大脑皮层细胞群局部兴奋活动的结果。,2、评价:阐明了睡眠发展过程中脑的宏观生理机制,并可解释一些与睡眠有关的精神病理现象。但由于形成于20世纪1
8、0-20年代,历史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露睡眠的本质。,二、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1、电生理技术发现,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会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已有资料证实,无论是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着传入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觉醒反应。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网状上行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ARAS)。这一系统中神经元的单位发放水平与行为的觉醒水平、脑电图的觉醒水平之间存在明确的一致关系。,感觉传入,上行激活系统,2、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采用脑横断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脑干在
9、睡眠与觉醒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1)脑干后端横切脑(孤立头标本),动物保持正常的觉醒与睡眠状态。(2)脑干中部(桥脑中部)横断脑,动物几乎都处于觉醒状态,提示脑干网状结构后部控制睡眠。(3)脑干以上(中脑四叠体中部)横断脑(孤立脑标本)后,动物处于永久睡眠状态,提示脑干网状结构前部控制觉醒。,3、脑干上部与下部分别麻醉的实验表明,上部麻醉后动物陷入睡眠状态,说明脑干上部对觉醒是重要的;下部麻醉后动物很快醒来,说明脑干下部对睡眠是必要的。,蓝斑核,三、睡眠的脑机制,第三节 睡眠的功能,对于睡眠的功能,广泛接受的理论是“恢复”和“休息”的理论。然而,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是动物长期进化的一种适
10、应性行为,也是一种本能性行为。睡眠除了有恢复和休息的功能之外,还对脑的发育、记忆信息在脑内的加工、激素的分泌,以及身心健康维持有重要作用。,一、睡眠剥夺,1、睡眠剥夺实验 是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生理和行为控制手段,对动物或人的夜间睡眠过程进行剥夺的实验。全部睡眠剥夺不允许被试睡眠;部分睡眠剥夺只允许被试部分时间睡眠,如上半夜或下半夜睡眠;选择性睡眠剥夺只允许被试有某个时相的睡眠,如快波睡眠剥夺。,2、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人被全部剥夺睡眠60小时后,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疲乏、焦虑、激动、发怒或不友好、注意力涣散、记忆力降低、思维迟钝、动作笨拙、头痛耳鸣和复视等。全睡眠剥夺100小时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章 睡眠与觉醒 12 睡眠 觉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8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