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思想来源.ppt
《论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思想来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思想来源.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思想来源,主讲 熊晓庆,作者简介,严羽(约公元1192-1243),字义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约活动于宋宁宗、理宗时期,事迹不详。严羽的诗歌创作成就不是很高,但在诗歌理论上却颇有建树。杰出的诗论著作有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羽继承了前人论诗的优秀传统,对诗歌的本质及其创作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整的诗论体系,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系统展现了严羽诗论的基本观点;“诗体”讲述历代诗歌体制、流派;“诗法”谈诗歌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
2、作与风格,也涉及一些诗论内容;“考证”是对诗人行迹或作品的考证与辨析。五大部兼顾到了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相辅相成,节否紧凑,故其体系性在宋代诸多诗话中是最为完善的。此外书尾还附有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对沧浪诗话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和补充,一般视为作者自序。,沧浪诗话的理论建构,概括而言,严羽从诗歌题材和构思、审美艺术特征、诗歌审美创作,以及艺术批评等方面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诗论学说,具体如下:1.“别材、别趣”说 2.“兴趣”的审美特征论 3.“妙悟”的审美主体论 4.“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批评论,“别材、别趣”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
3、话诗辨 首先,“别材、别趣”强调的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色的艺术规律。在诗歌创作上,严羽反对过分依赖书本、才学,反对一味说理,这是针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对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思想的发展。在此,严羽强调诗要有“别材、别趣”。对二者的解释后人侧重点在于“别材”上,最为流行的两种解释,一是把“别材”看作是诗人具有的特殊才能。由此可追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强调作家的修养基础;同样借鉴了曹丕的“文气”说;第二种解释是把“别材”看作诗作的特殊题材。学者认为“别材”说是从刘勰“风骨”说的“骨”发展而来,指诗的题材个性。“别趣
4、”则是从“风”发展而来,指作品的风情,“趣”指作品的思想倾向。严羽的“别趣”就是强调诗的思想个性。“别材”是为了实现诗的“别趣”的效果,指诗歌的题材应该符合作者的原意。对“别趣”的解释一般是附带性的,有的把它等同于“兴趣”,即作品中具有的情景交融,含蓄不尽,言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或把它解释为诗歌具有的特别的情趣、趣味;也把它解释为一种形象思维模式。不管学者对它的解释有多大的出入,也都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而得出的结果,都有合理的成分。,“兴趣”的审美特征论,“兴趣”说出自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
5、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者。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界对“兴趣”说的有三种普遍认可的解释:1.把“兴趣”看作是作品所体现的含蓄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 界或意境。2.把“兴趣”看作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所创造的可感形象来传达 的范畴。3.把“兴趣”看作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创作并使作品具有形象性美感特 征的审美标准。仔细推敲,以上观点都成立。严羽的“兴趣”说针对当时诗坛以说理、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而提出的,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理想的审美标准
6、,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形象感人的美学特征。要实现这一审美艺术特征,就得调动作者的形象思维,把握形象和意境的创造,才能达到汉魏、盛唐优秀诗作的水平,才称得上有“兴趣”。“兴趣”说作为严羽诗论体系的核心,统领文学活动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严羽诗论的严密体系。,“兴趣”说的思想来源,1.毛诗序的影响。在严羽看来,“兴趣”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他在论述诗歌的本质时提出了“诗者,吟咏性情也”,即诗歌的内容应该是表情达意。情既是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虽说严羽诗歌的特征并未摆脱前人在诗歌本质上所提出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传统。因为毛诗序中已提出:“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
7、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在这里毛诗序企图将“吟咏情性”纳入“止乎礼义”儒家诗教的框架,但严羽把“吟咏情性”提升到诗歌艺术基本特点的高度。2.陆机“诗缘情”的影响。“温柔敦厚”“诗教”“诗言志”的文艺理论一直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史的主导地位,陆机“缘情而绮靡”的主张突破了旧有诗歌功用藩篱,拓展诗歌表达空间。所以,严羽把教人读诗的起点定为楚辞而非诗经(“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本”沧浪诗话诗辨)。,3.刘勰的“风骨”说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述了风与骨的关系,强调文辞浑然一体的状态。严羽借鉴此说法,在诗辩中提出:“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
8、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的学说,在严羽看来,“兴趣”应该是浑然一体整体美感。4.钟嵘的“滋味”说的影响。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同样,严羽认为诗歌唯有“兴趣”才能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同时,严羽强调的“兴趣”还应该有一种不落痕迹的自然之美。他在诗辨中提到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做到“自然”,不落痕迹,看不出人工打造的自然之美。这一理论主张同样借鉴了钟嵘反对永明声律派理论,提倡“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9、的思想。,5.殷璠的“兴象、意境”论的借鉴。“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来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它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他论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又论孟浩然诗云:“无论兴象,兼复故实。”为实现“兴象”效果,殷璠落实到风骨,强调“兴象”超远的作品应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而“兴象”的超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注重“兴象”的描绘,正是为了使诗歌审美意象构成一种男人寻味、含蓄不尽的境界。严羽正是在此基础上,认为“兴趣”是一种含蓄之美。诗歌以“吟咏性情”为本质,较为抽象,要传情达意就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实现。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来强调艺术形象要做到含蓄,不留迹
10、象。严羽在诗辨中关于诗的“五法、九品”的论述更是对“神来,气来、情来”之妙的一种借鉴和发展。,6.王昌龄的“诗境”论的借鉴。王昌龄在诗格提出了“三境、三格”说,借鉴于此,严羽认为诗歌应是抒情的,要有真实感受,通过一唱三叹的吟咏方式抒写来,做到景象优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韵味隽永,从而实现“含蓄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或意境。同样,严羽还借鉴了中唐以皎然、刘禹锡为代表的诗歌意境理论的思想。7.司空图的“韵味、四外”说的借鉴。司空图作为晚唐重要的文论家,提出了“韵外之至、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评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兴趣”说
11、借鉴于此,严羽沧浪诗话理论建构的许多思想都来源于司空图的上述诗论观。尤其是上述所列举的唐朝文论家,严羽在此基础上结合汉魏、盛唐的创作实践,充分而深入地进行论证,为此说正名,这无疑成为严羽诗学理论的点睛之笔,它同时也成为严羽诗学理论极具个性、卓尔不群的标记。,严羽的诗歌特征论和他的诗歌审美论是紧密相联系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兴趣”,而“兴趣”的把握和创造则要凭借“妙悟”。它们共同构成沧浪诗话所要探讨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怎样才能品味出这样的好诗来。”对前者的答案是“兴趣”说,它构成沧浪诗话特征论的核心;对后者的答案是“妙悟”说,它构成了严羽诗歌审美论的基础。就创作过程而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严羽沧浪 诗话 理论 建构 思想 来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