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疗法》PPT课件.ppt
《《银质针疗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质针疗法》PPT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 质 针 疗 法 疼痛科 牛君银,LOREM IPSUM DOLOR,我国古代使用金针、银针治疗伤病历来已久,相传是从古代“九针”中的提针和长针发展而成。中华民族祖先创立的中医药学体系(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银质针疗法简介,其中针灸学占有相对独特的地位。迄今针刺镇痛乃至治疗痛症正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至世界各地。但是,我们对银质针针刺疗法,它在治痛方面有独特的远期疗效却是鲜为人知,它仅在南方民间医生中单传沿用。,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宣蛰人在开创人体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严重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病例的认识基础上,以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分布规律,即严格按照人体软组
2、织外科解剖,,LOREM IPSUM DOLOR,采用民间流传使用的银质针(白银制作)作密集型针刺疗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既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又有远期的治痛效果。更为惊奇的是,发现凡经针刺的部位均产生持久的肌肉松弛效应,即人们难以对付的因痛 而致的肌痉挛现象神奇地获得解除。这是传统的银质针针刺疗法在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一次疗效上的突破。也就是说,经一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须经外科松解手术才能治愈的顽固性痛症,采用密集的银质针针刺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每个病变部位仅作一次治疗)。,迄今,这种“以针代刀”的治疗方法已经迅速推广到全国众多医疗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质针疗法看似行
3、针,依然遵循“宁失其穴,毋循其经”原则,实为松解手术,已成为现代针刺疗法中的一个独特的分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约有20000余例严重的腰腿痛、颈臂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症患者经采用该疗法,收到极为满意地疗效,治愈率达90%以上。在慢性疼痛性疾患的治疗家族中多添了一名新成员,很有望成为人类疑难痛症的克星之一。,为什么用银而不用不锈钢材料做针?,目的:探讨不同针具在人体组织的热传导性能,为进一步研究银质针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诊断为腰腿痛的50例患者,用不同直径和材料的银质针、不锈钢针刺入腰部的L4、L5横突,控制温度分别设定为60、70、100,测定皮肤进针点距皮肤进针点靠近
4、针方向2.5cm处针身温度变化。结果:两种针,不锈钢针的针身温度随着控制温度的增加,温度变化不明显(P0.01);银质针的针身温度升高明显(P0.01)。,结论:银质针在人体组织的热传导性能比不锈钢针好,温热银质针对慢性软组织损坏治疗效果比不锈钢针好,可能与银质针良好的导热性能有关。,制作规格银质针多85%白银及掺杂少许铜、铬合金熔炼而成,经抽丝分段,针粗约1.0-1.1mm,针柄用细银丝作紧密的螺旋形缠绕,针端尖而不锐,针尾焊接成小圆球形。针柄长度为5-6cm,,一、银质针的制作规格及特点,针体的长度分为8、10、13、15和17cm五种规格,适应于人体各种不同部位。依肌肉厚薄程度,进针方向
5、穿过肌肉深度选取不同规格的银质针。一般而言,腰臀部肌肉丰满部位选择较长的针,其次是颈背部,关节周围部位则选取较短的针即可。,银质针热传导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温度测量,目前银质针针刺疗法采用传统的艾条针尾加热方法,由于艾条的长短、粗细及银质针外露针体的长度不同致使银质针加热温度在患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真正导热治疗传入人体组织的温度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找出银质针加热针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一):仪器数字测温仪,精度到1,量程在-20100,传感器半导体探头,量制京字00000334,北京师范大学司南仪器厂生产。,(二):病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银质针导热治疗的患者,经专科查体确
6、诊为软组织损害,而非神经根压迫刺激引起的疼痛症状。男性30例,女性30例,病程均在3年以上,经过推拿、理疗、针灸后自觉效果不明显,而应用银质针导热治疗的患者。用数字测温仪对临床使用艾条加热银质针治疗软组织损害的患者,在皮肤进针点的针身温度进行全程监测。,(三):结果临床上用艾条加热银质针时测量的皮肤进针点针身温度变化特点:艾条点燃后针身温度逐渐增加,加热到4min时进皮针身温度达到(41.5+/-7.3),以后温度平稳在最高温度,14min以后温度逐渐开始降低,并稳定在37以上。患者自觉进针部位有持续的温度舒适感。,(四):探讨经过检测发现,临床艾条加热银质针治疗过程中的针体温度变化较大。皮肤
7、进针点温度多集中分布在37-40和48-50两个区域之间,最高温度可达54,而最低温度却只有37。温度变化大的原因与环境温度、针的长度及艾条的长短、粗细有关。室内温度越低、体外针身越长、针体传导热辐射放散就越多,热量不能有效的向深部组织传导。因此,有效地控制银质针温度是十分必要的。,银质针不同加热方法温控效果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银质针电子加热和传统艾灸加热两种方法的加热效果和实际可操作性,为临床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银质针加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腰背软组织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电子加热组和艾灸加热组。选用曙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YRX-1A型银质针导热巡检仪和传统艾灸加热做比较。用13
8、cm、15cm、17cm长银质针做常规针刺,将温度测量仪分别置于患者L4、L5横突处银质针与皮肤接触点,固定测量不同加热法温度变化和到达、维持有效温度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种加热方法的可操作性。,结果:电子加热法温控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艾灸加热法,电子加热法无论留针长度多少,到达有效温度的时间为2min左右,维持有效温度的时间为18min,且操作简便,但加热早起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脉冲热感。传统艾灸加热法到达有效温度的时间长于电子加热法,维持有效温度的时间短,操作较复杂,且温度过高时不宜调整,加热不当易造成皮肤烫伤。,结论:电子加热比传统艾灸加热达到有效温度时间短,维持有效加热时间
9、稳定,操作简便,且温度便于精准调控,有助于对银质针加热机制的探讨。但电子加热仪温度的准确设置与银质针针长间的确切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1肌筋膜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区),而非一般针刺的涉及穴位的概念。所以,银质针针刺要比普通针灸部位深在而且范围大。,不会因为肌肉的过度收缩而引起断针或滞针。普通不锈钢制成的毫针,因其直径细而质地硬,倘若向深层组织进针,一旦由于强烈的肌肉收缩反应,极易发生断针或滞针,造成意外。,银质针疗法特点,3质地较软。以白银为主体原料的银质针质地较柔软,此特点决定该针可以沿着骨膜的骨凹面弯曲推进而不折断,有利于较远距离的针刺,以扩大治疗面,且容易准确地刺到发痛部位。,4传热作用快
10、。银质针针刺也需用艾绒燃烧加热,由于白银的传导热能快,电阻小,而针体针尖温度并不很高,患者仅感觉局部温热比较舒适。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动物实验的测定结果,,银质针的尾处艾球燃烧时测得体外的针体温度为大于100,刺入皮内的针体温度为55,针尖温度为39-41。这种热能传导到深层发痛部位且扩散到周围病变软组织,依据针数的多少,密集程度形成深层的穿透肌肉组织直达骨膜的热反应,这是一般物理疗法所不能比拟的。,1由颈椎管或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慢性痛症(1)颈肩臂痛(2)腰臀腿痛(3)头部与面部痛(4)肩周炎(5)膝关节痛(6)跟底痛,银质针适应症,2与软组织损害相关的血管神经受累的临床症候(1)
11、半身麻木、发凉、多汗或上下肢凉木(2)头晕、眩晕症、耳鸣、视物模糊(3)猝倒、头部发木、眼胀、张口困难,3与软组织损害相关的脏器功能障碍的症象(1)痛经、阳萎、生殖器痛(2)胸闷、气短、失眠、心悸(3)腹胀、腹痛、便秘(4)尿频、尿急、排尿无力,1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者2月经期、妊娠或贫血衰弱者3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银质针禁忌症,(一)操作步骤1依针刺治疗需要采取相应舒适的体位,如头颈背部采用坐位,并取颈部前屈位。腰部或臀部则采取俯卧、侧卧体位,股内侧部或膝踝关节部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晕针的发生。,银质针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依据病情的需要确定针刺部位与范围
12、。在软组织痛的特定病变组织中选取压痛点,一般压痛点之间的针距为1.0-2.0cm。故称谓“密集型”针刺法。压痛点多为肌肉或肌筋膜与骨膜的连接处,具有严格的解剖学分布,同手术松解的部位和范围相一致。选取痛点须正确仔细,切勿遗漏,否则尚需“补课”重新治疗。,3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各作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形成直径约5mm的皮丘,使进针时艾球燃烧时不会产生皮肤的刺痛与灼痛。对于较大部位的压痛区域如腰部、臀部或颈背部目前已采用恩钠乳剂局部涂抹进针点,二个小时后即产生麻醉作用,进针区域皮肤、皮下肌肉可以达到无痛。,4选择高压消毒的长度合适的银质针分别刺入皮丘,对准深层病变区域方向作直刺或斜刺。经皮
13、下肌肉或筋膜直达骨膜附着处(压痛点),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通常软组织病变严重,其针感愈强,往往合并有痛觉。每一枚针刺入到位后,不必提插捻针,这与一般针刺方法不同。,5进针完毕后,在每一枚银质针的圆球形针尾上装一直径约1.5cm的艾球,点燃后徐徐燃烧。此刻患者自觉治疗部位深层软组织出现舒适的温热感,痛觉全然驱走。由于皮丘的麻醉作用,针体的发热作用不会使皮肤产生灼痛。,6艾火熄灭后针体的余热仍有治疗作用,须待冷却后方可拔针。拔针后按压针眼直至不再出血,再在每一针眼处涂碘伏再次消毒。让其暴露(夏秋)或纱布覆盖(冬春),三天内不与水接触,这样可以避免进针点感染。,1在同一个病变区域通常仅作一
14、次针刺治疗,多个病变区域的治疗,间隔时间以2-3周为宜。因银质针针刺后人体软组织会进行一次应力调整,特别是邻近部位表现为明显的肌紧张,而针刺部位则往往处于肌松弛状态。2对颈椎和胸椎病变伸肌群,尤其是肩胛骨脊柱缘附着的软组织针刺要特别谨慎,切勿刺伤胸膜或脊髓神经。颈椎、胸椎的其它部位及锁骨上窝软组织病变区域禁忌做银质针治疗。,(二)注意事项,3银质针治疗不需用针刺手法产生补泻作用,也不需用强刺激手法产生镇痛作用。因为密集型的针刺方法能够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和肌肉松弛效应。4若艾球燃烧加热值高峰时,因针体选择欠长会使针眼周围皮肤产生灼痛难忍,此时可用备好的装满凉水的20ml注射器将水从针头喷出直至高
15、热的针柄,瞬间即可降温而消除灼痛。但切勿使用酒精代替凉水,以免引燃酒精发生烫伤。,银质针治疗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后局部血流变化观察,目的:观察银质针针刺疗法对局部病变软组织的血流影响并探讨治痛机制。方法:本次对50例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患者,用血流图记录仪描记出银质针针刺治疗前后和治疗1个月后的局部血流变化情况。结果:病变局部深层组织血流量在针刺后增加50%以上,最高达150%,1个月后也较治疗前增加20%-40%。结论:改善局部深层病变组织血液循环是银质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银质针治疗后疼痛分级,0级,无疼痛。I级,间歇性疼痛,无须治疗即能自行缓解。II级,疼痛频繁发作,
16、服止痛药才能缓解。III级,持续性疼痛,经常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和减轻,影响工作。IV级,疼痛难耐,用止痛药不能缓解,影响工作和生活。,银质针治疗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40例银质针导热疗法组,40例封闭加微波治疗组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缓解(P0.05),但3个月以后封闭加微波治疗组膝关节疼痛总有效率为67.9%,银质针导热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1.2%;6个月后封闭加微波治疗组膝关节疼痛总有效率为64.3%,银质针导热疗法组总
17、有效率为87.6%,治疗组从3个月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髌下脂肪垫损害性膝关节痛效果佳,并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银质针治疗对机体的细胞因子,肌电图观察,棘肌磷脂A2测定等有什么影响。(略),银质针导热疗法的临床应用,头面痛诊断要点:1、症状:患者表现为枕部痛、枕顶痛或枕顶额部痛;颞部痛或偏头痛;常有眼眶痛、眼球胀痛、面颊痛或牙痛;还有的患者出现头面部或半身麻木、偏侧肢体发凉、躯干上部出汗、视物不清、心动过速、胸闷、气短。上述症状,可以为间歇发作,重者持续延绵,影响睡眠和工作。2、排除颅内外众多引起头面痛的泛发型疾病:如脑干肿瘤、
18、大脑颞叶顶叶肿瘤、颅脑外伤后遗症、硬膜下血肿、鼻窦及牙周病变等。3、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1)斜方肌、头后大小直肌、上斜肌起在颅骨枕外粗隆下方及两侧上项线附着处,下斜肌起在C2棘突旁椎板附着处。,(2)头夹肌、头半棘肌在乳突后方凹陷上侧的下项线附着处。(3)颈夹肌、颈半棘肌在C3-5棘突旁椎板附着处。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伏案位。1、斜方肌和椎枕肌起、止处:选用5号针(最短规格)距枕外粗隆下及两侧上项线3cm平行进针。斜向前上方针尖抵达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约用针6枚(左右各3枚),针距1cm。于C2棘突旁0.5cm直刺到骨膜引出针感即止(左右各1枚)。2、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选用5号针,距乳突
19、后3cm,针尖斜向前上方抵达下项线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用针3枚,针距为1cm。3、沿C3-5棘突旁椎板处:选用4号针分2行直刺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一行3枚,距棘突0.5cm,另一行2枚,距棘突1.0cm,每行进针点针距为1.0cm。,注意事项1、做上项线、下项线或颈椎棘突旁针刺须熟悉局部解剖,把握好进针方向与深度,使银质针直达骨膜而不致穿透血管神经,严防将针刺入枕骨大孔发生意外。初学者切忌独行针法,须反复练习或在老师指导下方可行此部位。2、头颈部血运丰富,起针后需以纱布压迫止血2-3min,以免发生皮下血肿。碘伏消毒针孔后覆盖纱布固定,尔后仰卧位继续平躺10min,方可下地。3、1个月之内勿伏案
20、工作及阅读书报,也不要做颈部功能操或驾驶汽车,以免颈背部肌肉受力过大。,病例:张某,50岁,职员。因颈项部不适、头痛反复发作7年,于2001年7月18日来我院治疗。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觉枕后部,前额部胀闷痛,为持续性,工作劳累或久坐后明显加重。疼痛范围逐渐放散到颞侧与头顶部,以右侧为重。并伴有轻度头晕,视物模糊,影响工作及睡眠。经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给予药物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来院检查:颈部旋转活动部分受限,以右侧为显;后伸部分受限。头颈部压痛部位分布:1、头枕后部上、下项线肌附着处(斜方肌起处、枕后小肌起处或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2、C2-5棘突
21、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3、C2-4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颈夹肌止处)。4、肩胛骨内上角肌附着处(肩甲提肌止)。颈椎管挤压试验阴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n征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X射线检查:生理曲度变直,C3-6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MRI检查:C3-4,C4-5,C5-6椎间盘退变并轻度突出。诊断为头颈肩胛部软组织损害、颈源性头痛、高血压病I期。,治疗经过:按颈部-头部-肩胛部(双侧)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先后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两次治疗间隔为1-2周,共4次。头痛基本治愈,降压药物服用剂量减半,睡眠良好,白天工作精神状态明显改善。3个月后复诊,针对
22、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又进行银质针导热治疗一次。1年和2年后随诊头痛症状消失,疗效巩固。,颈肩臂痛诊断要点1、症状:此症非常多见,往往以颈部不适或“落枕”开始发病,尔后出现颈肩痛、颈臂痛速至颈肩臂痛。大部分患者感觉手指麻木(一指或多指)。始发因素为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伤,继发因素为由疼痛所致的肌痉挛或肌挛缩。疼痛以放射性麻痛、刺胀痛、灼热痛居多,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颈部活动增加或处于某一个特定体位姿势疼痛加剧或减轻。2、鉴别颈椎管内外病变:银质针治疗主要针对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以,对颈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者须先控制或消除颈神经根炎症性反应。为此,临床上区分开颈椎管内或颈椎管外的损害性病变至关重
23、要。,椎管内神经根炎症性疼痛,以下特点可供参考。(1)神经根性放射性上肢痛多呈闪电样疼痛。腹内压增高而疼痛加剧,痛觉范围与神经根受累的特定皮肤区域(皮节)相一致。远端及身体出现麻木感。(2)上肢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与腱反射降低改变同神经根节段性损害分布一致。(3)压痛部位主要在颈椎横突前外侧、颈椎小关节后外侧靠近受累的椎间孔处并引出根性放射痛。(4)除颈椎深层肌如颈夹肌、颈半棘肌与前中斜角肌处外,其他颈肩胛部肌肉无明显痉挛与压痛。(5)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即颈部后伸。侧屈与向同侧旋转均可引出上肢疼痛与麻木症状。(6)颈椎X射线片显示有相应的椎间孔缩小、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变,尖等符合临床神
24、经根受累的征象。3、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1)颈夹肌,颈半棘肌C4-T1棘突旁椎板附着处。(2)提肩胛肌止在肩胛内上角附着处。(3)大、小菱形肌在肩胛脊柱缘附着处。(4)冈上、下肌在冈上窝、冈下窝附着处。(5)大、小圆肌在肩胛腋窝缘附着处。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伏案位。1、C4-T1棘突旁椎板处布针:选用4号针,分2行直刺穿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内侧行针5枚,距棘突0.5cm,针间距;外侧行针4枚,距棘突1.0cm,针间距,每枚针在内侧行两针之间旁开0.5cm。2、肩胛骨布针(1)提肩胛肌4枚,针距1.0cm,围绕肩胛内角向下平刺。(2)冈上窝3枚,针距1.0cm,向内下斜刺。(3)冈下窝6枚,针
25、距1.0cm,向内下,斜刺。(4)小、大菱形肌5枚,针间距1.5cm,沿肩胛脊柱缘向下平刺。(5)小、大圆肌4枚,针距1.0cm,沿肩胛腋窝缘向内下平刺。注意事项1、颈椎棘突旁椎板处行银质针须与皮肤垂直,切忌将针尖斜向刺入头侧,以免将针刺入椎板间隙穿破黄韧带进入椎管腔内误伤脊髓与神经根。2、肩胛骨内角、脊柱缘或腋窝缘肌肉附着处的进针点及穿入方向要把握准确,为安全起见,须在治疗前用甲紫液将肩胛骨在体表投影标出并选定进针点,以免因体位改变而将银质针误穿胸膜腔。3、部分患者并有颈肩背痛,还须在背部T2-6棘突旁椎板处背伸肌布针两行(单侧),每行针5枚,针距以1.5cm为宜。,病例:付某,男性,70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质针疗法 银质 疗法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