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缺原因与治疗》PPT课件.ppt
《《粒缺原因与治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粒缺原因与治疗》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粒细胞缺乏症和抗感染治疗,中性粒细胞的结构、生化和功能,结构:中性粒细胞是分化完全的终末细胞,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5060%,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并可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或炎症部位。细胞核:由分叶状的高度浓缩的染色体组成,不含核仁,核叶一般25个,核叶越多,成熟度越高。,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布和死亡,1.生 成:原粒-早幼粒-中性中幼粒-中性晚幼粒-中性杆状核-多形核细胞(成熟型中性粒细胞)(共约814天)生成速率:(0.851.6)*109/kg.d 刺激因子:名 称 相对分子量 作 用 GM-CSF 22000 促进N、M、E生成 G-CSF 20000 促进N 生成,对成熟N增强 其
2、细胞功能 I L-3 20000 促进多能干细胞分化 注:N无IL-3受体,故IL-3对N 无影响。,2.分 布,血液中性粒细胞总池(TBNP)循环池(CP)边缘池(MP)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三种形态 正常状态(静息状态)准活化状态(中间态)活化状态,2.分 布,黏附作用:Mac-1、LFA-1、P150/95(整联蛋白家族)参与,N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定位,否则高速循环运行的N无法穿过血管壁游离到组织趋化作用:1.感染源产生的趋化因子2.吞噬细胞与炎症介质接触 N 向感染源或组织 后释放的趋化因子 损伤部位集结3.免疫系统其他组分,3.死 亡,老化的中性粒细胞典型的 死
3、亡方式是 凋 亡,并随即被巨噬细胞清除掉,粒细胞生成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多能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与粒细胞系祖细胞之 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其生理需要而定向分化为粒细胞系祖细胞。造血微环境:骨髓和脾脏的间质环境(造血诱导微环境)对于干细胞 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造血调节因子:生长因子:GM-CSF、G-CSF、M-CSF、IL-3;造血抑制因子:与生长因子构成动态平衡,它是很多生理过程的终末产物,并对该过程起抑制或反馈作用;骨髓生长因子受体:近来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包括了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它可使造血细胞对周围环境内的信号作用反应。如CSF通过与这些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4、正常粒细胞动力学,细胞池 细 胞 特 征 骨髓:干细胞 干细胞 自我复制或自我更新能力 增生池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细胞在增生、不断成熟 中幼粒细胞 成熟池 晚幼粒细胞 贮存池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进一步成熟 血液组织:功能池 外周的中性 有抗感染等作用 分叶核粒细胞(即循环池和边缘池),异常粒细胞动力学,中性粒细胞增多2.粒细胞生成异常及中性粒减少3.粒细胞功能障碍,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概念白细胞减少:WBC 4000/ul中性粒细胞减少:N 2000/ul粒细胞缺乏:N 500/ul,病因和发病机制,一.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二.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 耗过多三.中性粒
5、细胞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生成减少1.细胞毒药物、苯等化学毒物和辐射2.偶尔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3.免疫介导 4.感染 5.骨髓浸润6.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成熟障碍,1.细胞毒药物、苯等化学毒物和辐射,主要作用:直接损伤干/祖细胞以分裂期的早期细胞,或抑制这些细胞的分裂和增生。巨系和红系一般也受到抑制,所以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如化疗药物、放射线等,2.偶尔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止痛药、镇静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物引等引起某些敏感患者粒细胞减少发病机制 突然引起减少者,可能通过免疫介导 逐渐引起者,为骨髓抑制,使中性粒细胞减少,3.免疫介导,各种自身免疫病 偶尔引起粒细 胞减
6、少的药物 自身抗体 损伤中性粒细 使中性粒细胞在 胞分化各阶段 血液或脾脏破坏 生成减少,4.感 染,有些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原虫感染机制:a.有些与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或破坏过多有关 b.肝炎、HIV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 c.曾报道血行播散型结核通过T细胞介导使中性粒细胞生成 受抑制 d.其发病机制常是综合性的,5.骨髓浸润,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以及转移瘤细胞浸润,或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增生,其结果不仅使粒细胞减少,也常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6.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多数发病机制不清楚,其中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认为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引起,成熟障碍,维
7、生素B12或叶酸缺乏,MDS,AML,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等的早期粒细胞发生成熟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骨髓分裂池细胞可以正常或增多,但成熟池细胞则减少,因此也称无效增生。,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组织中破坏或消耗过多,免疫因素:中性粒细胞被抗体或IC包裹在血液或脾等组织中破坏,见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以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非免疫因素:严重细菌感染或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或炎症部位消耗增多;各种原因所致的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在脾内破坏过多。骨髓象呈现分裂池的早期粒细胞比例增高,而成熟贮存池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假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
8、导致附着在该池的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总数并不减少。见于先天性或体质性假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滞留于肺血管内:见于血液透析开始后2到15分钟,粒细胞暂时性减少。粒细胞滞留于脾:如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轻度减少:(1.01.95)*109/L中度减少:(0.50.95)*109/L重度减少(粒缺):0.5*109/L,轻度: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中重度:易导致感染。感染前,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 感染发生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常见于口腔、咽部(坏死性溃疡),以及肺、泌尿系统、肝胆等发生炎症或脓肿,常伴浅表淋巴结肿大。严重败血症时,肝常肿大或肝脾同时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9、白细胞不同程度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 百分率相对增加。骨髓象:观察增生程度,粒系各阶段及其他细胞比例,以及有无白血病或肿瘤浸润。其他检查:血培养等,诊 断,1.病史:粒细胞减少快慢、频率、持续时间、有无周期性、减少程度 a.突然发生:药物、放射或感染引起 b.呈周期性: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c.细胞减少长期稳定而另两系不减少:假性或先天性有无致病因素:药物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相关疾病:急慢性感染、RF、SLE等家族史2.体检: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以及相关疾病的阳性体征和感染病灶。,诊 断,3.实验室检查4.骨髓检查:有助于估计发病机制和病因诊断,诊 断,5.特殊检查:a.肾上腺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粒缺原因与治疗 原因 治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