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ppt
《《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储集层和盖层,4.1概述4.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4.3储集层的类型4.4储集层的研究4.5盖层,人们之所以提出石油这一概念,就是因为这种物质产出于岩石中。岩石何以能够产出油气呢?那就是因为它具有油气可以容身于内的孔、洞、缝,人们把这种岩层称为储集层。为了不让油气从储集岩中溜走,还必须有床被子把它盖起来,这就是盖层。储集层和盖层具有那些特征和类型?地质家应该如何去研究它们?,4.1 概述 孔隙包括孔洞和裂隙。岩石中有彼此连通的孔隙,也有孤立的彼此不连通的孔隙。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或称储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
2、的基本要素之一。按储集层的含意,并非所有的储集层都储存了油气,它只强调了具备储存油气和允许油气渗滤的能力。如果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称为含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层。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主要是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只有少数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油气田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火成岩、变质岩及泥页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数量越来越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望在上述岩类的储集层中找到更多的油气储量。,储集层的特性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能的重要因素,是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基础之一。了解储集层的特征,尤其是储集层之间的差异,是油气
3、地质学的一项任务。因此,储集层的研究在石油地质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盖层主要起封闭作用,它对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天然气藏对盖层的要求比油藏更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等。其中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也是衡量储集层储集性能好坏的基本参数。,4.2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储集层的孔隙性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中是指储集层中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可是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的。石油和天
4、然气在地下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中的。因此,岩石的孔隙发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岩石中储存油气的数量。为了度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提出了孔隙度(率)的概念。孔隙度是指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孔隙度又可分为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及流动孔隙度。,4.2.1 储集层的孔隙性 1、绝对孔隙度 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孔隙。总孔隙(Vp)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就叫做岩石的总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t)。t=Vp/Vt100%孔隙度反映储集层储集流体的能力。储集岩的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多,但是它不能说明流体是否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不同大小的
5、孔隙对流体的储存和流动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岩石中孔隙大小(孔径或裂缝的宽度)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流体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也可以出现较高的流速,甚至出现涡流。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的或胶结疏松的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此类。2)毛细管孔隙:mmmm之间。液体质点之间,液体和孔隙壁之间均处于分子引力作用之下,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液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裂缝和一般砂岩的孔隙多属此类。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
6、度小于0.0001mm。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往往很大,要使流体移动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实际上液体是不能沿微毛细管孔隙移动的。泥页岩中的孔隙一般属于此类型。但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微孔隙孔径0.0001mm时,也可作为储集油气的场所。,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因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可以允许油气渗滤;而那些孤立的互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即使其中储存有油和气,在现代工艺条件下,也不能开采出来,所以这些孔隙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为了研究孔隙对油、气储存的有效性,在生产
7、实践中,人们又提出有效孔隙度(率)的概念。,2、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e)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Ve)与岩石总体积(Vt)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e=Ve/Vt100%显然,同一岩石的绝对孔隙度大于其有效孔隙度,即te。对未胶结的砂层和胶结不甚致密的砂岩,二者相差不大;而对于胶结致密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有效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40%75%。在含油气层工业评价时,只有有效孔隙度才有真正的意义,因此目前生产单位一般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习惯上把有效孔隙度简称为孔隙度。,岩石中的连通孔隙虽然彼此相互连通,但是连通的孔隙未必都是有效的。有些孔隙,由于其喉道半径极小,
8、在通常的开采压差下,仍然难以使液体渗过。此外,亲水的岩石孔壁表面常存在着水膜,相应亦缩小了孔隙通道。为此,从油气田开发实践出发,又提出了流动孔隙度的概念。流动孔隙度(f)是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Vf)与岩石总体积(Vt)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f=Vf/Vt100%流动孔隙度不仅不考虑无效孔隙,亦不考虑那些被毛细管所俘留的束缚液体所占据的毛细管孔隙,以及岩石颗粒表面上液体薄膜的体积。此外,流动孔隙度还随地层中的压力梯度和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而变化。显然,同一岩石的流动孔隙度在数据上是不确定的。但流动孔隙度在油气田开发工程分析中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综上所述,不难理
9、解同一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砂岩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变化在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莱复生按孔隙度的大小将砂岩储集岩分为五级:,需要指出的是,孔隙度的大小与孔隙个体的大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孔隙度只说明岩石中孔隙或有效孔隙在岩石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涉及孔隙个体本身的大小。两块具有相似孔隙度的岩石,其孔隙个体大小可以很不相同。孔隙个体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储集岩中油气储存的集中程度,而且对储集岩的渗透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用裂缝孔隙度表示。裂缝孔隙度又称裂隙率(c),它是指岩石中裂缝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10、裂缝性储集层的裂隙率可用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表示(Nelson,1985):c=e/(d+e)100%式中d为平行裂缝之间的平均间距;e为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对于以构造成因为主的裂缝,可根据地层曲率半径和地层厚度来计算其裂隙率(Van Golf-Racht,T.D.,1982 式中T为计算的裂缝性储层厚度;R为该岩层弯曲的曲率半径;为曲率(为倾角)。裂缝孔隙度的值一般小于0.5%,最大值不超过2%。溶蚀裂缝孔隙度可大于2%。裂缝孔隙度虽然不大,但它对岩石渗透率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c 100%=100%,4.2.2储集层的渗透性 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11、。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严格地讲,自然界的一切岩石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在足够大的压差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常我们所称的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性岩石是相对的。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砾岩、裂缝灰岩、白云岩等等。如果流体通过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那就叫非渗透性岩石,如泥页岩、石膏、岩盐、致密灰岩等等。,岩石渗透性的好坏是用渗透率来表示的。渗透率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向量,也就是说,从不同方向测得的岩石渗透率是不同的。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提出了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1、绝对渗透率 当
12、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动时,遵循直线渗滤定律,法国人享利达西(1856)首先建立了这一定律,其简单表达式如下:,式中比例系数K为渗透率;Q为液体的体积流量;为岩样两端的压差;为液体的粘度;F和L分别为岩样的横截面积和长度。因此有:对于气体而言,由于气体的体积流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用达西公式计算气测渗透率时要作适当的变换。若假定气体是在恒温情况下通过岩样的,则岩石气测渗透率的表达式为:
13、式中,P1为岩样进口处压力;P2为岩样出口处压力;Q2为通过岩样后,在出口压力(P2)下,气体的体积流量;g为气体的粘度;F和L同上。,在法定计量(SI)单位中,渗透率的单位为二次方微米(m2)。按照K=QL/FP定义,Q(流量)=1m3/s,(粘度)=1PaS,L(长度)=1m,F(截面积)=1m2,P(压力差)=1Pa时,K=1m2=1012m2。在标准制(CGS)单位中,渗透率的单位是达西(D),并规定:粘度为1厘泊的均质液体,在压力差为1个大气压下,通过横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长度为1厘米的孔隙介质,液体流量为1立方厘米/秒时,这种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就是1达西(D)。由于用达西作为含油气层
14、岩石渗透率的单位有时太大,故一般取其千分之一作单位,称为毫达西(MD)。1达西(D)=0.987m2;1毫达西(MD)=0.98710-3m2。,从理论上讲,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只反映岩石本身的特性,而与测定所用流体性质及测定条件无关。但在实际测定工作中,人们发现同一岩样,同一种气体,在不同的平均压力下,所测得的绝对渗透率是不同的。低平均压力下测得的渗透率较高,高平均压力下测得的渗透率较低。同一岩样在相同的平均压力下,用不同气体测得的绝对渗透率也是不同的。通常密度大的气体测得的渗透率值偏低;以液体为介质测得的渗透率总是低于用气体测得的渗透率。由于目前主要用空气或氦气测定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故又称气体
15、渗透率。储集层的渗透率无论在垂向上或横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变化在0.001-1m2之间,最高可达几个m2。(1983)按渗透率大小将储集层分为7级(下表)。对石油和天然气储集层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储集层渗透率分级,2、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以上我们讨论了岩石孔隙中只有单相流体充满时岩石的渗透率的情况。但在自然界,储集层孔隙中的流体往往不是呈单相的,而是两相(油-气)、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油-气-水)同时存在。各相流体之间存在着互相干扰和影响,因而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流作用,与单相流体饱和时的渗流作用有很大区别。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
16、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o、Kg、Kw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通常用Ko/K、Kg/K、Kw/K分别表示油、气、水相的相对渗透率。由于岩石中有多相流体渗流时,必然会相互影响和干扰,因此,岩石的有效渗透率总是小于绝对渗透率。故其相对渗透率总是变化在0-1之间。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不仅与岩石的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流体的性质和饱和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每一相流体发生渗流时都有一个临界饱和度值,当其饱和度低于其临界饱和度时,不发生渗流,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为零;当其饱和度达到临界值时,才能渗流,而且
17、随着饱和度的增加,其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也增加,直到全部被它饱和时,其有效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等于1为止。,右图是在实验室里用松散砂子测得的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与它们的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图中表明某一单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与其饱和度(某一单相流体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值)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该相流体饱和度的增加,其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均增加,直到全部被某一单相流体所饱和,其有效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等于1为止。,图,3、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很多。岩石的渗透率除受孔隙度的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大
18、小、形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的影响。例如,粘土岩的绝对孔隙度可以很大(30-40%),但其渗透率却可以很低;裂缝发育的致密灰岩虽然其绝对孔隙度较低,但它却可以有很高的渗透率,以致常成为高产油气层。尽管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一般皆取决于岩石本身的结构与组成。凡具有渗透性的岩石均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大量实际资料也表明: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图),特别是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更为密切。,0.1,0.5,1,1,0.5,0.1,0.01,0.05,10,100,1000,5,5,50,500,对于碎屑岩储
19、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增加,大多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对于碳酸盐岩来说,特别是裂缝性灰岩其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很不明显,在使用碳酸盐岩的孔-渗关系时,必须十分慎重。总之,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也是决定储集层储集性能好坏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都与岩石的孔隙结构有关。,无论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石油驱替岩石中的水,还是在开采过程中石油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其渗流均受到流体通道中断面最小的部分(即喉道)所控制。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态是影响储集岩的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孔隙结构实质上是岩石的微观物理性质。它能较
20、深入而细致地揭示岩石的储渗特征。确定喉道的大小和分布是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中心问题。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很多,有压汞法、孔隙铸体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蒸气压力法等等。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压汞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岩石的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会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压力(Pc)的大小与毛细管(喉道)半径(rc)、界面张力()和润湿角()有关,即:Pc=2cos/rc 压汞法就是根据这种毛细管现象的原理设计的。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相当于
21、毛细管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关系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再按上述公式可计算岩石孔喉等效半径,结合事先测得的岩石总孔隙度,就可作出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1)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利用孔隙等效半径分布图,可选取孔喉半径集中范围,计算出它的百分含量。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集中的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孔喉半径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程度和分选性。孔喉越粗,分选性越好,其孔隙结构越好。,2)排驱(替)压力(Pd):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换言之,是非润
22、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的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压力最小的拐点(图中A)所对应的压力即为排驱压力。岩石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反之,孔隙结构就越差。,3)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是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与(Pc50)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简称中值半径。Pc50越低,r50越大,则岩石孔隙结构越好;反之,则越差。当岩样喉道半径接近正态分布时,r50可粗略地视为平均喉道半径。,4)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最小非饱和孔隙体
23、积百分数。这个值与仪器的最高压力,岩石的润湿性、岩石颗粒大小、均一程度、胶结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等都有密切关系,它不总是代表束缚水饱和度。在不同条件下,Smin%的测试值可在0-100%之间变化。,一般将小于0.04m的孔隙都称为束缚孔隙(一般为水所占据)。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的渗流性能就越差。,由上述可知,岩石的排驱(替)压力越低,孔喉半径越大,分选性越好,束缚水孔隙度越低,则说明岩石的孔隙结构好,有利于油气的储存和渗滤;反之,孔隙结构则差,不利于油气渗滤。,4.2.4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
24、的不均一性(戴启德等,1995)。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储层的各向异性,定性定量地描述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为油气藏模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对弄清油气水的运动规律,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内容的研究也不相同。因而对其分类方案也就不同。常见的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方案有:,(1)按储层非均质性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储层岩石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两种。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但岩石非均质性是首要的、主导的因素。(2)按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大小划分。1973年由Pettijohn等提出了一个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
25、这个分类方案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储层非均质性类型谱系图,这个谱系图比较实用。,(3)按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及成因划分。Weber综合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及成因划分了八种类型:封闭、未封闭、半封闭断层引起的非均质性。成因单元边界引起的非均质性。成因单元内部渗透带的变化引起的非均质性。成因单元内部隔层的存在引起的非均质性。层理的变化引起的非均质性。孔隙类型和孔隙间相互关系引起的微观非均质性。封闭、开启裂缝造成的非均市。原油的粘度变化和沥青垫引起的非均质性。,(4)Haldorsen的分类:把砂体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分成若干小的级别,其中各级别间有界面分开。Haldorsen把与孔隙平均值有关的体积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 盖层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