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单 位 奉节师范进修学校胡 晶,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用眼、手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和触摸物品时产生的印象或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2.什么是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如我们知觉到粉笔,就是对粉笔整体的认识。包括颜色、形状、重量、温度和硬度等属性的有机结合。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割。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感觉的有机综合。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二者同时发生。,二、感知觉的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三、感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味觉 嗅觉 温觉 肤觉 触觉 感觉 痛觉(痒觉)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三、感知觉的种类,(二)知觉的种类:1、一般知觉。即有某种感觉就有相应的知觉。2、复杂知觉:(1)空间知觉.即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深浅等的反映。如婴儿学步,人走路不会碰到物体等;(2)时间知觉.即脑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顺序等特性的反映。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上课时间的长短等;(3)运动知觉.,四、感知觉的特性,(
3、一)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人对同等强度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强,有的人弱。如忍痛的能力就有差别。人的感受性会因训练而发生变化。如晕车船。,2.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如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会发生变化。有时会提高,有时却会降低。它有一定的规律性。(1)适应 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它包括: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2.感受性的变化,(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其变化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人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人
4、的感受性。其作用表现为:对比作用: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补偿作用:当人的某种感觉消失后,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四、感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方面。,(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在反映过程中有选择地把某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特性。当人确定某一事物为知觉的对象时,其余的事物就成了它的背景。如教材P24图22中“柱子与人物”双关图。这种对象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乘坐车、船。,(二)知觉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不完整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如教材P25图24中的“黑
5、白三角形”又如:,(二)知觉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知觉对象命名。有时需要给知觉的对象作一定的提示。如教材P26图2-5,(二)知觉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知觉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看远处的人可以知道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三)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心理和生理异常时产生的。如由于过度恐惧和紧张时产生的“杯弓蛇影”,走夜路时后面的脚步声等;二是一般正常人都具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错误。如教材P27图26中的六种图形。正确地利用错觉现象可使人们有效地克服不足之处。,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
6、展,一、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儿童所获信息量的80%来自视觉。小学儿童视觉的感受性、调节能力和辨色能力发展很快。如一年级儿童一般只能分辨三种不同的红色,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分辨12种不同的红色。儿童的视敏度(视力)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也很迅速。,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听觉的发展 儿童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从六岁到十几岁之间有显著提高。尤其是言语听觉能力和语音听觉能力的提高非常迅速。如能较准确的辨别“四声”。,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三)运动觉的发展 儿童的骨化尚未完成,手指、手腕的运动不够灵活协调,故写字需非常用力;肌肉的力量不断增加,如握力,712约增加一倍;动作
7、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日益增加。如:“体”“休”。由此,儿童的作业量不宜过大。,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学龄前儿童辨认几何图形,常常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把三角形叫做“小旗子”,圆形叫做“圆球”等。初入学的儿童也表现出这些特点,经过训练,其能力迅速提高,但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正确地辨别。见教材P30图27的数“立方体”。2.方位知觉。初入学儿童一般能很好的辨别上下、前后方位,但左右方位的辨别要和具体事物联系才行。如体育课“向左右转”,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会发生错误。,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初入学儿童知道“天”(即“
8、昨天、今天、明天”),但对比“天”的单位小的(如分、秒、小时)和比“天”大的(如月、年)却很难理解。入学后儿童的时间知觉发展很快,但对历史年代等仍不能理解。如二年级学生会说“古代就是奶奶小的时候”,三年级学生会问他父亲“你见过皇帝吗?”,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一)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人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一种基本能力。儿童的观察力是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保证,也是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培养观察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二)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基础;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3.观察力是
9、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1.了解儿童的观察特点 儿童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都较差,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每一个人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一般培养工作;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观察力的提高。参考教材P3132“儿童观察力水平的特点”,(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2.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易受自己兴趣的影响。凡有兴趣的事物,就能积极而持久的去观察。教师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对教学内容的观察上去,并使他们体会到观察的好坏会影响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去进行观察。,例:一教师在小学一
10、年级上课时讲到松树。她挂出一张画有两只松鼠的挂图,讲了它们的生活方式,但一点都没有谈到它们的外貌。随后,老师把挂图收起来,叫学生在纸模板上画完松鼠图形的不完备的细节,并加以染色。出乎意料之外,这对儿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松鼠是什么颜色的?它的眼睛是怎样的?它有胡须没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3.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观察的方法 教师必须事先向学生提出观察的任务,使他们明确目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包括:作好相关知识的准备;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
11、筋;引导学生巩固观察的结果(如写观察记录、整理分析记录、做出总结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4.要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三章 记忆和想象,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才智之母。人类就是凭借记忆积累经验,增长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才智。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记忆,人类社会就将永远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定义 汉语中的“记忆”一词,最简洁的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人总是先有“记”,然后才有“忆”。例如:我们熟读了一首唐诗,过一段时间还能背诵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因此,所谓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
12、映。,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关系为:识记 记 忆的前提 保持 记忆 再认 忆 记的结果和验证 回忆,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记忆基本过程的关系: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保持是记忆过程的关键,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目的和验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一)按记忆的内容分,有以下四种:1.形象记忆.如:歌唱家听歌曲;2.情绪记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运动记忆.如:运动员;4.语词逻辑记忆.如:思想家、数学家。,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有以下三种:1.瞬时记忆.又称“
13、感觉记忆”、“视觉后象”。保持的时间为0.25 2秒,如听人唱歌之后,好像耳朵里还有歌声;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如上课记笔记就是依靠短时记忆;电话接线员接线时对用户号码的记忆;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经过重复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的记忆。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P35-36页,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文学家巴金能熟练地背诵两百篇文章;日本人有寄英哲以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二万位而载入“吉尼斯记录”;老人常常能清楚地记忆其童年趣事的细节;三国时的张松的“过目不忘”等等,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即
14、回忆起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它是记忆的一种基本表现和主要内容。如想起自己父母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表象和感觉、知觉都有形象性,但表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2、概括性:表象是经多次感知和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所以它具有概括性。,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 1.什么是识记?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15、是记忆的第一步。2.识记的种类(1)按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看电影、听故事等。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识记。如记乘法口诀、外语单词等。,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按识记是否理解,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先后顺序,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如记外语单词、背诵古文等。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如:“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5895M)。,四、记忆过程的分析,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来
16、得快。若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辅之以机械识记,就记得更牢固、更熟练。此外,识记还有以下四种品质:1.识记快,遗忘慢;2.识记慢,遗忘慢;3.识记快,遗忘快;4.识记慢,遗忘快。,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 1.什么是保持?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如教材P39图32“记忆保持中的质变”。图中从图0到图18表示识记过的事物的变化。,四、记忆过程的分析,3.遗忘及其规律(1)什么是遗忘?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对识记过的
17、东西不能认出来或不能回忆起来就是遗忘,遗忘实际上就是识记没有得到巩固和保持。根据遗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根据遗忘是否能恢复可分为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遗忘规律和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实验中找到了一条遗忘规律,并把这条规律用一条几何曲线表示出来,称为遗忘曲线,又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叫“保持和遗忘的曲线”。(见教材P40图33)这条遗忘曲线表示的遗忘发展规律是:遗忘发生得早,其过程是先快后慢。,四、记忆过程的分析,(3)遗忘原因的分析 a.对已识记过的东西,没有得到反复强化和应用,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会自动消失,以后不复习就不能恢复,既不能回忆
18、又不能再认,这就是永久性遗忘;b.对已识记过的东西,一时不能回忆或再认,但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回忆和再认,这是暂时性遗忘。但是,遗忘也并非全是坏事。有许多不需要记得的东西还是需要遗忘的好,如:不愉快的事情。,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三)回忆 1.什么是回忆?回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如: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情。回忆有两种不同的水平:(1)再认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如:认过的字在另一场合还能认出来,认出熟人的面孔等。(2)再现 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如:触景生情。,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进行良好回忆的条件(1)识记某一事物,不要孤立的去记它,而要注意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19、这些联系发现得越多,今后就越容易回忆起来。如回忆某人;(2)把识记过的事物归类,放到一定的系统中去,回忆起来就方便、迅速。如化学元素符号的记忆;(3)充分的理解事物,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运用逻辑推理回忆。如:二项式定理;(4)要有信心;(5)精神要饱满,心情要平静。如:考试。,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一、儿童识记的特点(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有意识记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这是记忆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师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儿童的有意识记,同时也要利用和提高儿童的无意识记。1.首先要使儿童明确了解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和善于追求这些目的任务的实现。如
20、:要求并训练儿童在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2.培养儿童自己提出识记任务的习惯。如:课文的分段;3.培养儿童独立检查识记效果的能力。如:背诵课文。,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 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有很大的优越性。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较差,难于理解要识记的知识,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所以他们的识记处于以机械识记为主的水平。培养儿童意义识记能力的方法有:1.使儿童对学习材料有透彻的理解;2.教会儿童学习对材料进行比较或对比。如:乘法与加法的对比;3.使儿童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段和加标题。,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二、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一)增强识记的目的性、
21、自觉性和积极性 1.及时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2.逐步提出较远的识记任务;3.培养儿童学会自觉地提出识记任务。(二)培养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设计为辅的识记能力(三)正确地组织复习 1.根据遗忘的规律,有计划的安排复习时间;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4.复习方式要多样化、生动化;5.善于根据材料特点进行复习;6.避免复习的干扰和注意及时休息。(四)培养学生的追忆能力。如:联想。,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人不同于动物,其主要标志是:人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动的改造环境
22、;人不同于电子计算机,其主要标志是:人不仅接受和输入信息、加工编码和储存信息,机械的提取和输出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作出创造性的反映。这其间的分水岭之一,是人有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者回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现实中尚未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如建筑师设计房屋,作家的文学创作等。这就是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想象中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但构成新形象的材
23、料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神话故事中的情节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中的人和物的形象在头脑中所构成的新形象;一切看来似乎是超现实的科学幻想故事或电影电视也都不可能离开现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就不可能产生想象。如:先天性的盲人难以想象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的春光;先天性的聋人绝不会想象出曲调优美的乐章。1.想象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2.若人对某种事物没有感知过,则不会产生相应的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如:上课时的走神,多是无意想象的结果。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人们的梦
24、有时是荒诞无稽的,似乎脱离现实很远,但构成梦境的一切素材都必然是自己曾经历过的事物,所以梦也是现实的反映。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有意想象。人们为了完成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多属于有意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的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发明创造、文学家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等。,第
25、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别富于幻想。幻想有两种:一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它是可能实现的。这就是积极幻想,或称理想;二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这就是消极幻想,又叫空想。空想是一种有害的幻想,它不能激励人们前进,相反,只能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挫折或失望。,第四节 儿童想象的发展,儿童对未来充满了美丽的幻想。有儿童在作文中写道:“到下个世纪,我已是个侦察员,驾驶着 最新式的潜艇到深海中侦察,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师心理学 中师 心理学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