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卫生基础》PPT课件.ppt
《《餐饮卫生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饮卫生基础》PPT课件.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8/8,第四章 餐饮卫生基础,2023/8/8,食品污染分类: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细菌及毒素,霉菌及毒素 昆虫污染:甲虫,蛾类,蛆,蝇,害虫 寄生虫及虫卵污染:蛔虫,旋毛虫,化学性污染:,金属毒物污染:汞镉铅砷氟等,农药污染:有机磷,有机氟,除虫菊酯等,其他污染:亚硝酸盐,亚硝胺,苯并比等,放射性污染:,核爆炸污染,放射性核素废物排放不当污染,意外事故泄露污染,2023/8/8,第一节 生物性危害概述,生物性危害是指微生物、病毒、寄生虫、昆虫等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食品的污染。,2023/8/8,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特点,(一)、微生物的基本特点1、种类繁多2、分布广泛3、繁殖快速
2、4、代谢能力强5、容易变异,2023/8/8,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条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的特定条件,主要包括:1、营养物质(食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分等)2、pH3、温度:嗜冷、嗜温、嗜热:5-60 4、氧气:(需氧、厌氧、兼性厌氧等)5、水分(AW):0.50,第二节 细菌性危害及其预防控制,细菌性危害,指细菌及其毒素产生的生物性危害。不仅能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1.感染型(沙门氏菌、大部分变形杆菌等)2.毒素型(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3.混合型(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2023/8/8,1、沙门氏菌(Salmon
3、ella spp.),分布:肠杆菌科革兰阴性杆菌,常见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也可能受污染。天然存在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肠道内,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中不存在沙门氏菌(水中存活2-3周),但如果环境受污染或捕捞后受污染,沙门氏菌会进入海产品内。症状:多见急性胃肠炎。引起恶心、呕吐、腹部痉挛、发烧。,2023/8/8,1、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涉及的食品:生肉、禽、海产品、蛋、奶制品、酵母、酱油、色拉调料、蛋糕粉、奶油、夹心甜点、糖果等。污染食品后,食品外观无异样(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2023/8/8,1、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预防
4、措施:充分加热产品杀菌(不耐热5-46,100 立即死亡,70 5min);将产品贮存于4 下冷藏防止沙门氏菌生长(生长温度5-46);防止加热杀菌后交叉污染;禁止病人和沙门氏菌携带者进入食品加工间。,2023/8/8,2、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分布:天然存在于海洋,需要有盐才能生存。在沿海水域中捕捞的鱼、贝类中(海产品)或腌渍食品中常被检出该菌。使食品发生腐败。主要特征:嗜盐菌,生长发育须有氯化钠存在,NaCl浓度为3%时生长最好,42 C能生长,但不耐热,10 C以下不生长,pH范围5.69.6,最适pH为8.0,2023/8/8,2、副溶血性弧菌
5、(Vibrio parahaemolyticus),致病性:该菌有侵袭作用。副溶血性弧菌部分菌株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该毒素可溶解人的血球。预防措施:避免生食水产品彻底加热海产品防止加热后的海产品受到交叉污染,2023/8/8,3、单增李斯特氏菌,分布广腐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腐生植物中。引起食品主要有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及果蔬。低温菌,象冰激凌、生菜沙拉、生鱼片等不需加热的即时食品均会造成食物中毒。它能致病和产生毒素。易感人群:外毒素型(溶血素性质)。免疫力差的人易感染,健康良好的人不易感染。症状: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甚至死亡。,2023/8/8,3、李斯特氏菌(Listeria
6、 monocytogenes),最大的威胁:来自不需再加热的即食食品。注意:能在2 C(36 F)下生长。预防措施:充分加热产品,防止熟产品再次污染。,2023/8/8,4、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2023/8/8,4、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主要致病种类: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nteropathogenic E.Coli)(感染型)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Enterotoxigenic E.Coli)(毒素型)肠道侵袭性
7、大肠埃希氏菌(EIEC)(Enteroinvasive E.Coli)(感染型)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Enterohaemorrhagic E.Coli)O157:H7(毒素型),2023/8/8,4、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控制方法:充分加热杀菌(不耐热);在4C(40F)以下冷藏产品;防止烹调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2023/8/8,5、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空肠弯曲菌系弯曲菌属的一个种,一种普遍的肠道致病菌。空肠弯曲菌属(campylob
8、acter genus)对环境敏感,易被热力杀死。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结肠等。产生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2023/8/8,5、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症状:潜伏期110天,平均5天。食物中毒型潜伏期可仅20小时。初期有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骤起者开始发热、腹痛腹泻。,2023/8/8,5、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涉及到的食品: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传染。控制方法:空肠弯曲病最重要的污染源是温血动
9、物(鸡的带菌率100%,带菌量很高),如何控制动物的感染,防止动物排泄物污染水、食物至关重要。因此做好“三管”,即管水、管粪、管食物乃是防止弯曲菌病传播的有力措施。,2023/8/8,6、变形杆菌(Proteus),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根变形杆菌、雷极氏变形杆菌。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与动物性食品有关。特别是熟肉制品和凉拌菜等。也有病死家畜肉等。是腐败低温菌(4-7度即可生长),可使食品感官性状发生明显变化。,2023/8/8,6、变形杆菌(Proteus),症状: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预防措施:防止食品被变形杆菌污染;
10、控制食品中变形杆菌的繁殖;彻底杀死变形杆菌。,2023/8/8,7、志贺氏菌(Shigella spp.),2023/8/8,7、志贺氏菌(Shigella spp.),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禽,水果,面包制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志贺氏菌通常在食物中不增殖,侵入人的肠道后增殖并产生毒素。人类是志贺氏菌的主要来源。症状:腹泻、发烧、腹部痉挛和严重脱水。,2023/8/8,7、志贺氏菌(Shigella spp.),预防措施:消除人类粪便对水源的污染;改进加工人员个人卫生;禁止病人和志贺氏菌携带者
11、进入食品加工场所。,2023/8/8,8、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2023/8/8,8、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分布:该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水、空气、灰尘、污物、食品加工设备表面,5060%健康人的鼻腔、口腔、咽喉、皮肤、甚至头发都有发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和不发烧。,2023/8/8,8、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本菌特征:嗜温,最低生长温度为10 C,耐盐,在含水量极少的食品(水分或度为0.86,盐度为18%)上可生长,产生外毒素肠毒素,引起急性肠胃炎。肠
12、毒素:对蛋白酶和热具极强的抗性,100 C、30 min 仍保持部分毒性,巴氏消毒和一般家庭烹调温度不能破坏这类毒素。,2023/8/8,产肠毒素与条件有关:1.食物受污染程度;2.食物存放的温度及环境(38 C下,温度越高产毒越快;兼性厌氧,通风不良产毒快);3.食品的种类及形状;污染葡萄球菌后外观正常,感官无变化。,2023/8/8,8、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涉及的食品:禽、肉、色拉、烘烤品、三明治、乳制品、水产品等,罐头食品应高度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2023/8/8,8、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预防措施:减少食品
13、的暴露时间,特别避免是加热后的半成品积压;控制加工车间的温度;要求食品操作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调离皮肤有创伤的加工人员。,9、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也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产芽孢强耐热性厌氧生长正常加热温度下存活在真空包装、罐头食品和其他缺氧包装环境下生长,9、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强烈的神经麻痹毒素肉毒毒素有A、B、C、D、E、F、G七种毒素类型A、B、E、F与人类肉毒中毒有关E型肉毒梭菌在水产品中最常见,3C仍可生长,很少使食品产生腐败迹象A型肉毒梭菌常见于陆上动、植物,使产品产生腐败气味,A型菌
14、芽孢比E型菌芽孢耐热性更强,9、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中毒症状腹泻、呕吐、腹疼、恶心、虚脱,继发为视力重叠、模糊,瞳孔放大、凝固,严重时呼吸道肌肉麻痹,导致死亡,9、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中毒常见的食品加热不当的罐装食品(通常是家庭自制的罐头)半加工的食品(如:熏制、腌制和发酵食品,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豆豉等),9、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控制途径:最根本的预防方法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改进食品的加工、调制及储存方法,改善饮食习惯,水产品的加工可采取事先取内脏,并通过保持盐水浓度为10%的
15、腌制方法,并使水活度低于0.85或pH为4.6以下。在常温储存的真空包装食品采取高压杀菌等措施,以确保抑制肉毒梭菌产生毒素,杜绝肉毒中毒病例的发生。,2023/8/8,10、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2023/8/8,10、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分布:蜡样芽胞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尘和污水中,植物和许多生熟食品中常见。已从多种食品中分离出该菌,包括肉、乳制品、蔬菜、鱼、土豆、糊、酱油、布丁、炒米饭以及各种甜点等。,2023/8/8,10、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症状当摄入的食品其蜡样芽胞杆菌数量达106/克
16、时常可导致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在临床上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控制通过高温杀菌或适当的冷藏可以控制蜡样芽胞杆菌的增殖。,2023/8/8,细菌性危害的预防与控制,细菌性危害为最重要的生物性危害;1.防止食品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2.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3.控制细菌毒素的形成;4.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食品中病菌;,2023/8/8,第三节 真菌性危害及控制,真菌对食品污染的机会多。真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真菌引起食品变质,二是真菌产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没有传染性,病人和病畜不能成为一种传染源而引起感染,但也不同于一般化学性中毒,其毒害受生物
17、性因子支配,因而中毒往往具地方性、相对季节性和波动性等流行特点。,2023/8/8,一、霉菌与霉菌毒素的食品污染,2023/8/8,1、概 况,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对食品的污染以南方多雨地区为多见,不同的霉菌其产毒能力不同,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岛青霉素、桔青霉素、展青霉素等。,2023/8/8,霉菌毒素和细菌毒素不同,能耐高温,没有抗原性,不能引起机体产生抗毒素,也不能使机体产生其它感应物质。霉菌毒素的中毒常常侵害肝脏、肾脏、大脑神经系统等器官,产生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出现急慢性肾炎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出血、神经组织变性等症状。,2023/8/8
18、,2、霉菌产毒的特点,(1)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可变性和易 变性。(2)产毒菌种产生的毒素不具有严格的专一性。(3)产毒霉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霉菌 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的先决条 件,而霉菌能否在食品上繁殖与食品的种 类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有关。,2023/8/8,3、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温度 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一般产毒温度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基质不同的霉菌菌种易在不同的食品中繁殖,即各种食品中出现的霉菌以一定的菌种为主。如玉米、花生以黄曲霉为主,小麦以镰刀菌为主,大米中以青霉为主。,2023/8/8,湿度
19、相对湿度80以下时,主要是干生性霉菌(灰绿曲霉、白曲霉等)繁殖;相对湿度8090,主要是中生性霉菌(多数曲霉、青霉等)繁殖;相对湿度90以上,主要为湿生性霉菌(毛霉)繁殖。空气流通大部分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均需要氧气,2023/8/8,引起食品变质。食品霉菌污染程度及卫生质量评定:A.霉菌菌落总数 B.霉菌菌相构成。霉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霉菌毒素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4、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卫生学意义,2023/8/8,5、几种主要的霉菌毒素,岛
20、青霉类毒素包括:黄天精、环氯素、岛青霉毒素、红天精等。镰刀菌毒素 包括:单端孢霉素类、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等。黄曲霉毒素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2023/8/8,岛青霉类毒素,岛青霉类毒素 岛青霉类毒素是由岛青霉产生的代谢产物,黄天精、环氯素、岛青霉毒素、红天精等,岛青霉为青霉属。,国外报道的“黄变米”主要含有青霉属,最常分离的霉菌有黄绿青霉、岛青霉和桔青霉等。“黄变米”是由于稻谷收割后,贮存中含水份过高,被霉菌污染后发生霉变所致,因为霉变呈黄色,故称“黄变米”。,2023/8/8,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21、)的结构两个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作用有关。,2023/8/8,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的性质AFT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特性:紫外线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蓝色荧光(Blue fluorescence)为B族,黄绿色荧光(yellow-Green fluorescence)为G族;M1和M2为B1、B2的羟化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奶(milk)及奶制品、肉类(meat)中,故名M族。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耐热,加热到280
22、才裂解破坏;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2023/8/8,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 培养基: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温度和湿度: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生长温度,黄曲霉产毒温度28-32,相对湿度85以上。水分:产毒的适宜水分活度为。pH值:最适pH值为3。,2023/8/8,黄曲霉毒素,AFT污染食品的情况黄曲霉毒素经常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大豆、稻谷、玉米、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2023/8/8
23、,黄曲霉毒素,卫生标准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浓度为15g/kg。美国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含量(指B1+B2+G1+G2的总量)不能超过15 g/kg。我国的标准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 g/kg。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 g/kg。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 g/kg。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
24、肾、血、瘦肉)0.5 g/kg。,2023/8/8,黄曲霉毒素,预防措施 预防霉菌污染为根本措施:降低温度;降低粮食水分(70%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采用防霉剂;减少氧气含量;减少粮粒损伤程度;培育抗霉新品种。去毒措施:挑选霉粒;溶剂提取法;灭活法;紫外线照射、碱处理等(0.5%氯化钙或1%碳酸氢钠)。制定执行食品中最高容许量标准,2023/8/8,第四节 病毒性危害及预防,2023/8/8,1.特点:病毒比细菌更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无完整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或蛋白质构成;每种病毒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不含核酸;不含独立代谢的酶系,不能合成蛋白质;专性寄生,依赖寄生细胞才能形成子代;在宿主
25、细胞内具有生命特征,离体状态即为化学大分子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2023/8/8,一、污染食物的病毒,2、病毒污染食物的途径 污染港湾水 污染灌溉水 污染饮用水 不良的个人卫生,2023/8/8,二、人兽共患病病毒,1、疯牛病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感染后死亡率100%。耐高温、耐受紫外线、对化学药物也有抵抗性。人类感染通常是因为下面几个因素:1、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也会导致感染,特别是从脊椎剔下的肉;2、某些化妆品除了使用植物原料之外,也有使用动物原料的成分,所以化妆品也有可能含有疯牛病病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餐饮卫生基础 餐饮 卫生 基础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