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ppt
《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衡阳县一中 聂仲生,09.04.29,2,现当代作家特别关注的几类主题(以散文和小说的样式来表现),(一)传承文明,胡同文化 杭州记游 泰山很大 焰火变奏,(二)格物致知 泥泞 叶子时期的梅 根的神韵 听听那雨,(三)回归心灵 灯火的温情 儿童如诗,(四)讴歌情感 日月行色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五)凭吊古迹 边城 寂寞书院,(六)思量农耕 温软的村庄 乡村的风 藕与莼菜 杏花春雨江南,(九)反思社会(揭示人和社会等病症,开出疗救的药方),(七)吟咏生命 古藤 骆驼 生命的化妆,(八)塑造人格 家教 打工仔 风雪夜归 病人,怎样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一 文学
2、作品怎样表现主题,(一)借助文学形象来表现 1.靠人物形象表现(主要人物,次要人物)2.靠景物形象表现(烘托人物,表达心情,渲染气氛,抒发情感)3.靠事物形象表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二)借助议论抒情来揭示(三)借助表现手法来凸显,二 怎样读出作品主题,(一)要关注标题 1、标题可能交代内容 卖刀 锁门 青菜 卢沟晓月 脚步声 2、标题可能暗示文体 谈静 乡土情结 旧日廊桥 在山阴道上 3、标题可能显现主题 生命的暗示 书房花木深,(二)要分析形象,1.作品写了什么形象?-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2.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如:玛蒂尔德 水生嫂 翠翠3.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如:华老栓 祥林嫂4
3、.作者对这个形象抱什么态度?-肯定 赞扬 同情 批评 否定-,景物形象,体味景物的特点。,从一定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A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思想内客。,B用具体的景物来烘托人物性格、心情等。,C.用特定景物渲染气氖、交代背景。,D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作用,E景物(物象)具有比喻、象征作用。,A、找出景物描写的文字 B、体味景物描写的声音、颜色、形态、气味、动态、静态、虚实、感官、角度等 C、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掘其中包含的画面感和意境,事物形象,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要辨明是否有象征义,不能肆意拔高,(三)要品读议论抒情的句子
4、,1、议论抒情句在文中的位置 开头 结尾 上下文过渡处2、重要作用:往往直接揭示作品主题 如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四)要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1.以小见大2.虚实结合3.由表及里4.由此及彼5.怀古伤今6.象征对比7.托物言志8.借景抒情9.叙事明理10.比喻说理11.类比推理,(五)要善于知人论世,1.分清作者国别2.了解作者身世、思想、立场、观点3.借助文史知识,了解时代背景注意:几个重要时代的作品 五四时期的作品 三十年代的作品 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 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几个重要作家的作品 如:叶圣陶 周作人 钱钟书 余秋雨 沈从文 冰心 萧军 萧红,知
5、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思想苦闷,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笔下的秋色、秋味、秋意,也因之笼罩着“清”、“静”、“悲凉”的感情色彩。作者对富有暖色调的景物和那些热闹景象、繁华场面,均不作过多描绘,而对富有冷色调的景物却情有独钟。写牵牛花,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写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写秋蝉,着意于“衰弱的残声”;写秋雨,着眼于“灰沉
6、沉的天底”、“息列索落”的雨声、“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写果树,将其放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而“枣子颗儿”,则“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总之,课文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绘,运用一组组物象,不仅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而且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三 品读主题要注意的问题,1、归纳主题要格式化2、不要随意拔高主题3、主题可能多向化,要求:纵观全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品味语言。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人、事、物,景、情、理,诸多要素不可忽视。人物性格或景物性状等等必须揣摩透彻。写作目的何在?议论的中心、记叙的主旨、情感的指
7、向,需综合各方面内容进行把握。,概括主题思想,必须依据原文、依据作者的本意,防止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课内练习,(一)锁 门孙 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再后,游击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话题。朋友们都说:“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碰上呀!”劝告不能不听
8、,但习惯一下改不掉。有一次,送客人,把门碰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20分钟之久,再过20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来。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碰上门出去了。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
9、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又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前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朋友们说。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
10、在又回到这里来了。,1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答案】(朋友的观点)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我”的观点)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2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同时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3(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锁”指什么?(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出 文学作品 主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