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ppt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认识的基础、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
2、践,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二)认
3、识的本质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
4、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认识运动的基本
5、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1从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1从实践到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互相依存。
6、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从实践到认识,(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1)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
7、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从认识到实践,(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
8、、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2)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
9、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这
10、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二、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
11、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