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ppt
《第四讲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一)此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主要社会政策1、围绕女性解放而制定和实施的社会政策首先,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权利。1950 年5 月1 日新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妇女就业人数大幅度提高。1949 年以后的近30 年间,中国妇女的就业人数迅速增加。以全民所有制单位为例,1949 年女职工的人数为60 万人,1977 年剧增至2036 万人(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1987:32)。第三,广泛地参政议政。第四,重视妇女的健康保健,一、建国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进展,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的解放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这既是真正人道主
2、义的体现,是平等、自由理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力资源的巨大开发。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00 年,中国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高达7217%,居欧亚各个国家之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228-230)。在众多的后发国家中,中国在女性解放方面的成就明显居于领先位置。,2、有关大众教育的社会政策,1949 年以前,中国的教育十分落后。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劳动者很少能进入学校学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仅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而且教学设备十分缺乏,教材陈旧落后。这一切是同当时落后的经济基础、落后的社会结构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相适应的。1949
3、 年之后的30 年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工作,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相关政策,促进了大众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0 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一切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1950 年12 月,政务院发布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1 年2 月,教育部颁发了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暂行实施办法,以此为契机,中国开始创办工农速成中学。1956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各地按照当地情况,在5 或7 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要求2-3 年扫除机关干部中的文盲,3 或5 年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
4、工中的文盲95%左右;5 或7 年基本扫除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即扫除文盲达到70%以上;扫除文盲的对象以14-50 岁的人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2001:339)。中国在城市和农村大规模地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扫盲班,创办了各种职业学校;在中等以上的学校设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这一时期,虽然大众教育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以轻视、妨碍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大众教育在质量及具体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大众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1949 年,中等学校有在校生12618 万人,
5、1976 年上升至5905.5 万人;1949 年,小学在校生2439.1 万人,1976 年上升至15005.5 万人(国家统计局编,1989:435、436)。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城市的文盲率为16.4%,农村的文盲率为34.7%。相比之下,同为后发大国的印度,其城市文盲率则是34.9%,农村文盲率是67.3%;巴西的城市文盲率为16.8%,农村文盲率为46.3%;埃及的城市文盲率为39.7%,农村文盲率为70.6%(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编,1991:125)。显然,中国的大众教育在后发国家尤其是后发大国中走在了前列。这不仅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为以后高等教育的正常
6、发展、为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乃至为中国社会经济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3、社会救助政策,在城市,社会救助政策的基本方针是“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建国初期,政府把120 万分散的流民从8 个城市送回原居住地;向121 万城市居民提供了救济。1952-1958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政策。补助的形式是现金和实物相结合。在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主要围绕着“五保”内容而展开,主要采取集体供养并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方式。,4、劳动保险及福利政策1951年2月26日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5、就业政策 城镇就业:劳动力的统一招收和调配制度
7、。这就在宏观方面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劳动力的统一配置,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则形成了企业用工中的固定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企业在用工方面“能进不能出”,不能以任何经济性原因裁减其多余的职工。,建国30年中国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努力,开启了真正保护民生、关注民生的先河,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一,在劳动者群体基本权利的保护方面,在劳动者群体社会地位平等的维护方面,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满足了当时人们最为迫切的需求,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意义,其二,在中国民众基本生计、就业以及受教育机会的保证方面,应当说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其三,在积极推动当时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社会政策最大限度
8、地起了其应有的作用。1987 年,根据对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但中国的人文指数却步入了“人文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编,1991:118)。其三,在积极推动当时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社会政策最大限度地起了其应有的作用。,1、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成分;其一,在收入政策方面 其二,就业政策,(三)这一时期社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不足,。其一,在收入政策方面。尽管当时也主张按劳分配,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促成收入不断平均化的工资政策。从表2 中可以看到,1952 年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工资收入最高的是城市公用事业部门,最低的是农、林、水利、气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中国社会 政策 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7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