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二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ppt
《选修二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二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选修二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专题五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考核要求】(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梁启超兴民权和“新民说”;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比较三人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预备立宪;辛亥革命;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宋教仁斗争护国运动。(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和影响,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3、掌握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的民主思想比较其观点的异同,提高比较、分析能力。,4、简述中
2、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5、梳理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新课标要求,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 专制的斗争,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选修二 考试说明5.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2.预备立宪;辛亥革命;3.清末中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及启示;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回顾必修3: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地主阶级抵
3、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 过程,(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主张:影响:(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工商科技”层次。代表:主张:“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一.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阔人们 眼界,引导 注意世界形势,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洪仁玕写出了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3)早期维新派-19世纪70
4、年代,学西方的科技,又学 政治、经济制度,A代表:B主张:C评价:(4)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90年代,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a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b经济:与西方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为维新变法思想作 思想理论 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A主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 的过程,(5)资产阶级革命派:(6)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向思想领域深入;,以孙中山为代表,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推翻封建政权,建立了共和国,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颁行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5、性质的宪法。,主张:,学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后期 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一).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鸦战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不断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也日益强劲,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他们要求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二)、康有为的民主思想,1.、背景:,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2)热心研究西学,探索改造中国之道。(3)外国侵略和洋务运动使西方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4)中
6、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二)、康有为的民主思想,2.主要内容-民主思想 核心是君主立宪。,D.他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朴道理,来论证社会进行维新变革的必要。,A.“托古改制”的理论,论述了维新变革的必要性;代表作品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B.以“三世说”来说明中国由君主专制进入君主立宪的渐进性;C.通过将孔子尊为变法改制的祖师来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与合理性,3.康有为的变法实践:,4、康有为思想的特点:,1)公车上书后-多次上书或撰写奏章。编译 等书进呈光绪皇帝,陈述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2)政治思想的变化:,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7、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实行君主立宪制:,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之事,而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以指导全国的变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说明康有为思想的保守性,原因: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康有为对中国国情非常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分析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理论的原因并进行评价,问题探究,评价:康有为的这种做法既反
8、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三)、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主要内容,(2)发展变化,维新变法失败后,一度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自由民主,主张在中国接受并实施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把“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认为要想“伸民权”必须先“广民智”。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代表作新民说,思考: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如何评价?,共同点: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9、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特色: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评价;积极:都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相 对于 封建军长专制,具一定民主性。局限:主张保留君主,是政治改良,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区别。,四),谭嗣同思想:,1)最激进,带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2)代表作仁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闪光点是他对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问题探究讨
10、论: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如何保障这一权利?孙中山是怎样发展和改造西方的民主政治的?民族、民权、民生三者关系如何?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有何不同?,五)、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民权思想:核心是“三民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民权主义最能体现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内容,A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的创立“合众政府”,到同盟会 纲领中的“创立民国”,B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C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2)五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1、2.三民主义思想各内容之间的关系:,3、特点:,在孙中山看来,推翻清朝的民族革命与颠覆君主政体的政治革命,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并不是把它们分作两次去做;而政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也要“毕其功于一役”。这三种“革命”,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4.评价:,五)、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具体表现为:从其最终的政治目标看,它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带有较
12、大的局限性。他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等。,5.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比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在反帝,新”在强调了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封建相结合,“新”在扶助农工,6、新三民主义,进步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
13、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局限性:,康有为的思想源于英国权利法案,孙中山的思想源于美国1787年宪法。异:康有为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主张通过改良的办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同: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学习西方一政治制度,
14、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 与孙中山的思想的异同,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如下: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
15、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反对西方民主政治,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视维新思潮如洪水猛兽,扼杀戊戌变法,积极宣传西方民主制度,力图实现君主立宪制,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为实现立宪政体,积极上书言事,催开百日维新之花。,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制,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他们建立团体,翻译书籍,创办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最终建立了中华民国,一)、挽救专制统治的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王朝挽救统治的最后一搏。预备立宪是在哪些因素之下促成的?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实际作用又是怎样背离主观目的的?,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1.“新政”A目的:B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
16、新的机构,例如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级 的发展,C评价:,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有进步意义,但未涉及政治制度,仍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案臼,实行“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更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这都进一步加速了清朝反动统治的瓦解。,一)、挽救专制统治的新政与“预备立宪”,立宪派形成 组成人员: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和一些地方乡绅。主张:反对革命,实行“
17、君主立宪”。活动:立宪派从清政府宣布立宪中看到他们走上政治舞台的希望,就以谘议局为阵地,积极开展立宪活动,组织国会请愿,要求尽早召开国会,稳定清朝统治以抵制革命。,2.“预备立宪”,(1 目的:(2)历程:,为遏制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905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设资政院、谘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皇族内阁”出台(破产标志),(3)实质:(4)后果:,影响:,客观上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局限:本质的落后性,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
18、立的境地,削弱 自己的统治,促进 革命形势的高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立宪派分化,倾向革命;汉族官僚离心,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1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年),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的刺激;改良派的广泛宣传、推动,实行民主宪政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积极性:1、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2、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相对于以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专题 近代中国 民主 思想 反对 专制 斗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