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ppt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一节技术差距理论,第一节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虽然两国拥有大体相近的要素自然禀赋,但只要由于某种原因,一国同他国相比,在某一特定工业领域中享有技术差距上的比较优势,该国就应该向他国出口这类工业制成品。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ichael VPosner)在1959年为了修正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
2、术水平一致,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是不同的。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占19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表明美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模型相衔接。,O,时间,创新国生产/出口,模仿国生产/进出口,创新国生产,创新国消费,
3、创新国出口,TO,T1,需求滞后,T2,T3,模仿国生产,模仿国进出口,创新国进口,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二、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三、时滞,(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需求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二)生产者反应时滞(Producers Response Lag),从技术创
4、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滞,也称为反映滞后。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三)生产者掌握时滞(Producers Mastery Lag),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商品作出反应,而且,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却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握滞后。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四)生产者模仿时滞(
5、Producers Imitation Lag),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构成。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的经济现象,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四、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
6、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时,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并且,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相关链接: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差距总体呈轻微收敛效应,技术成就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其历史演进路径并非一个均衡过程,而是受制于技术创造与创新、技术扩散与吸收、人力技能积累与开发等多
7、种力量。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间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呈轻微的收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1.高收入国家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遭遇增长瓶颈,仅依靠本国研发投入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增速;2.从高收入国家向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客观存在的,中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及技术引进与模仿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差距总体呈轻微收敛效应,与世界平均数、中位数及位于首位的芬兰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并保持至今。但与以芬兰为首的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在9
8、0年代后期反而开始逐步拉大。表现在:与巴西和印度相比,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率和15岁以上人平均接受教育年限方面略高于巴西以外,中国在其他方面都逊于巴西。但各项指标均优于印度。与发达国家群组相比,中国与第一群组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技术创造方面有巨大的落差;在新技术扩散方面虽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劣势;在人力技能方面,人力技能培养的差距也制约着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经历了快速进步与平稳发展两个阶段。以Findly(1978)为代表的早期实证研究已回答了第一阶段的现象,即技术差距越大,当地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空间就越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9、正如UNDP在2001年报告所言,中国一直是一个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国家。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已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Eaton and kortum,1996;Keller,2004)。Tanaka(2006)指出,非竞争的观念和廉价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弥补自身的技术能力欠缺。即使在初始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当技术成就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实现超越需要更加充分的政策激励、市场条件和企业主动。发展门槛(Development threshold)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水平,即技术学习能力,
10、才能跨越发展门槛。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战略决策是及时而可行的,符合中国制造的实践要求。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技术成就水平需要政府支出、技术引进与吸收、人力资本开发及重要科学技术发明。资料来源:范黎波.郑建明.江琳.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的差距及效应分析N.光明日报,2008-5-27.,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但没有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因此,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代表人物: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
11、Vermon)受此启发,发表了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弗农在论述技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将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尔后,由威尔士(L.T.Wells)等人发展和完善。,一、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认为任何一种商品,其生命周期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商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把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技术创新国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的国家;第二类是工业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等,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
12、裕的国家。随着技术的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要素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同,各国在产品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也不同,从而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第一阶段:导入期。这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制、试销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处于发明创新阶段。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成本构成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弗农等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总是在美国发生。然后,从美国传递到西欧、日本,再由西欧、日本传递到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后再到另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二阶段:成长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国外市场逐步扩大,美国通过降低价格增强其竞争力,扩大出口量。第三阶段:成熟
13、期。模仿国(日本和西欧)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大量生产,本国进口逐渐减少,美国对该商品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衰退期。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出口,进口,T0,美国,T1,T1以前,美国发明一种新产品并在国内销售。T1时开始出口。,T2时,西欧、日本开始生产,进口减少,其他国家开始进口。,T2,西欧、日本,其他国家,T3,T3时,由于西欧和日本从进口转向出口,美国的出口会减少。,T4时,美国从出口转向进口,西欧、日本出口也开始减少。,T4,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西欧日本开始生产,其他国家开始
14、生产,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含义,(一)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呈现动态变化。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第二阶段时产品已经定型,可以转入大规模生产并扩大出口,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在第三阶段,由于产品及其工艺流程都已形成标准化模式,价格竞争成为该产品占领市场的主要因素,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时产品也由资本密集型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二)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的国家应该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相对优势阶
15、段的产品。,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地位。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及技术差距理论的动态化延伸。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关系。第三,该理论说明了产品生产将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旨在启发各国顺应产品生命周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这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该理论还说明企业必须重视研发,不断创新。,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在于
16、:第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因此难以解释后起投资国如西欧、日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规律。第二,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以后遍及全球的投资行为,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第三,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对这一现象该理论无法解释。,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20 世纪 70 年代末80年代初,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生于1953 年。
17、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兰卡斯特(Lancaster)和赫尔普曼(Help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应国际贸易实践的呼唤,先后发表了关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论文,较圆满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形成了解释产业内贸易成因的新理论。,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特点,(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Intra-industry Trade)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1975
18、年,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艾德(P.J.Lloyd)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在总结以前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上,把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另一种是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商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间替代弹性较高,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由于这些商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区位不同;生产时间不同等原因,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具体情况:(1)不同国家大宗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等。原因是运输成本边境。(2)经济合作或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19、如银行业、保险业、运输等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业务活动在各国之间是交叉进行的。(3)转口贸易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一些国家和地区。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包装、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4)跨国企业避税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英属维尔京群岛.doc经合组织公布避税天堂黑名单.flv(5)季节性商品的产业内贸易。,2、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商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称为差异商品,是指商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商品。这种差别表现在同类商品质量性能、规格型号、所用材料、商标牌号、包装装潢、销售
20、服务、企业形象等方面。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商品都属于这类商品。(1)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相同,牌号、规格、服务的特点不同以及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如烟草、服装、化妆品等。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2)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同种商品的不同档次。如家用电器等。(3)垂直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质量上的差异。如汽车。,(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第一,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产业间贸易是指非同一产业商品在两国间的进口与出口贸易。第二,产业内贸易商品具有双向流动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第三,产业内贸易
21、产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四,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可以互相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i为一国i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商品的出口额;Mi为该国i商品的进口额。由公式可知:Ai 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 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各种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式中,A为
22、某国所有商品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n为该国商品的种类。由公式可知:A也在01之间变动,A愈接近1,说明该国所有商品综合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A愈接近0,则意味程度愈低。A会随着产业范围的大小不同而不同,范围越大,一国越有可能出口该产业的差异商品,A也就越大。,表5-1 1993年美国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正文,应为0.00译者著。资料来源: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0.由表5-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产业内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是不同的。产业内贸易最高的产业是无机化学工业,其产业内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为0.99
23、;其次是能源设备行业,为0.97;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的是制鞋业,仅为0.20。当然,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各部门中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商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因此,高技术、规模经济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四、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偏好相似理论提出:最早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给予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布瑞恩斯坦姆林德尔(Burenstam Linder)。他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与转变(An Essay on Trade on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
24、ce Similarity)。1.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论点林德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论点可以概括为:收入相似的国家间贸易最密集。收入决定需求。因此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这两个国家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2.偏好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商品,必须是在本国拥有广泛的需求,只有当国内市场增长到足以使产业达到规模经济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商品出口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原因有三点:第一,从发明的角度看,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最初的动因往往是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国际贸易 理论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