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选修3-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教学课件】选修3-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选修3-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选修3-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主讲 裴发举,兰州市高中物理大集体备课,(新)选修3-3模块,(原)必加选第二册,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4温度和温标5内能,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1功和内能 2热和内能 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6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第十一章 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4物体的内能热量 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6热力学第二定律 7能源环境,新旧教材对比,(新)选修3-3模块,(原)必加选第二册,第八章、气体 1气体
2、的等温变化 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 1固体 2液体 3饱和气与饱和气压 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第十二章 固体、液体和气体*1固体*2固体的微观结构*3液体表面张力*4毛细现象*5液晶*6伯努利方程*7湍流现象 8.气体的压强 9.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增加,选修3-3内容结构特点,1.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本模块相比原教材的内容有所充实和提高,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由原来的选学改为必学,增加了饱和气和非饱和气,增加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扩充和提高了内容和要求,增加了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把一节课扩充成了3节课,2.
3、知识线索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顺序是分子动理论-气体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而原教材是分子动理论-固体、液体-热力学方程,3.更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1)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非常丰富2)对实验的行文陈述注重方法个思路3)实验设计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4)发挥练习题对教科书的解读功能5)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意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课程标准,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2理解内能的概念。,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解读:,1.在“温度和温标”一节中,教材加重并加深了“热平衡”概念和“温度概念的引入”、“温标的确立”的思想方法内容,把开氏温标也拿到此处。对此内容的处理
4、,意在培养学生思想方法和抽象能力,教师要明确目的。这两个问题属于“了解”层面。2.教材上提到分子力曲线,没提分子势能曲线,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提一下。,3.教科书关于分子势能的讨论比过去深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已经基本上不使用“力”的概念,而更多使用“能”和“势”的概念,分子势能的分析可以把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力”的概念与需要强调的“能”和“势”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本书对分子势能做了较多的讨论。这是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考虑。在“内能”这一节的“思考与讨论”中,连续设计了4个问题,学生依次完成之后就能对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的关系有些正确的认识。这也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改变学生
5、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主动地获取知识。这种学习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分子势能的讨论还有一个考虑:功和能的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学习分子势能时做些讨论,是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也是一次复习。所以,在这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想到分子势能在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要想到对原有基础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第八章 气体 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2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3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4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表现统计规律的事例。,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解读1.对于气体实验定律
6、和状态方程要求的程度,编者是怎样设定的?气体实验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等实验定律不同,它的应用面较小,不影响物理学的全局,所用的方法也不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近年的高中物理课程中,气体实验定律的内容越来越少。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是比较低的要求。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都属于气体实验定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过了这几个定律,也算是对气体实验定律有所了解了。至于气体的状态方程恒量,它是实验定律的直接推论,广义来讲也是实验定律,所以教科书也做了介绍。有了这个公式,定律的应用更方便些,但应该时刻想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再做扩展。教科书中删去了p-V图
7、、V-T图、p-T图之间的转换,目的也是减轻气体定律在书中所占的比重。,2.教材上把PV=常量、P1V1/T1=P2V2/T2.PV/T=恒量等作为公式,进行涂色处理,看来他们几个的地位重要些。而把P1V1=P2V2.P1/T1=P2/T2.P1/P2=T1/T2.V=CT、V1/T1=V2/T2.V1/V2=T1/T2等式子都未做涂色处理。带普适气体常量的式子不讲。3.对统计规律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所统计的数量增大的过程,就是由偶然向必然递进的过程。“偶然”是没实际价值的,“必然”才具有价值。,第九章 物态和物态变化课标要求,1.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8、,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2.了解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例1知道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例2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关注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3.了解液晶的微观结构。通过事例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4.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例。例4在装满水的杯子内轻轻放入一些小硬币,观察杯边水面的形状。5.知道饱和气、未饱和气和饱和气压。了解相对湿度。举例说明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的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几点注意的问题 1.本章陈述性知识多,而且
9、内容比较杂乱。这需要教师更要注意挖掘和构造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不是用传授式的方法一下讲到位,而是多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例如晶体的各向异性、由液滴形状分析表面张力、由浸润和表面张力分析毛细现象、蒸发过程趋向饱和的过程、对相对湿度的分析等等,都可构造成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讨论。2.对“物态变化”内容,课标没体现,更不涉及“熔化热”、“气化热”问题。教材上设了“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一节课来处理这些问题,有些必要不大,而且,关于气化热问题,还要“限制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的”,其实是定压、定温条件下的气化热,而且教材上还提到不仅汽化,同时还有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这对学生的难度太大。做为3-3模块只是
10、对应高考,不易过分纠缠,老师斟酌处理。,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课标要求,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展的意义。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3.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几点注意的问题1.在处理能量守恒定律时,新老教材都有关于“定律建立过程、热质说”的阅读材料。老教材把阅读材料放在后面,新教材放在前面。应该说放在前面更好,因为热质说在前,热质说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在前,一些物理现象否
11、定热质说在前。之后,人们引进能量的概念,归纳出能量守恒定律。按这个顺序,便于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定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方法。教材上把“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的内容设为两节课:“功和内能”“热和内能”,也是给学生“渲染”多一些,铺垫的再到位一些,加重学生的“注意”,有“呼之欲出”的目的。因为能的概念的引入,对一些学生真的很难“入门”。2.新教材上增加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解释”一节课。里面出现描述混乱度的“有序”、“无序”概念,以及“微观态数目”、“熵”、“熵增加原理”等内容,也把这些等问题都紧扣在一起。因为课标中对“熵”的概念及意义进行了要求。3.老教材的“能源环境”一节课,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12、联系的不紧密,而新教材上“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一节课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紧密联系,里面提到“能量品质降低”问题。4.关于“熵”,教材上给出了S=kln,这个表达式不用学生掌握,只做一般了解。,5.新教科书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叙述焦耳实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科学过程的学习。科学过程的学习有两重意义:一是学生学习时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思考活动来自主地获得知识,也就是要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二是可以了解这些知识在历史上是怎样得来的,即了解人类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焦耳实验在当时的目的是测量热功当量,但是现在看来,它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没有焦耳的实验就没有内能的概念,也就没有热力学第一定律,当
13、然也就谈不到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教科书对这个过程做些叙述和分析,目的之一就是落实科学过程的教育。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倡理性思维内能的定义是有根据的。当然,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复述,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这个思路学下来了,也就可以了。这是一种熏陶,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产生作用。,6.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一种表述,老教材是“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新教材的叙述是“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表面上看似避开“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几个字降低了难度,其实不好。因为教材上的第二种表述还是有这种字样:“不可能从单一热库(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
14、它影响(变化)”。还是没绕过这几个字。,7.与其说热力学这两个定律是知识的学习,还不如说是思想方法的学习,是物理哲学的学习。由“热功转换”过渡到“引入能量的概念”,是需要在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上重重要进行渲染的。在第二定律的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讨论“设计分解水为氧和氢装置”,分解过程,得到那些好处,而又付出了那些代价。等等之类的问题,多进行讨论、分析,对建立物理哲学思想,大有好处。8.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的本质是扩散。一个是能量的扩散,一个是物质浓度(原材料)的扩散。让学生建立起节约的意识,乃至上升到对“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9.为什么要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做出微观解释?课程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选修 教材 分析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