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四章宋代文学.ppt
《【教学课件】第四章宋代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四章宋代文学.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宋代文学,苏 轼,赤 壁 赋,一、作家作品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文艺创作的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散文自然畅达,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绘画、书法亦有很高造诣。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当时他曾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一、作家作品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文艺创作的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散文自然畅达,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绘画、书法亦有很高造诣。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当时他曾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二、文体知识,这是一篇文赋。文赋就是散文化的赋。作为文赋,本文在文体方面的主要形式特征有:全篇结构采取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形式,散文句和对偶句交互使用;押韵。,三、结构层次,第一段: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遗世独立的感受。第二段:写作者听到箫声呜咽而发问,引出“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第三段:写作者反驳“客”的悲观论调,陈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客两人精神得到解脱。,四、文章的主
3、题,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五、全文的情感线索,本文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六、景、情、理三者结合,这是一篇记游散文,因此文中有景物描写的部分。但作者写作本文主要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作者能做到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4、光接天。”抒情:作者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景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说理:作者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七、主客对话的实质,主客对话这一形式,在本文中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思想斗争而虚设的人物,他代表自己思想中错误的一面;文中的“苏子”,则代表自己思想中正确的一面。主客对话,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对立的两方面展开斗争,最终正确的一面战胜了错误的一面,作者否定了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八、对洞箫声的描写,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哀怨情调(“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二
5、是描述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艺术效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七、主客对话的实质,主客对话这一形式,在本文中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思想斗争而虚设的人物,他代表自己思想中错误的一面;文中的“苏子”,则代表自己思想中正确的一面。主客对话,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对立的两方面展开斗争,最终正确的一面战胜了错误的一面,作者否定了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八、对洞箫声的描写,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一是直接描
6、述箫声的哀怨情调(“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二是描述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艺术效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2023/8/7,14,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2023/8/7,15,一、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北宋散文家。苏辙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屡遭贬官。他的散文以策论见长,冲和淡泊。有栾城集。,2023/8
7、/7,16,二、背景简介,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辙年十八岁,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与兄苏轼一起离开家乡眉州眉山,进京应试。嘉祐二年(1057)正月,苏氏兄弟参加了礼部考试,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两人名列前茅,同登进士第,是年,苏辙方十九岁,真是少年得志。他们的文章很快在京师盛传,也受到韩琦、欧阳修的推重。韩琦时任枢密使,为当朝重臣,他的文治武功,极受时人称颂。苏辙在锋芒初露时,对自己的才华是自负的,对将来的前途也满怀信心。本文就是这一年他中进士后,为求见韩琦所写的一封信。,2023/8/7,17,三、内容述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本文本是为求见韩琦而作,但从内容看,只有第三和第四两
8、个部分,正面表达了求见太尉之意。文章的重点是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第二部分叙述自己增广阅历以养其气,紧承篇首“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而来,可以看成是对上文观点的申述和补充。而这一段叙述的落脚点则重在交游,又可以看作是下文的陪衬。,2023/8/7,18,四、对“养气”说的评价,“气”本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构成世界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人身上的“气”,则是人的生命力量的来源。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孟子所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四 宋代 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