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ppt
《【教学课件】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一、主宾语问题讨论的起因,1938年文法革新讨论时就已涉及到。1946年吕叔湘从主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分析,但只提出几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1952-1953语文学习发表了王力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1952.7)、黎锦熙变式句的图解(1953.3)、何霭人、易刚是倒装句还是句子形式作谓语(1953.1)、王泗原倒装句和非倒装句(1953.2)。张志公语法常识、李荣北京口语语法等划分主宾语的标准也不一致。,原因:1、词类问题讨论。讨论词类必然要涉及到句法。而研究句法首先要确定主宾语。主宾语是句法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对主宾语的看法不一样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分析。2、编写
2、中学课本的需要。主宾语问题意见分歧影响语法体系的分歧。3、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起。,吕冀平主语和宾语的问题,前面的编者按:“汉语语法体系不统一给语法学习和语法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就连在分析句子的基本问题上,例如主宾语,编辑部时常受到读者的来信吴庆忱的例子:地里走出一群晃晃荡荡的人。车里走出好些人来。吕叔湘认为人是主语,张志公认为人是宾语,故不知道采用哪一种意见为好。我们接到这类信件不是偶然的。”,二、讨论了哪些主要问题,发表了30多篇。合集为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作者有:吕冀平、岑麒祥、邢公畹、黎锦熙、傅子东、周祖谟、王宗炎、洪心衡、王力、高名凯、陈望道、文炼、胡附等。,1、划分主语、宾语的标准根
3、据什么划分主宾语。(施受关系?词序、结构?)王宗炎、傅子东倾向意义施受标准;邢公畹、徐仲华倾向结构关系。主张结构的向主张意义的提问:怎样知道施受关系的呢?主张意义的向主张结构的提问:任何语法形式都是表示意义的,所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意义。,随着讨论的深入,认识到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单凭形式不行。两个标准一致时问题不大;但当不一致时,怎么办?如:、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黎:宾居句首)、他一口水也不喝。(黎:宾语提到动词前)、前面来了一个人。(黎:倒装主语)怎样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至今仍是问题。,2、主语的定义主语的定义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整个单句的分析。王力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运用“主语
4、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主语的定义上。关于主语、宾语问题的讨论,我想建议先解决主语的问题,主语解决了,宾语也跟着解决了。”三种提法:主语是施事。主语是话题。主语是陈述对象(或主体)。,3、有关主语的分析、辨认问题、话题是主语还是状语?如:这件事,我没有意见。无线电我是外行。吕叔湘认为“这件事”、“无线电”是“游离成分”。、句首的时间、地点名词是主语还是状语。如:今天是星期天。今天种树。屋里很热。屋里坐。草场上人欢马叫。草场上有很多人。、全句装饰语问题。如:关于这件事我有不同意见。,三、重点论文简介,1、吕冀平主语和宾语问题1955.7语文学习。比较了黎、王、吕汉语学习、语法小组语法讲话、张志公语法常识
5、的观点的异同。提出了看法。A 根据意义为标准时出现一下问题:前提宾语往往不能还原。如:他的思维真有条理,件件事情都讲得清清楚楚。,对相同的句式会作出不同的分析。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李大可49岁时生了一个孩子。屋里站着一个人。墙上挂着一幅画。有的句子施受事难以确定。如:脸上挂着一条条眼泪。头很沉,眼睛也要闭上了。雨来脚力不稳,打了个趔趄。有的句子连施事的感觉都没有。如:量一量尺寸。过一过磅。你多甚心啊。,B 根据结构来确定主宾语时,主、宾语本身势必复杂起来,因为汉语的各类词几乎都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如:这里来了一个人。这时来了一个人。这里来了一个人。这时这里来了一个人。主张:把施受关系和结构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十 汉语 宾语 问题 讨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