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pt
《【教学课件】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教育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微生物学课程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 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感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病原菌、宿主、环境因素,第一节 概 述,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稳定 3、免疫监视,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细菌性传染机制,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其毒力大小、侵入数量、侵入门(途)径等三方面因素。毒力(致病力):病
2、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而言,包括吸附、侵入、定殖、扩散、抵抗、毒素等因素.,(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决定侵袭力的因素: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 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 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 机体内部。2、亲器官性 亲器官性指细菌对它们所感染、侵袭的表面或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3、抗吞噬细胞因子 人体有多种吞噬细胞,可吞噬、消灭体外入侵的微生物。但某些病原菌的表面,具有荚膜或其他表面结构,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
3、消化作用,使病原菌在体内迅速繁殖、扩散,导致机体发病:,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抗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c)细菌分泌某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d)抗吞噬细胞杀灭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4、酶类 有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与侵袭机体有关的酶类(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等),这些胞外酶本身不具毒性,但在微生物引起的传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体的繁殖与扩散。,(二)、毒素(toxin)1.外毒素(exotoxin):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至胞外
4、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包括存于胞内,细菌溶解后才释放,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特点:(1)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2)可选择性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器官;(3)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4)毒性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2.内毒素(endotoxin)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于菌体裂解时释放;毒性相对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没有器官特异性。3.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
5、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可用作治疗。,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二、病原体数量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数量不同。伤寒沙门氏菌:108-109个/宿主霍乱弧菌:106个/宿主痢疾志贺氏菌:7个/宿主三、侵入门径消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创口感染等 四.环境因素,第三节 非特异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
6、卫功能,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非特异免疫的组成:生理屏障: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体液因素: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细胞因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炎症反应:免疫的综合作用等,宿主的免疫力,一、生理屏障,1.皮肤与粘膜:(1)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坚韧,不可渗透,构成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可排除异物.(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
7、洗作用.,(3)共生菌群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产生如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抑制多数具有致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2.生理的屏障结构体内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结构,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1)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
8、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二、细胞因素主要指体内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多形核白细胞:存在于血液和骨髓中,含大量溶菌酶,以嗜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巨噬细胞:存在于血液、淋巴结多种组织中的大型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杀菌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癌作用,三、体液因素,正常体液以及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分,包括:补体系统、干扰素、溶菌酶等.(一)、补体系统1.概念: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
9、清中存在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为补体激活。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二)、干扰素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的功能,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个体差异性获得方式:,一、免疫系统
10、免疫系统是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鸟类)等。(2)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2、免疫细胞 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免疫细胞的组成,免疫活性细胞 T、B淋巴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其他免疫细胞 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 性)肥大细胞 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分化特点,免疫细
11、胞和所有血液细胞一样,均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各类免疫细胞及同类免疫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可表达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膜蛋白或分化抗原,这些分化抗原是鉴定免疫细胞种类,亚型及反映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状态的重要标志,它们也与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密切相关。,T细胞,调节性T细胞效应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抑制性T细胞:抑制其它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迟发型超敏T细胞:结合抗原后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T细胞:杀死带抗原的靶细胞,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
12、,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3、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二.抗原(Antigen)(一)抗原的概念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蛋白质完全抗原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二)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
13、igenicity),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1、异物性 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的免疫细胞从未与它接触过的物质。异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几类:(1)、异种物质 如:马血清蛋白、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人体而言都是异种物质,具有强的免疫原性。(2)、同种异体物质 如:ABO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自身抗原物质 如:自身组织成分结构改变、隐蔽性自身成分暴露构成自身抗原。,2、一定的理化性状大分子胶体物质: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定的化学组成和
14、结构:从化学组成来看,凡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较强。从结构来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结构,它决定抗原分子是否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吻合。易接近性是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3、完整性具有一定理化性状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包括注射、吸入、混入伤口等),并接触淋巴细胞,才能成为良好抗原。如果是口服后可被消化酶水解成胨、氨基酸,破坏了其结构,就丧失了免疫原性。自然界中天然的抗原物质有:蛋白质、多糖、核蛋白4、宿主遗传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也与
15、机体的应答能力有关同种动物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受遗传因素控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免疫应答基因(immune response,Ir),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根据抗原的来源不同分类:天然抗原:来源于生物体的抗原物质 人工抗原:经化学修饰的抗原 合成抗原: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抗原。,细菌细胞包含的抗原表面抗原:细胞壁外层的抗原,主要是荚膜或微荚膜菌体抗原: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抗原鞭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十 传染 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