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ppt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学习目的掌握海洋污染的特点、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海洋的自净机理和环境容量概念.了解海洋污染的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了解赤潮现象概念及其危害、赤潮发生的原因和基本过程以及赤潮预报的理化、生物学依据,同时明确预防赤潮的基本对策。,第一节 海洋污染概述,一、海洋污染和污染物质的迁移与转化(一)海洋污染的定义及其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危害大 3扩散范围广 4防治困难,海洋污染物质按其来源、性质和毒性,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污染物质来源分为以下几类:1.石油及其产品(包括原油和从原油分馏出的许多产品)2重金属 3农药 4有机废物
2、和生活污水5放射性物质 6热污染,(二)海洋污染物质分类,1物理过程 2化学过程 3生物过程(四)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1海洋自净能力(1)物理净化(2)化学净化(3)生物净化,(三)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环境容量(1)绝对容量(2)年容量,(一)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1个体生物的生物学效应(1)生物浓缩与生物积累:(2)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2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二)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1利用指示生物进行监测2利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监测(三)毒性试验和残毒测定1.急性毒性试验:2.慢性毒性效应:3残毒测试:,二、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物监测,第二节 赤潮现象,一、赤潮和赤潮生物1赤潮的
3、定义 所谓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日本学者安达六郎(1973)根据各海区赤潮的实例统计,提出以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作为判断赤潮的标准(表12.1)。,2赤潮生物类别全世界已记录的赤潮生物有300种左右(可能个别存在同种异名),隶属于10个门类。我国海域分布的约有127种,隶属于8个门类(国外已报道的10个门类中的细菌和绿藻赤潮生物尚未在我国发现)。其中在我国沿海发生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种)和蓝藻类(4种)(张水浸等 1994)。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单相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十二 海洋污染 赤潮 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