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六章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反应.ppt
《【教学课件】第六章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反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六章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反应.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反应,本章主要内容,消费态度的构成与功能消费态度的改变和测量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与行为预期心理与消费者信心,说 明 本书中对消费者的态度用了“消费者态度”、“消费者的态度”等词,我们一概用“消费态度”来表示。,第一节 消费态度的构成与功能一、消费态度的内涵(一)消费者态度的概念 153 态度的定义有很多。本书定义: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观念等社会现象所持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基于这种倾向,个人对一事物(或观念)或一群事物(或观念)作出特定的意见和情绪反应。,消费态度(书154页):消费态度就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等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倾向。,(二)消费态度的一般
2、特性1、社会性:消费态度是在社会实际中不断学习、总结,逐步积累而成的。2、效用性: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决定消费态度的特性。3、相对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4、差异性:消费态度因人而异,差别很大。5、矢量性:态度有正反不同倾向及不同强弱程度,二、消费态度的构成 155 含三种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1、认知成分:消费者对有关商品质量、价格、包装、服务、信誉等的印象、理解和意见。是对商品的评价、看法等。2、情感成分:指消费者对有关商品的质量、商标、信誉等的情感体验,如:喜爱、厌恶等。3、行为倾向:指消费者对有关商品、劳务采取的反应倾向。三种成分既可协调一致,又可
3、能会不一致。这决定了态度的稳定与否。,三、态度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功能 157 卡茨(D.Katz,1960)及奥斯卡姆普(Oskamp,1977)提出,态度有四种功能:适应功能 识别功能 表现功能 自卫功能,1、适应功能(adjustment function)又称导向功能,指消费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趋利避害。商品或服务越能促使消费者积极态度的形成,消费者就越乐意接受。,2、识别功能(knowledge function)又称认知功能,指态度的形成更有利于指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在态度倾向性支配下,消费者更有针对性地收集商品信息,指定购买决策。品牌忠诚就部分地受这一功能的影响。,3、表现
4、功能(value-express function)又称价值表达功能,指消费态度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性格、志趣、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等。,4、自卫功能(ego defence function)消费态度可以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那些严峻现实,从而保护个体的现有人格,保持心理健康。如:成绩好的,喜欢考试;爆发户买书以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等。,第二节 消费态度的改变和测量一、消费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生儿没任何态度,随着直接、间接经验的不断增加,才会对周围世界形成一种态度,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态度形成的理论:,(一)认知一致性理论 消费者发现自己的各种认知之间不一
5、致而产生紧张,从而促使其形成各种不同的态度。主要有:认知失调理论 平衡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费斯廷格(Leen Festinger)1957年:人的完整的认知结构由许多具体的认知因素组成,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于环境方面的信念、看法或知觉等。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1)相互一致和协调 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不吸烟”或:“我很优秀”和“人们喜欢我”(2)相互冲突、不和谐 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3)无关 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今天刮风”,当两种认知因素间出现了不适合、不协调的关系(即上边第2种情况)时,人就会出现
6、认知失调,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并促使人试图减少这种紧张状态,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观念等,以力求减缓心理紧张和压力。,认知失调的发生可能有如下情况:(1)逻辑违背 如:站在雨地里却没有淋湿,你很优秀但人们不喜欢你(2)文化规范的不一致 一个特定的概念在两种文化中的价值判断可能不同 男子的长头发;父亲教训儿子,却被儿子告到法庭,(3)观念层次的冲突 你的不同观念之间,或你的行为与你的观念之间发生冲突。打人犯法,打坏人呢?两难判断:考试不应作弊,你作弊。(4)新旧经验的不一致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失调的两个认知因素对个人越重要,则认知失调程度越高。例如:“抽烟有害健康”与“我抽烟”中,非常重视自身健康
7、的人和烟瘾很大的人失调程度更高,而对健康不重视的人和烟瘾很小的人则失调不大。,解除或降低不协调的方式有三种:(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吸烟不健康(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少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吸烟只吸一点;或:生死无所谓(3)不改变旧的认知因素,而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弥补两者间的差距。,Festinger 1959年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做1小时枯躁无味的工作(请他们把托盘里的胶片卷轴拿空,又重新一一放入盘内;或请他们把一枚螺钉在板子上顺时针拧半圈,再逆时针拧半圈,等)。两组被试,一组报酬1美元,另一组20美元。之后问被试工作是否有趣,结果:前者答有趣,后者答无
8、聊。,解释:前者认知不协调(报酬少,又无聊但我去做了),为恢复平衡,故回答“有趣”。后者认知协调(报酬多,但无聊我去做了),于是如实回答“无聊”。,由此还得出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做一件事已有充足的理由,这时若再额外加上一些理由,则它会对原有的理由有损害作用。如:学生学习很积极,因为他喜欢。若给他额外奖励,则以后取消奖励时,他学习的积极性会降低。老头与踢易拉罐的儿童,2、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海德(Heider)1958年 周围世界中各认知对象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当人们对于同一认知体系当中各种对象的态度是属于同一方向时,主体对于各对象的态度
9、就是协调的,这时,人的认知体系就处于平衡状态。相反,个体对于认知体系中的各对象的情感不一致时,则对这个单元的认知体系就处于不平衡状态。,Heider的模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事物的认识:,平衡状态,O,O,O,P,P,P,X,X,X,+,+,+,+,+,+,O,P,X,-,-,-,-,-,-,P:认知主体 O:认知客体 X:认知对象,不平衡状态,O,O,O,P,P,P,X,X,X,+,+,-,+,-,+,O,P,X,-,+,-,-,+,-,在这一模式中,Heider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影响人的态度。即:O对P的态度的影响。Heider认为: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时,会使主体出现不愉快和紧张状态,
10、从而推动主体做出一些改变,消除机体紧张,使认知系统达到重新平衡。,优点:用图式说明,简单明了。不足:(1)几种关系只有正负,没有强度,因而无法说明人将怎样改变态度;(2)态度改变是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三角模式,但本理论却未加考虑。因此其影响不如认知失调理论。,(二)多属性态度模型 消费者对态度对象的态度取决于他对该对象几个属性的综合评价。,二、消费态度的测量 消费态度测量的三方面:测量认知 测量情感 测量行为倾向,三、态度测量的方法问卷法(态度测量法)自由反应法现场观察法,(一)问卷法(书上又叫态度测量法)通过被测者对预先拟订问卷的回答,了解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态度。比较有名的问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六 消费者 态度 特殊 心理 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