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
《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第五节汉代文学的新特征,2,汉代历史分期,1、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六、七十年-西汉前期2、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九十年-西汉中期3、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后期4、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章帝章和二年(88)-东汉前期5、汉和帝永元元年(89)至汉质帝本初元年(146)-东汉中期6、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至汉献帝兴平二年(195)-东汉后期,3,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汉初
2、,政治体制上袭秦朝刑法和文化控制上,政策简约宽松1、思想方面:废除秦代“挟书律”,大规模搜罗文籍;解除秦代思想钳制、压抑,允许各家学术流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复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4,汉初:“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流行,无为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荐和考试结合录用人才:征辟制朝廷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读经与士人求官谋禄出路密切结合,5,2、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立太学经学昌明,宗经成为汉代社会风气。私学遍布各地,广招生员,培养经师和官吏。,6,整理保存先秦典籍采集民间和异域新声变曲-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7,东汉章和以后政局不稳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皇权与士人冲
3、突,酿成党锢之祸民生凋敝、政治黑暗、谶纬盛行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瓦解,8,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 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 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9,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催化作用 献纳辞赋的风气-提供机遇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稳定群体游学 游宦的兴盛-注入活力,10,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
4、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 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1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 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 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汉代文学 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 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1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 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
5、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 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 扬高昂的格调。,1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1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初文学:批判秦朝 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 系的构
6、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 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 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汉代文学以 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又以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不过,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 和力度。,1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汉代文学:批判-赞颂-批判汉代文人的 地位:独立-依附-独立汉初,兼有文人和 纵横家的品性:枚乘、庄忌、邹 阳从武帝开始,侍从文人依附人格,为迎合 天子的口味而创作东汉时期,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依附于天子、外 戚: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
7、父子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萌生:扬雄、班固、张 衡等东汉后期,有党人的影子:赵壹、祢衡等人从汉初出处从容、高视阔步于诸侯王之间 的枚乘、邹阳等人,到汉末赵壹、祢衡等近乎狂士的文人,汉代文人在经历了一 段屈从、依附之后,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16,从浪漫到 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 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世界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进入东汉以 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
8、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当然,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 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 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1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渗互动,在汉代诗歌中体现得 尤为明显。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通过采集民间歌谣用以充实乐府的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民间五言诗在 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除诗歌外,汉代史传
9、文学也留下了民间 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史记、吴越春秋都把许多民间传说写入 书中,增加了这两部作品的传奇色彩。,18,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两汉经学十分发达。汉代经学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19,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四、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五、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六、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20,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刘邦:叔孙通 征鲁博士,儒家地位有所提高惠帝:废除“挟书律”文、景帝:广开献书之路,始设专经博士,
10、儒学发展呈上升势头,21,总体上,汉初治国策略仍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影响力有限:“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儒生作为从未停顿。,22,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要求罢免法家、纵横家人物,王臧、赵绾要求设立明堂。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儒学始大发展。汉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令各地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公孙弘,23,董仲舒“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
11、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术独尊”成必然之势经学从解释经典的学问解释经典与经世致用并重的理论。,24,昭、宣之际,儒生以经术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儒术在实质上仍未取得独尊地位。元、成帝笃信儒学,儒学真正成为独尊的官方学术,经学实用价值极大展现:-朝廷大臣多以经术得到任用,皇帝诏书也要援引经义作为根据。,25,儒家经典过度政治化倾向谶纬之学诞生谶纬之学:每一种经书都有数种纬书与之相对应,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奉六经为神圣经典,宣扬孔子为汉制法,力图使儒家经典成为政治的惟一根据。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官方统治地位,其荒诞不经亦损害了儒学。,
12、26,今古文之争,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咸阳 今文:汉代通行文字 隶书今文经:汉初由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按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典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今文经学”: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今文经学”作为名称是东汉时的事,当时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27,古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古文经”:躲过秦火焚书大劫的私藏或秘藏的典籍:-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王刘德在民间搜集古籍,得到“古文先秦旧书”;-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坏孔子壁,得到古文尚书、论语等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代古文经学家以刘歆为代表,另有扬雄、桓谭、王
13、充、贾逵、马融、郑玄等。,28,今古文经学之别:,在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不同;在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不同。-今:热衷于参与政治,发掘并宣扬经文的微言大义;古:讲求考据训诂,“六经皆史”,重在阐发经文本义。-今:倾向于专守一经,师法森严;古:偏重融通。-今:推崇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古:崇拜先圣周公,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先 师。,29,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分是相对的:朝廷所藏秘本是古文经,社会上流传的古文经是以今文隶定后的经书。-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武帝所立五经博士均传授今文经,古文经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宣帝时代,石渠阁会议反映今文经内部的争论。,30,汉初儒学复兴-儒家
14、经典的解释多样性-儒学本身分化经师所据经典文本不同+传经者人数日增经学流派逐渐形成鲁学、齐学:都以今文经为研读的经典文本 鲁学:迂谨、好古(合古/复古)-古文经学齐学:重权变(合时)、信谶纬今文经学两派思维模式和治学风格不相同。,31,鲁学最早兴起,文帝时鲁诗立于学官齐学由鲁学派生而来,一直压抑鲁学宣帝时始有意扶植以榖梁传为代表的鲁学甘露三年(前51年)石渠阁会议-公羊传落败,榖梁传被立为官学,鲁学势力有所上升齐学与鲁学的斗争最终演变成经学史上的今古文之争。,32,成帝时,刘歆校理秘籍,发现古文经传。刘歆移让太常博士:“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榖梁春秋、梁丘
15、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子不取也。”建议朝廷设置古文尚书、毛诗、春秋左氏传博士。,33,龚胜、师丹等今文学者强烈反对今古文经学之争开始。王莽好古文,立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博士。今文经学的官方地位并未被古文经学压倒光武帝刘秀所立十四博士皆为今文学者,34,古文经学的学术优势:实证态度、多以经术为业,执着于学术及真理社会影响力有超过今文经学派可能古文经学逐渐赢得统治者重视后汉书杜林传:刘秀时代七位著名经学大师中,范升、刘昆、桓荣是今文学者,杜林、卫宏、陈元和郑兴是古文学者。,35,建武
16、年间,尚书令韩歆要求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今文学者范升强烈反对,古文学者陈元反驳范升。光武帝立左氏春秋于学官,李封为博士。李封死,光武废弃左传博士。终东汉一代,古文经再也没有被立于学官。,36,古文经在上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章帝时,贾逵:左传关涉“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力证左传符合谶纬,强调左传发明经义的微妙之处。章帝:“诏诸儒各选高才生,授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随行于世”。,37,桓、灵帝之际,何休批驳榖梁、左氏二传,撰写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主张古文经学存在严重的缺陷,惟有公羊传是完美的。古文经学派服虔等人批驳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郑玄针对何休写成发墨守、针
17、膏肓、起废疾。郑玄胜。,38,王葆玹:“从思想史的内在趋势考虑,应看到中国古代经学家往往过于实际和早熟,他们按着从宗教到哲学的程序思考,使今文经学从一个诉之信仰的神学体系向一个诉之逻辑的条例或义理系统转化,转化的结果是在学术论争当中不敌更具条理化的古文经学,逐渐失去了在经学中的主流地位”。-(今古文经学新论),39,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公元79年)表明今古文经学不断走向统一。参加会议者:以李育为代表的今文经学者以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者以丁鸿为代表的兼通今古文经的学者会议成果白虎通:统合今古文学派观点、集大成式的经学著述。,40,东汉中后期,一些经学家继续从事糅合古今的工作。许慎:“五经无双”
18、,其立场不局限于今文或古文。郑玄:注经以古文为本,兼采今文之说。有所变化的古文经彻底战胜了今文经。郑学:民间学术中地位独尊经学转为古文经学内部马融学与郑玄学的争斗。熹平石经:熹平四年由今文经学者刻立的今文经书,促进了经学学派的合流。,41,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推倒两汉盛行的今文经学;不受家法束缚的魏晋古文经注又推倒汉魏守家法的经注。,42,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西汉的学校教育是在武帝时期经公孙弘倡导蓬勃发展起来的,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郡国置五经率史。除官办学校外,遍布于各地的私学也大量招收生员。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 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
19、他们 得以实现的。,43,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 之手还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 文学对现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许多 作品因此显得笨拙、呆板。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 琐解读习尚。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 文字的运用上都是不厌其繁,多多益善。某些文学作品篇 幅过长,如同辞典字书,经学也因其过于细碎繁琐、牵强附会而 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汉代 文学 总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