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ppt
《【教学课件】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讲 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能力二、理解课程与课程改革三、重构课堂教学的实践,现代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发展什么 教育理念、专业精神、知识、能力、智慧。,能力素质,情感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审美能力,反思能力,育人能力,3,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能力(一)课程与教师有着天然的联系 1.“课程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新世纪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范式转换”。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和教学主体,要积极回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4,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一个
2、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角色的再造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才能给学生带来现实的影响,才意味着改革愿望的达成,因此,教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的关键人物。,5,2.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待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又如何影响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课程变革作为一个过程,其本身所具有的挑战传统、鼓励创新的性格,对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带来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核心,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6,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动因,成为专业发展的新生长点。1975年,英国课程学家劳伦斯 斯坦豪斯出版了课程研究和发展导论,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
3、观点就是:“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来研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概念。,7,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一方面,课程改革内在地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课程参与,课程改革也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8,(二)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通过角色调适、超越角色冲突,实现转型 1.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传统教师角色期待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强调社
4、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等。,9,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角色转换表现: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而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10,(1)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显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其一,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其二,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
5、计。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其三,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性实施。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11,(2)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教师的职能将变“知识施予”为“教育交往”,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新课程尤其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坚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12,所谓民主理念,即意味着教师应在兼顾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不以预计目标来封闭开放性对话的“边界”。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想象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所谓生本理
6、念,是对学科本位观念的反拨,是教师在课程双边互动中超越智力要素而全方位发展学生情意要素所必备的。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想。,13,(3)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而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的观点:“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应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情感性原则。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就不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
7、发展的强劲动力。,14,(三)影响教师角色有效转型的动态因素透视及实现转型的策略 1.“个性化”的教师与教师的个性化 教师的传授作用正在逐渐退出,教师更重要的是积累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和创意。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个体人格特征,更集中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是真正对教师的实践过程产生影响的知识。,教师的这种“个人知识”的构建,至少基于三个层面的支持:心理层面:心理品质的差异不同所致 个人教育哲学层面: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和课程参与,要求教师找到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 操作层面:对公有的教育理论进行“内化”,并形成一套自己有用的方式和策略,连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动化地
8、表现出来,15,2.教师转型与学生的同期互动策略 所谓“同期互动”,在这里揭示的是教师转型和学生的理解与适应的问题。教师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决定于教师的知识观、价值观、人性观在教育情境下必须与儿童观达成一致。,(1)它需要教师角色在深层次上的重塑和转型 教师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指导与帮助;二是设计与促进;三是组织与情感支持。,16,(2)要求学生建立自省、自审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也需要进行对自我角色的限定和重建,理解、接纳和互动是关键。,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认识。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选择能力和人格特征;,参与意
9、识的提高与主体行为的体现 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身的经验和创造力进行思考和探索;善于积极地表现自己,自觉发挥主动作用。,重视理解、沟通和合作 学生要理解教师新角色职能的变化,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7,3.学校文化背景的影响及优化 学校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特别是指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包括它的形成主要指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课程变革与学校优势文化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就越大。,18,二、理解课程与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主阵地”(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的
10、界定(词典)课: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教学的科目;教学的时间单位;教材的段落;某些机关、学校、工厂等的行政单位。程:规矩、程序、(旅行的)道路、路程。,19,在英语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20,2.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有些课程定义则隐含着:“知识是个人主动构建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21,3.课程的理
11、论依据 夸美纽斯尖锐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控制儿童的学校教育,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他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来确定学制和课程,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他所编制的课程是“百科全书式课程”,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培养出“全知全能”的富有智慧的大量人才。,22,赫尔巴特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正义。他就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他认为,建立课程的基础是人类的六种兴趣: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经验兴趣:课程便包括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思辨兴趣:便有了数学、逻辑、语法等;审美兴趣:便有了文学、
12、音乐、美术等:同情兴趣:便有了本民族语言和外语;社会兴趣:便有了历史、政治、法律;宗教兴趣:便有了神学。,23,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61年)为了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他区分了各项知识的相对价值或绝对价值,并确定了一个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完美的生活。他依照价值大小确定了五类人类活动,并相应地设置五类课程。,一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二是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伦理学、算术、几何 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外语;三是准备当父母的教育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四是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历史五是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绘画、雕刻、音乐
13、、诗歌。,24,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理论专著。他坚信科学管理的原理有助于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更精确有效。他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在博比特看来,最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25,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课程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而是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社会构成物”。,26,(二)教育的“四大支柱”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人类迈进
14、21世纪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类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生存能力”,“今后的儿童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怎么变化,都能自己寻找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和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是能够自律,同时又能与他人协调,具有关心他人、能感动于真实的感情与美的事物的丰富人性”。,27,我国学者认为,围绕这个“生存能力”的思路来界定理想“学校知识”可以考虑三个层次:1.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所必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二 现代 教师 专业 能力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662505.html